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在肯定前人关于技术发展根奉动力是“需求”的观点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改进和技术发明的一般性机制——“技术缺失”的显现和对这种显现的领会,并结合原始手工工具和机器的发明历史予以论证。机器的诞生是资本主义生产需求引发的,没有这种社会需求便不会有“机器缺失”的显现,也就没有弥补“缺失”的发明活动。机器技术的每一步进展,都是从手工工具使用时的局限中发现了改进的方向,前一阶段的技术缺失是后采改进和发明的向导;前一阶段的功能结构,在后一阶段都有一定的保留。现代技术尽管异常复杂,它的发明仍然是以另一个层次的“技术缺失”为基本条件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基于社会历史性的方法论原则,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机器作为一般劳动资料与固定资本的辩证统一,表征了机器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与资本对工人的剥削的双重维度。马克思围绕“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展开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超越了机器悖论的理解方式,并指明了消除这一悖论的科学道路。20世纪中期以来,从自动化到数字化,西方理论家面对新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都从马克思的机器论中寻找养分,在破除机器神话的同时,一再彰显出这一理论的强大阐释力和旺盛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分子生物学是20世纪中期逐渐成形的生物学学科,旨在从分子层面对生命体进行研究,并涉及到对生命本质的哲学理解。在巴斯德研究所的微生物学传统、新拉马克主义在法国生物学界的支配地位、遗传学和胚胎学之间的断裂等背景下,法国分子生物学家雅克·莫诺的工作从早期的酶适应研究逐渐转向了关于基因调控机制的研究,并最终将生命体看作一台既非纯粹的机械决定论,又非目的论的控制论机器,这一观点在今天对于理解生命本身以及分子生物学都具有丰富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工程师伦理责任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阐述了工程师伦理责任的历史演变过程。早期的工程师责任就是绝对服从军队的命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程师手中技术力量的不断加强,其伦理责任开始由最初的忠诚责任向“普遍责任”扩展,并引发了专家治国运动;由于社会制度和自身的局限性,工程师的伦理责任又由乌托邦式的“无限责任”回归到现实的社会责任;到了20世纪中期,伴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产生,工程师从对社会的责任延伸到了对自然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本文发表于“哲学问题”1958年12期討論欄。作者艾西比是英国著名控制論学者。他在本文中說到控制論中的一些新发展——从线性理論进入非綫性理論,从对于决定性机器的研究进入到随机性机器的研究。作者认为一般自动化机器的动作大都是线性的,可以用线性的控制理論去研究,而生  相似文献   

6.
利用认知物理学的方法,从认知的源头,即认知的形式化谈起,从宇宙构成的“单要素(物质)说”,到工具构成的“二要素(物质和结构)说”,再到动力机器构成的“三要素(物质、结构和能量)说”,再发展到机器认知构成的“四要素(物质、结构、能量和时间)说”,深入展开,层层递进,从思维的自动化跃升到认知的自成长。用“认知四要素说”解释典型认知事件,如解释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西蒙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的局限,以及机器对圆周率精度暴力计算的贡献。随着Chat GPT得到全球的广泛使用和认可,继对话图灵测试常态化之后,人工智能的下一个里程碑将是具身图灵测试常态化。  相似文献   

7.
