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全国十院校协作的《中国当代影视文学》已由广西人民出版社于1986年11月出版。我校中文系刘剑锋副教授是这部专著的主编之一。这是一部39万字的具有开创意义的文学史论。本书第一次对新中国几十年影视文学发展进行了史的描述,勾勒出了建国后影视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本书第一次从影视文学发展史的角度,评介了我国影视文学的理论家、剧作 相似文献
2.
邱紫华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8,(3):115-116
邓新华同志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接受与文学解释的课题研究已经有好些年了。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跟随华中师大王先霈教授攻读硕士研究生时,就以《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品味”论》为题顺利通过了学位论文答辩,并且论文很快就在《文艺研究》、《江汉论坛》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邓新华同志又到北师大童庆炳教授处做访问学者,他对中国古代文学接受与文学解释课题的研究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这期间的主要成果就是他发表在《学术月刊》等重要刊物上的20多篇论文和他出版的第一部个人学术专著——《中国古代接受诗学》。 相似文献
3.
韦国友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18(2):56-56
该书系广西右江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副教授马树眷撰写的一部学术专著,2003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34万字,定价30元。全书共分成生成论、主题论、语言论、意象论、意境论、修辞论、结构论、合律论、风格论、接受论等10章,首次从文学角度系统研究中国当代流行歌词的艺术特征和发展规律,提出作者的审美思考。 相似文献
4.
唐桃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5):124-126
张永刚教授历时4年完成的新作《后现代与民族文学》2014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后现代与民族文学》立足于后现代视域,重点考察了西南边疆(云南、广西、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当代发展形态、文学实践策略以及创作主体的身份认同、文学表现等问题。张永刚教授研究西南边疆民族文学创作不仅局限于对研究对象进行具体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5.
作为21世纪“底层文学”的开山之作,《那儿》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者看似玩世不恭的口吻和主人公悲剧命运之间的内在关联,呈示出21世纪中国“底层文学”的历史感.“底层”这一措辞的变化往往将中国的革命话语、社会主义文化与西方的后殖民理论混淆起来.这一混淆不仅遮蔽了不同社会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条件及其实践,同时也带来了基本的和重要的革命话语和观念的边缘化. 相似文献
6.
蘋末!长沙市新丰路号中国银行韶雨支行 《井冈山学院学报》1995,(4)
八十年代是我国文学研究成果灿烂的年代。不少学人对庸俗社会学倾向的文学史范式倒了味口.希望厘清、改造之辞充溢文坛.九十年代初。一些学者便提出重构文学史的设想,反映了现代人视野的开阔,面对如此艰难的开拓工作,理论界需要正本清源,该办的事情太多了。然而最要紧的,恐怕还是要做好脚踏实地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正如张碧波、张晓沈先生所说:“重要的事情恐怕还不是急于做翻案文章,当然这种工作也是必要以而是要开拓新的批评领域,建立新的批评模式。”即对文学本体论的多元化研究。(《新华文摘》1990年11期第122页)他们在… 相似文献
7.
万宇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19(3):36-38
本文就王本朝教授的新著《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研究》中所引发的一些思考入手,将中国现代文学、知识分子、出版事业、新式教育等元素被有机地组合联系,试图理出一条较为清晰的线索,为重现多元的历史语境,描述与阐释出版史提供崭新的思路。该著作所提出的“文学制度的现代化”、“制度化的文学写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论提供了诸多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哲学的解释学转向给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深刻影响,“理解”与“解释”也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的维度。心理学的解释学转向有深刻的理论背景和哲学溯源。心理学的解释学转向,也具备着现实的科学基础。在解释学转向下,心理学的解释学研究出现了三个转变:从本质论到建构论的转变;从方法中心到问题中心的转变;从价值无涉到价值关涉的转变。解释学转向引起了心理学的方法论变革。对于克服主流心理学面临的困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学”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文学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学创作,反之亦然。因此,如何在新的文学创作需求下,对“文学”观念作出科学而恰当的理论界定与诠释,是当下文学理论界面临的重大学术问题。毫无疑问,这不能期望靠个人的一时感悟或折衷多家理论来完成,它需要反观历史,放眼世界,立足当前,只有这样或许才能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阐说。对此,古风先生的新著《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存活论》首先作出了可贵尝试,他将“文学”话语的历史梳理与当代建构结合起来,不仅使结论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且有明显的现实针对性,因此是真正值得期待的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谭达先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1995,(1)
勤搜博采新颖独创──读《南方民间文化与民族文学》[澳大利亚]谭达先过伟先生长期参与中国南方民间文化的学术活动,一步一个脚印地对南方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探幽索隐,终于在中国民间文化宝山中开挖出最有特色的矿藏,精心铸造出具有学术个性的学术硕... 相似文献
11.
