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4 毫秒
1.
浅析平和县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平和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显,主要表现在:水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农村环境污染突出。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工业、生活、农业污染并重;环境执法能力建设滞后;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该文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污染治理,加大环保设施建设,提高环保设施运行效率;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部民族地区乡土知识蕴涵着优秀的传统生态文化,具有很高的环境教育价值。如民歌民谣可以陶冶学生的环境情操;地方风物传说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人类起源神话可以使学生感悟自然之恩;民间信仰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生产生活过程中环境保护习俗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历史故事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参加家乡环境建设等。开发富含乡土知识的校本课程可以为环境教育立足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提供较为开阔的田地。  相似文献   

3.
广西西江流域生态文化是该地区各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生态智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核心精神在特定地区特定民族文化中的独特呈现。西江流域生态文化作为传统农业文明时代的重要文化成果,具有维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持续发展的功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做好类似西江流域生态文化的传统生态文化的保护传承,在环境保护的法制化方面以及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社会大众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方面,学习和借鉴西江流域生态文化的方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4.
地方生态知识是当地人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环境、动植物资源以及农业生产等方面积累的能力与技术,,地方生态知识的内涵取决于族群的特定生存环境,当地人的价值取向影响地方生态知识的传承。人口较少民族与外来文化接触和融合的过程,也是对传统地方生态知识做出评估和取舍的过程。对人类学田野调查资料的量化研究表明,生活在高山峡谷中的独龙族、门巴族与珞巴族对于本民族传统生态知识的态度,受市场经济利益导向的趋势明显。当地人依据传统生态知识为自身带来经济收入的程度对其筛选与扬弃,由此导致人与环境的关系从和谐逐步走向对立。因此,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实施经济项目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人的习惯与文化,在保护与传承地方生态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5.
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对于消除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地区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建设法治化乡村生态环保体系为目标,在梳理现阶段学术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围绕农村环保与法治意识薄弱、生态环保法律体系不健全、生态环保执法不严格等现实困境展开探究,提出多方位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农村地区生态振兴法治化建设提...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地区由于环境保护意识差、科技水平低,生产生活活动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我们必须走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发展之路,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西部农村地区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环境教育是参与生态重建与环境保护的重要约束条件,环境意识是测评环境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尺之一,本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西部农村地区公众环境意识处于中级水平,仍属于浅层环境意识,此外。本文从社会环保宣传教育、少数民族环境保护思想以及增强环境教育实效性等角度阐述西部农村环境教育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8.
布依族图腾崇拜体现了布依族人先进的生态保护意识。传承和弘扬优良的环境保护传统,对推动布依族地区生态和谐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城镇化的瓶颈。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出发点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型城镇是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一是要树立生态环保价值观念,二是要发展生态环保产业经济,三是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四是要强化环保制度的实施。常德市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过程中,把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在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时也落实到了城市绿化、亮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中,这为其他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具有启发作用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黔东南苗族侗族民族文化和传统知识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文化和环境基础,体现在包括饮食习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建筑、民族医药、传统农业、民间工艺等方面,特别是苗族侗族人普遍具有朴素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黔东南苗侗民族文化保护较好,但同时需深度挖掘和解读,以支撑以旅游经济和生态农业为主导的黔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是黔东南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协调在环境保护中各相关区域(包括地区、群体、部门)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一项制度,对于确保流域生态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农村农业生产等,使农村的环境日益恶化.农村生活垃圾得不到相应处理,化肥农药大量使用.以及畜禽业的发展.使农村水污染问题目益突出。而农村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待加强.农村环境立法有待完善。我们有必要从农村经济、生产、生活的现状出发,加强环境立法,完善农村管理,严格环境执法.加强环保意识.从而切实改善农村环境,使农村水污染问题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4.
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立法中如何有效利用藏族生态文化,关系到该地区生态保护的成败。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中既要强调国家的作用,也要对该地区民族生态文化传统给予足够的重视。为此,在该地区生态环保立法中首先应当确立服务型立法与促进型立法相结合的模式,对藏族生态文化进行有效引领;其次,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还应当确立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相结合的立法模式,对藏族生态文化从立法上予以充分吸收,并为其对青藏高原地区生态保护发挥积极作用从制度上提供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环境污染已经达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已影响到人类生活,而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中学生是未来环境保护的后备军和中坚力量,让他们接受环保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十分必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与能力,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6.
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广泛关注.描述民族地区工业污染状况的同时,对其工业“三废“排放现状和环境保护能力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环保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等改善民族地区工业污染状况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环境保护是直接关系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使人民生活环境不断恶化,因而,人们对环境的忧虑也日益加深.为改善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除了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环境外,重要的是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形成人人关心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良好社会风气.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需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全体公民做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同时,作为学校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职能,为整个社会环保意识的提…  相似文献   

18.
陈真 《龙岩学院学报》2007,25(4):114-117
分析大学生环保意识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关系,探讨生态意识教育的价值及在环境保护实践中的应用,讨论与分析实施大学生环保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19.
王华春 《遵义科技》2003,31(1):58-60,64
西部大开发战略,事关我国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内容之一。作为法律保障,完善环境生态法制建设,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对于确保西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壮族民间信仰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生态伦理观念。探寻壮族民间信仰的和谐生态伦理意蕴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制定正确的生态环境政策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现壮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