消费者普遍反映,工业化生产的馒头不好吃。甚至很多百姓对“机制馒头”产生误解,也就是说,认为机器加工的馒头不如手工加工的馒头。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造成风味和口差异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是机器加工还是手工制做,而在于发酵技术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90年8月4日在北京组织全国名委,国家语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北京天文台,北京理工大学,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新华社新闻所,国家技术监督局,科学出版社有关专家,召开了一次关于“世纪”与“年代”订名的座谈会。目的是从历史、天文、计量、语言、社会等方面对“世纪”与“年代”的概念内涵进行研究。特别是20世纪即将结束,21世纪就要开始的今天,明确“世纪”和“年代”的实际内涵,有着深远的社会与历史意义。一、关于“世纪”“世纪”一词的基本内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指“世纪”的时间间隔为100年。一般来说这是无可非议的,也是广为人们所接受的。第二部分是特指公元纪年的第几个100年,从而存在一个起始年与结束年的问题。“世纪”概念的分歧就出现在这个起始年和结束年的计算上。如21世纪是从2000年开始还是从2001年开始,社会上流传着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我们在这个问题上需要认真调查研究。1.认为21世纪是从2001年开始执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世纪”的起始点应该追其根源。公元纪年法是从公元1年开始,即公元第1世纪——公元1世纪是从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因此可以推出21世纪是从公元2001年开始至2100年结束。2.认为21世纪从2000年开始坚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现在社会上广泛采用以00年结尾的年做为新一个世纪的起始点。在习惯上应把1900年至1999年理解为20世纪;把2000年至2099年理解为21世纪。二、关于“年代”“年代”与“世纪”一样,也存在着类似的矛盾。“年代”的时间间隔为10年,起始年一般大多数人认为是从0年开始。如本世纪20年代是1920年至1929年。但也有少数人认为从1年开始,如本世纪20年代是1921年到1930年。但是特别要注意的是1990年元旦,人民日报上登载了题为“九十年代第一春”的社论,可见新闻媒介已经习惯于把0年做为年代的起始年。三、“世纪”与“年代”的溯源1.“世纪”“世纪”这个概念源引自欧美国家。在我国古代没有“世纪”这个概念。“世纪”是我国采用公历纪年方法之后而产生出来的一种一般计时的概念。首先它不是计量单位,因为它不具备计量单位的基本性质。与“世纪”对应的英文词是“century”。英语字典中一般认为公元1世纪就是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20世纪是公元1901年到公元2000年。但也有少数欧美国家的字典认为20世纪是1900年到1999年。由于我国历史上采用帝王年号加阴历的纪年方法,在历史上也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而辛亥革命之后,虽然采用公历,但还没有遇到今天这样处在世纪之交的时代,因此追其根源,仍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来解决这一问题。2.“年代”“年代”一词如何产生,说清楚这个问题是比较困难的。一般人认为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翻译英语或其它外语文章的时候,当译者遇到1920s、1950s时,一般都译成了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因此,就认为中国人在把诸如1920s、1950s表达的概念用中文表示时,就在汉语中增加了这个名词。另一种看法是有人认为“年代”应对应英语单词“decade”。英语中“decade”的意思是十年。同样在特指第几个10年时,有个起始年的问题。四、各种观点讨论由于对“世纪”与“年代”看法上的分歧,与会专家对这两个概念开展了充分地讨论,并且对每一种观点做了详细的论证。观点1:认为世纪的起始年和年代的起始年都是从1年开始。这种观点的根据是:①目前西方国家的一些主要字典,大部分认为世纪是从1年开始。而年代是世纪中的十个10年,如果年代不是从1年算起会产生不相符合的矛盾。②公元纪年法是以耶稣诞生为一个新的纪元,这个新的纪元是有其社会和历史含义的,应该从1年开始世纪和年代。观点2:认为世纪的起始年从1年开始,而年代的起始年从0年开始。这种观点的根据是:世纪是以公元纪年开始,公元纪年是1年开始。而年代是为了表示一个十年的概念,按照一般习惯上的理解,从0到9就可以,并且没有将世纪与年代统一考虑的必要。观点3:认为世纪和年代都从0年开始。这种观点的根据是:①采用这种方法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②使用起来比较方便。③对于公元1世纪则是从公元1年到公元99年,就认为公元1世纪共99年而不是100年。上述这些观点所讨论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语言学家希望注意这两个概念的习惯性和语言的应用性。历史学家和社会科学专家希望注意这两个概念的社会学和历史学含义。天文学家则希望更具有科学性。计量学专家则认为希望这两个概念符合国际习惯。新闻界的专家希望能够正确地使用这两个概念。术语学专家则希望对这两个概念给出统一的结果。总之都希望能够在2000年到来之前,给出这两个概念的准确内涵。五、下一步的工作:通过这次座谈会,与会者一致认为目前还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先不要以国家的名义过早地公布这两个概念的使用原则。再与国际有关组织联系,了解国际上的习惯用法,最后做出与国际习惯相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解读媒体战     
一战期间,英国首相乔治曾讲过:“如果人民了解真相,这场战争明天就会被制止。但是,他们不了解,也不可能了解真相。”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采取多种手段,操纵新闻工具,大打媒体战,使这场战争在控制舆论、压制反战浪潮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媒体阵地也成为双方激烈争夺的“第二战场”。媒体战的形式——从烽火台到因特网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战争的形态也在不断变化。有关专家预测,未来战争则是高度的信息化战争。作为整个战争的有机构成部分——媒体战的发展,既离不开战争基本发展阶段的制约,也与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历程相伴而行。自从…  相似文献   

10.
