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宫室宫、室两词可以互训。《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郭璞认为,宫、室是“同实而两名”(见《尔雅·释宫》注)。古时候,“贵贱皆称宫室”(《尔雅·释宫》郝懿行义疏),帝王的住宅也可称室,平民的住宅也可称宫。如《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谓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赵岐注:“巨室,大宫也。”《吕氏  相似文献   

2.
世界第一部词典是我国的《尔雅》,作者不可考,周祖谟先生认为“大约是战国至西汉之间的学者累积编写而成的”(见周祖谟著《尔雅校笺》)。此书将词汇按意义进行分类,并加解释,有晋郭璞注,研究《尔雅》之学世称“雅学”。让人吃惊的是《尔雅》当年是靠着豹鼠才为世人所重视。从而风行天下的。豹鼠对于世界第一部词典《尔雅》的贡献大矣哉,应当嘉奖才对。  相似文献   

3.
跳鼠轶话     
1993年,中英联合探险队徒步穿越号称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时,曾在这“死亡之海”中捕获1只五趾跳鼠,从而引起人们期望了解跳鼠是怎样一类动物的关切心情。其实,早在公元前1200多年,我国古籍《尔雅》就有了关于跳鼠的记载,书中称“兔前鼠后”的跳鼠为(厥虫)  相似文献   

4.
《诗经·邶风·泉水》:“我思肥泉,兹之永叹。”对于其中的“肥泉”一词,历代注家众说纷纭,未有定论,《尔雅·释水》中“归异出同流肥”一句也被用作《诗经》注家解释“肥泉”的依据。但是由于解读“归异出同流肥”句时,有将“归”字并入此句“归异出同流肥”,和将“归”字归为上句的“汧出不流归,异出同流肥”的两种句读,致使“肥泉”的含义更加含混不清。通过梳理分析关于《尔雅·释水》篇“归异出同流肥”以及《诗经》“肥泉”的不同观点,可以明确《尔雅》中“肥”应作“归异,出同,流肥”解读,而《诗经》中的“肥泉”应指的是卫地的水名,其“肥”字也应做“归异,出同,流肥”来解释。  相似文献   

5.
《尔雅·释鱼》中许多不属于鱼类的动物被古人归入鱼类阐释,是因为在古人的类比思维中,这些动物因某方面特征成为生命崇拜的象征体,体现初民“生生不已”、“变化无穷”的神话生命观。文章通过文化文本的N级编码理论·试图在文献、文物、图像的多重证据观照下,对《尔雅·释鱼》的可能性编码原则作出蠡测。  相似文献   

6.
中国最早的辞书《尔雅》的《释地》中说:“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这里四海指的是四边荒远地区,不是指海洋。夷、狄、戎、蛮是指有别于中原华夏民族的少数民族,而加在前面的九、八、七、六则是泛指少数民族部族众多。“海”的本义是指天池,引申义指数量多。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凡地大物博者,皆得谓之海。清代胡渭《禹贡锥指》卷十八中说得明白:“古书所称四海,皆以地言,不以水言。《尔雅》四海系《释地》,不系《释水》,《禹贡》九州之外即是四海,不以海水之远近为限。”这说明九州之外就是四海。  相似文献   

7.
科普漫画     
《科技潮》2002,(7)
山东潍坊市外国专家局 玮平吉林洮南市文化馆 周喜悦衣版点评 主持人杨全胜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科幻的解释为科学幻想,幻想则是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在漫画的种类中有“科幻漫画”一种,也称“拍脑袋发明”,职业漫画家张汉忠先生的《请》、《减肥通知》就属这类。《减肥通知》中的主人公胖得没有了脖子,肚子腆得老高,安装在腰带上的装置依据人体的身高、体重等因素,会随时报警提醒主人“该减肥”了。作品《请》采用拟人的创作手法,画中的椅子很有人情味,扶手毕恭毕敬地端着水杯,随时为主人服务着。…  相似文献   

8.
大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要对《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激动人心的场面赞叹一番,然究其赞叹的原因,多数人只用两字概括:“热闹”.“十八路诸侯讨 董卓”,那情景是何等壮烈;“虎牢关三英战吕布”,那场面又是何等感人;“过五关斩六将”是英雄的行为;“称正平裸衣骂贼,吉太医下毒遭刑”是义士的壮  相似文献   

9.
《尔稚·释诂》第一条;“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是说前十一个词都是“始”的意思。这样释义,在今天的读者看来,笼统而又模糊,有极大的词义浑沦性,读罢不得要领。《尔雅》全书都呈现出这种词义上的浑沦性,如互训:“宫谓之室,室谓之宫”(释宫);反训:“故,今也”(释诂);递训:“煽,炽也;炽,盛也”(释言);二义杂训:“乱,治也;纵、缩,乱也”(释诂)。这种颠来倒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难分的浑沦释义法使《尔雅》成为一个巨大的词义迷宫,使后世的语言研究者无论如何努力也寻不到清楚明晰的出路,只能喟叹《尔雅》“解释词义往往过于简单笼统。  相似文献   