12.
王振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说《乾》《坤》──读《易》随笔王振《周易》是纪录、反映周人的军国大事,其最大者莫过于兴周灭纣。对这一巨大历史事件作了最为全面最为集中反映的,我认为就是居六十四卦之首的《乾》《坤》二卦。对这一问题,前人及当今有的《易》学专家也已有触及,有对其中有的卦爻... 相似文献
13.
沈端民教授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究古代文学中的经济问题,发表了百余篇论文, 出版专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济问题》,从而填补了学术空白。5年后的今天,他从 论 文和论著中遴选出37篇结集为《沈端民古代文学经济研究论文选集》(以下简称《论文选集 》)。我读完35万字的样书,深知他学术功底深厚,自觉趣味昂然,新意叠出,深感这是 本很有见地的又一开创力作。首先,运用经济理念进行文学研究,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天地。沈先生深探力取古代文学作 品中的经济理念,深入剖析人生经济众生相,给文学研究带来了新局面。《诗经·氓… 相似文献
14.
文江涛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104-109
“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有关文学释义的纲领性理论命题。围绕这个命题,中国古代的文论家和批评家对文学解释活动中的解释者(主体)与解释对象(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解释的具体途径进行了深入而辨证的探讨;既充分尊重接受者和解释者的主体意识——“意”,又强调文学解释活动最终不能背离对作者和文本原意——“志”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还把文学解释活动看成是解释者之“意”与解释对象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形成新的意义过程。正是在这基础上,“以意逆志”的文学释义方式所蕴涵的解释学思想能与西方解释学理论展开深层对话,两者互取长处,在内在旨趣上形成中西融合。 相似文献
15.
文贵良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5,30(5):6-7
2003年《上海文学》的改版作为文化事件,引起的波澜似乎已经平息.大学的学者做主编,以上海的学术新锐组成编委会,推出各种专号,建立读者一编者的交流平台,自觉地推行文学主张,都是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在这里不是要对《上海文学》做一个总结,而是因为经常读读,时常有点想法,就围绕着文学与当代生活来谈谈自己的粗浅思考. 相似文献
16.
张永军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7,20(6):27-30
《大长今》塑造的女性形象反映了一种新“女性价值观”,相比之下,在对待爱情、传统文化、女性自身价值实现方面,中国女性文学的表达有些偏执,而超越这种“偏执”无疑是中国女性文学取得更大突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18.
廖娟娟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12,(3):126-128
灵魂的独行应该是个体人本位的状态,更符合年轻读者的状态。而年龄大的读者程度不同地存在整体本位意识,因而对周国平所生产的精神食粮食用起来就没有年轻读者那样爽口。但总的来看,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当下,整个社会充满了激烈竞争,几乎每个人都生活在有形和无形的巨大压力之中而急火攻心,周国平先生就像一个高明的"中医",所撰写的《灵魂只能独行》的散文就是他为当代中国人、特别是年轻读者对症下药所开列的疗病药方。 相似文献
19.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85,(2)
姚雪垠题书签,丁玲作序,公仲主编,我校中文系教师徐润润、汪义生参加执笔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编》将于1985年8月初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和温元凯为总经理的创造书刊发行公司联合正式出版。该书具备以下特点:内容新:内容编至1985年初,是迄今为止最新的一部。它概括了建国以来三十五年 相似文献
20.
向杰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5(3)
陈伯海先生致力于生命体验美学的当代建构.那么,生命体验美学能否建构、如何建构,其前景又如何呢?只要满足现实需要、历史传承和理论创新的三个条件,生命体验美学是可以建构起来的.建构的方法论基础就在于解构与重构的辩证统一;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主导,吸收西方体验美学的合理成分;面对“形而上学”终结,衍续“形上之思”;在生存-实践-起越的生命活动之链基础上建构生命体验美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