“气垫轴承”显神通在现代社会中,各种机器都在飞快运转着。它们的转轴上安装有各式各样的轴承,分属“滑动轴承”和“滚动轴承”两大类。传统的“滑动轴承”历史悠久,但是噪声大、磨损快,而“滚动轴承”利用滚珠、滚棒,摩擦力减少到原来的几十分之一。因此19世纪以来,基本上机器陆续“滚珠轴承化”了,有力地推动了工农业的“机械化”。然而在20世纪中叶,“滑动轴承”东山再起,这就是“气垫轴承”。利用高压气垫制成的“气垫轴承”又叫“空气轴承”。这种轴承没有滚珠和滚棒,而是把3~6个大气压的高压空气打入轴承的肚子里,形成一层气垫(也叫…  相似文献   

11.
“气垫轴承”显神通在现代社会中,各种机器都在飞快运转着。它们的转轴上安装有各式各样的轴承,分属“滑动轴承”和“滚动轴承”两大类。传统的“滑动轴承”历史悠久,但是噪声大、磨损快,而“滚动轴承”利用滚珠、滚棒,摩擦力减少到原来的几十分之一。因此19世纪以来,基本上机器陆续“滚珠轴承化”了,有力地推动了工农业的“机械化”。然而在20世纪中叶,“滑动轴承”东山再起,这就是“气垫轴承”。利用高压气垫制成的“气垫轴承”又叫“空气轴承”。这种轴承没有滚珠和滚棒,而是把3~6个大气压的高压空气打入轴承的肚子里,形成一层气垫(也叫…  相似文献   

12.
<正>从谷登堡发明印刷机后的200多年中始终没有多大变化,直到17世纪结束,印刷机每小时仍只能印刷180至200张纸。但随着纸的产量增长以及不断降低的廉价,再加上印刷书的普及和会读写的人越来越多。工业革命时期,法国人罗伯特发明机器造纸,从而结束了手工造纸的历史。与此同时,铅字压铸实现了工业化生产;谷登堡印刷机从木制手扳改为铁制滚筒,并由蒸汽动力驱动。这实际上实现了真正的机械化印刷,每小时可印400张,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明知识经济的本质:知识经济是脑力劳动机器化时代的经济。从知识经济的本质出发预示了知识经济在三个方面的发展态势;知识产品仿制趋势;挑逗型经济发展趋势;教育经济的“马太效应”趋势。它们正在和将要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机器的崛起,尤其是在大数据、机器学习不断在科学认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形势下,一种建构在以机器"经验"为基础之上的认识论呼之欲出,它本质上是一种非人类中心的认识论——部分取代人类的机器包括传感器、实验仪器、计算机、存储器、互联网等,在认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探讨以机器为中心的认识论,可以帮助人类理解机器以及人工智能等的相关问题,同时也为人类参照机器来认识自身提供了一种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随着21世纪的临近,人们对21世纪始于何年的问题愈加关心。不少人与报纸、杂志都提出21世纪应从2000年开始,理由是使用计算机方便,符合一般人的生活习惯等等。但是,21世纪从何时开始,是个涉及到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等各方面的问题。经过反复调查研究,我们认为21世纪应从2001年1月1日0时开始更为妥当。一、21世纪起始年之争的由来当前国际通用的公历即格里历(Gregorian calendar),采用公元纪年法。公元纪年是在相当于公元525年时提出来的,公元8世纪才开始在欧洲国家使用。到20世纪,随着公历的普及,公元纪年已为全世界广泛采用。公元纪年的起点是公元1年,然后依此类推。对于公元前的纪年有两种不同的记法,它们是历史纪年法和天文纪年法。历史纪年法向前依次记为公元前1年,公元前2年,公元前3年……;天文纪年法则分别记为0年,-1年,-2年……。传统上,人们是以历史纪年法来计量的。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外绝大多数有代表性的辞书都主张世纪从“1”年开始,即第1世纪是公元1~100年,第20世纪是1901~2000年。然而,对于如何划分世纪,一直存在着争论。1933年出版的《牛津英语词典》在注释“世纪”一词时,曾引用了1846年发表的一段史实:“经过大量普遍的争论,专家们决定,世纪自1801年1月1日始,不是1800年1月1日”。在1961年英美两国的历书编纂局合编的《天文年历说明补编》一书中也是主张世纪从“1”年起始,但它同时又指出“伴随着这些时节(指世纪的交替)的到来,经常引起普遍的争论”。1974年该书再版时,编者又添写了一个脚注:“一般人认为新的世纪是从较早一年(即“0”年)开始的”。