10.
《史记》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异称,其中《太史公书》为其原名,《太史公记》《太史公传》为其异称,《太史记》《太史公》《史记》为其省称,《史记》自东汉桓帝起成为该书正名。关于《史记》一书的定名原因,历来学者主要有四种观点,即:“单名说”“子书说”“历史地位说”“图书命名原则说”。前两种观点不予采信,后两种观点分别论证了外部特殊历史背景及书名内在命名规律的重要作用,可信从。关于《史记》及其异称涵义,“史记”之名从通称统一为专名,其“古史官之记”的古意逐渐丧失,作为专名的《史记》特指司马迁之《太史公书》,同时凡是描述其作者、篇章结构、内容、主观评价等属性的修饰词共同构成了其书的书名涵义。异称中“太史公”题目所指应为“既尊其父,亦是自题”。  相似文献   

11.
雅学史论纲     
作为我国古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尔雅》自汉代问世以后,受到了我国历代语言学家的重视.人们对《尔雅》的研究可以大别为两类:一类是对《尔雅》本身的研究,一类是广续《尔雅》之作.本文通过对其中较为重要的著作的论析,初步勾勒了雅学研究的基本脉络及其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12.
华夏先民曾经在丛林中度过了漫长岁月,通过植物获取他们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大部分物质。文章以《尔雅》“释草”、“释木”两单元为切入点,探讨祖先用植物为器物制造经济作物的辉煌,通过古汉语名词分类系统,考察符号世界与实物世界的关联和差异。  相似文献   

13.
魏源《蒙雅》是晚清邵阳蒙学名著,它仿《尔雅》基本内容、基本体例而编排,是“应书生读典籍而纂辑的识字课本”,分天、地、人、物、事等二十四篇。《蒙雅》韵语中存在方言读音。  相似文献   

14.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的文选注释有可商榷之处.《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中“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的“有”当是表委婉语气,其他古文献中习见.《诗经·无衣》中“与子同仇”的“仇”应该是“朋友、伙伴”.《公刘》“爰方启行”的“启行”当是“开路”.  相似文献   

15.
<正>长臂猿(Hylobates)属灵长目(Primates)猿科(Hylobatidae),它和猩猩、大猩猩、黑猩猩等统称为类人猿,是我国第一类保护动物《尔雅·释兽》:“猱蝯善援.”清郝懿行《尔雅义疏》:“长臂者为援.”蝯,援和猿为同义词,指的都是长臂猿.它的前肢颇长,前臂长于上臂,手掌超过足掌,直立时,双手几乎可以达到地面,这是长臂在形态上最大的特点,依此可区别于其他一切猿猴类.  相似文献   

16.
《尔雅》中“法”与“律”是一组同义词,但是在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中,“法”的内涵远远大于“律”,它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所指,而“律”则侧重的是刑法。它们不仅单用,也经常连用,因此逐渐凝固为“法律”一词。但是直到1815年它才正式出现在工具书中,可见现代的法律观念是在明清之后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小尔雅》是《尔雅》后出现的一系列雅书中最早的一种。今本《小尔雅》十三篇,是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小尔雅》的体例与释义方式在《尔雅》的基础上有继承也有发展。从训释条例、训释术语及释义方式三个方面去探究《小尔雅》的编排体例,更深刻地认识古人的训释方法,从而为辞书编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尔雅》中“法”与“律”是一组同义词,但是在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中,“法”的内涵远远大于“律”,它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所指,而“律”则侧重的是刑法.它们不仅单用,也经常连用,因此逐渐凝固为“法律”一词.但是直到1815年它才正式出现在工具书中,可见现代的法律观念是在明清之后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欲研究《金瓶梅》中的“反切”语,不能不对“反切”流变史予以回顾。语言学界推求“反切”之起,认定是三国魏孙炎所创,这是个误解,诸家所据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孙叔言(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颜氏所指明确,孙炎所创为《尔雅音义》之书,用以证明汉末之人知反语。人,当然是众人的民众;无法确指谁是首创,庸众难于进入载籍。载籍所录反语只是作为花絮趣闻,如《三国志·诸葛恪传》“童谣曰:……于何相求?‘成子阁’,‘成子阁’者反语‘石子岗’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民有姓刘名堕者,宿抎工酿……排于‘桑洛’之辰,故酒得其名矣。……‘索朗’反语为‘桑洛’也”(林序达《反切概说》四川人民社82年版)。可资注意的是,反语的主人是“童谣曰”,是“民”对酒工刘某的称扬,反语应是来自民间,产生于民众的口头。鲁迅先生所说的“人猿揖别”语言伊始的“杭育杭育”,依反切律是为“嘿嘿”派。反切与其他语言同样是民众所创造,又为民众长期所运用,反切始终保持着俗文化形态而积久未变,也可以反证它的来自民间的群众性,此点为《金瓶梅词话》宏扬。后面详论。  相似文献   

20.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了四篇文章:代云红《〈熊图腾〉:在四重语境中的新阐释》、荆云波《中原话有熊,热议四重证据法——福彩·中原人文论坛第四讲学术讨论会侧记》、谭佳《(春秋)与“羲”:“莪”的文化渊源及内涵之探》和谢美英《从〈尔雅〉植物名词看中国古人的器物制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