1979年在美国出版的《科列尔百科全书》中指出,天文学家认为公元有0年,历史学家认为没有0年,由此引起无休止的争论,究竟1800年和1900年是老世纪的最后一年,还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一般,天文学家认为以00年(即世纪年)作为新世纪的起始为好。关于世纪如何划分的争论焦点在于“世纪”与“年代”的关系。二、从历史年代学和天文历法角度而言,21世纪无疑应从2001年1月1日开始1.“世纪”(Century)一词来源于西文,在英语中此词也用作“百年”,始于1626年,其内涵包括两部分:一是“世纪”的时间间隔为100年;二是特指公元纪年的第几个百年。根据“世纪”的定义,第一个世纪从公元1年到100年;第二个世纪从公元101年开始,直到200年;以此类推,第20世纪包括1901年到2000年,第21世纪应从2001年1月1日开始延续到2100年12月31日,如果以2000年作为21世纪的开始,则第20世纪只有99年,不符合世纪的定义。2.公历的起始历元与各国其他民用历一样,都与某个历史事件相联系。早在公元525年,僧侣兼天文学家(小)狄奥尼西(Dionysius Exiguus)编制复活节日期表时,制定以“基督降生”的年份为公元元年。如果21世纪从2000年1月1日开始,势必将起始历元改为“0”年,失去它与历史事件的联系,显然是不合适的。此外各世纪的起始和终止年份均要更改(特别是17~20世纪的起始终止年份),势必造成历史年代学和采用国际通用公历各国家历法上的混乱。3.汉语在谈到“世纪”时,常把第21世纪简称为21世纪。实际上,在英语中总是使用第几个世纪,如第21世纪在英语中表示为“The 21st Century”,是作为“序数词”表示时间顺序的,年、月、日和世纪均为“序数词”,年、月、日都从1数起,表示“世纪”的年应从“1”计数。4.部分天文学家认为“世纪”和“年代”必须协调一致,都以“0”为起点。如果2000年作为20世纪的最后一年,它将成为无法纳入任何年代的一年;如果作为21世纪的第一年,则2000~2009年可称为21世纪的“初十年代”(或“零十年代”)。这就是世纪起始年“0”与“1”之争的焦点。事实上,“年代”不能与“世纪”相提并论,“年代”不是计量单位,只是一种习惯用法。在西方是用20,30……,90等数词的复数形式分别表示某个世纪的特定的十年,我们称它为“年代”,如90's称为90年代,它包括90,91……,99年,正式写全文用“The nineties”,1980's称为20世纪80年代。但在英语中“teens”只表示13~19,而11和12另外用eleven,twelve。10,11……,19并没有一个单词可以来代表,因此不存在“一十年代”之说。一般在讲到某世纪的11~20年这十年的时候,称为“the second decade”即某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一个世纪的最初十年,1~10也不用年代来称呼,而称“the first decade”即为“最初十年”。也没有一个世纪包括十个年代之说,因此“年代”一词不能作为计时单位,只是一种习惯用法而已。不存在“初十年代”和“一十年代”这种用法,也无需将2000年归入任何年代。三、从与世界各国协调一致的角度而言,21世纪也应从2001年1月1日0时开始1.新世纪和新的一千年从哪年开始,在国际上应遵循约定俗成的规律,与大多数国家一致。据我们了解的资料,美国海军天文台从来就明确21世纪从2001年1月1日开始,直到今年1月5日因特网网页上“第21世纪和第3个千年何时开始”仍是原来的主张。英国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早在1996年3月已发表新闻公报,确认21世纪从2001年开始,至今网页上官方意见仍如此。法国巴黎经度局出版的天文年历和编历专家意见也是第21世纪从2001年1月1日开始,在它们的网页上也有公布。这三个机构分别是美、英、法颁历机构,基本都代表官方意见。为了与世界各国协调一致,也应该建议21世纪从2001年1月1日开始。2.有些国家、团体、学者提出21世纪始于2000年1月1日,在联合国属下的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将2000年1月1日0时0分诞生的婴儿作为“世纪婴儿”,某些国家人民称2000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为迎接新世纪运动会等,这代表了人们盼着早日进入新世纪的愿望,但我们认为在21世纪从2000年1月1日0时开始的建议未取得统一规定之前仍应按历史上约定俗成的规定,21世纪始于2001年1月1日0时。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社会历史行为如果超出生态界限,则会出现对于人类来说的“生态矛盾”。生态矛盾表现为人类既依赖于生态,又反过来破坏生态的悖论。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背景下,这一矛盾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生态矛盾触动了“人类物种是持存还是毁灭”这一世界历史的存在论基础,但生态矛盾并没有改写马克思所确立的人类自由和解放这一世界历史目的。相反,生态矛盾作为资本逻辑向人和自然之间生存界限的拓展,本质上构成了世界历史的“自然辩证法”环节。依此原理,马克思的“三形态”说平行蕴含着人类文明形态的螺旋上升式演进:农业文明(人的依附性)——工业文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生态文明(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一辩证运动中,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既是生态矛盾的解决之路,也是实现世界历史目的的积极条件。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转向:社会一历史的转向,文化的转向,后现代的转向。就现代主义科学哲学而言,从逻辑主义到历史主义,这是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第一次转向。逻辑主义着眼于科学理论的逻辑分析,追求科学语言的清晰性和准确性,其代表为逻辑经验主义。波普尔及其学派可以看作是从逻辑主义到历史主义的过渡和中介。历史主义超越了传统的科学哲学作为“科学的逻辑”的定位,认为单靠逻辑的解剖刀必定歪曲科学,因而把焦点聚集在对科学的社会一历史考察上,更多地关注科学的实际发展,试图建立历史的模型,不可避免地…  相似文献   

18.
从申农信息论到虚拟现实,信息科学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与此相应,哲学的反思也从信息本质发展到虚拟哲学。本文试图对这两个历程的演变和探讨的问题做一初步的分析和总结,并提出建立信息哲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历史的逻辑理性--科学哲学理性的未来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现代科学哲学理性经历了从逻辑理性到历史理性的演进。逻辑理性和历史理性存在一定的合理性的同时,也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科学哲学的进一步发展表明,科学哲学理性的未来转向应是将二者统一的“历史的逻辑理性”。正确把握历史的逻辑理性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历史。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看,历史的本质是实践的。历史的逻辑理性将是科学哲学理论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20.
以水溶性金属有机络合物为催化剂的水一有机两相催化体系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到现在,虽然只有30多年的历史,但却发展迅速,已实现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1984年,Ruhrchemie公司和Rhone-Poulenc公司成功地将水溶性铑一膦络合物用于两相催化体系催化丙烯氢甲酰化的工业化生产(简称为RCH/RP过程)以来,已从年产10万吨丁醛发展到年产90万吨丁醛,该过程与已有的均相催化过程相比所显示出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大地促进了采用水溶性催化剂的清洁技术的发展,水溶性清洁技术已成为均相催化中一个独立的、也是具活力和希望的清洁技术之一。与传统的均相络合催化相比,两相催化体系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