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基于多期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方法进行长沙市土地利用分类解译,利用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标对1994—2018年长沙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长沙市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建设用地持续增加,2009—2013年增长最为显著。长沙市土地利用变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平呈显著线性相关,快速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导致建设用地增加,农用地减少。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城市化进程时,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获得的城市空间信息基本可以反映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河南省为例,提取出2000-2012年的河南城市化空间信息,对河南省18个市级行政区的城市化空间扩张进行监测,分析城市空间扩张的格局变化及速率,得出影响城市空间扩张的因素并预测城市空间扩张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以临汾市为研究区域,以美国陆地卫星及中巴卫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 IMAGINE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对临汾地区1980—2006年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宏观上,汾西县、临汾市从有植被覆盖土地变化为裸露的土地面积比较大,沿着汾河流域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26年来生态环境恶化较为严重,大量的土地变为建设用地,汾河的河道变窄.生态恶化跟人类活动有明显关系,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平原地区土地覆盖变化很大,而人口较少、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土地覆盖状况变化很小或者基本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4.
海南城市发展进程遥感监测分析与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混合像元分解模型与CLUE-S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南省三亚市和海口市两个不同类型城市在2000–2015年期间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了监测,模拟分析了两个城市2020年城市土地利用分布格局及异同.结果表明,海口市和三亚市在15年来均存在大幅度城市扩张情况,其中三亚市扩张了3.4倍,扩张程度更为巨大.实验表明,所采用的混合像元分解模型与CLUE-S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提供更加精细的城市发展过程信息,有助于城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决策.  相似文献   

5.
城市扩张是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特征.以成都市中心城区及近郊区为研究区,应用空间分析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1985年、1995年、2005年、2010年四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尤其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分布及变化规律,从空间发展角度探讨了成都市的扩张过程和特点.结果表明:1985—2010年成都市的城镇用地从152.5km2增加到441.1km2,年增长速度为11.5km2.成都市城市空间扩张方式从沿主城区呈环状向外扩张到点轴式的扩张方式,再到以新城区为主要扩张方式演变;近25年来,成都市城市扩张主要占用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占城市扩张面积的64.43%,其次占用较多的是农村居民点,占城市扩张面积的35%.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自主的环境卫星(HJ-1A/B)多光谱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Landsat TM多光谱影像数据,获取瀑布沟水电站周边2003—2011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引入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并结合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GIS技术支持下定量地获取分析瀑布沟水电站工程建设过程中周边土地利用情况以及生态环境指数.结果表明:2003—2007年瀑布沟水电站工程建设期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程度不高,生态环境影响不大;2007—2011年瀑布沟水电站流域水域迅速扩张,土地利用类型剧烈变化,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生物丰度状况指数以及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上升,说明该地区生态环境状况逐渐趋好,但潜在影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卫星视频处理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过 《应用科学学报》2016,34(4):361-370
视频卫星通过一定时间范围内对目标的连续成像,实现对热点区域和目标的动态实时监测,近年来已成为遥感卫星发展的一大热点.从视频卫星数据应用的角度出发,叙述视频卫星发展现状,分析卫星视频数据应用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成因.重点介绍卫星视频数据的几何辐射定标、视频稳像、超分辨率重建、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三维重建等关键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总结卫星视频的主要应用领域,并对卫星视频数据处理与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程度和区域差异性基础上,以CLUE-S模型为框架,构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模拟模型.以天津市为研究区域,动态模拟了2020年的土地利用情景,揭示天津市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态势,模拟结果对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山东省1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时序多指标动态评价方法,对2007—2016年山东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进行动态评价;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子系统的协调发展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6年山东省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水平整体较高,区域差异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集聚性特征,土地利用效益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青岛和济南两个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城市,年度间土地利用效益波动是影响土地利用效益总体水平的重要原因。协调发展度显示,处于轻度失调区的城市数量最多,其次是协调发展和初级协调区,滞后失调区城市数量最少,土地利用社会效益低是导致土地利用效益协调性差的主要原因。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与土地利用效益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密切相关,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发展度低,影响了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提高。动态评价方法更好地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区域土地利用效益的总体水平,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利用城市土地、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1995年和2007年的Landsat TM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监督分类和人机交互的方法,获取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信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叠加分析和土地利用动态模型等分析方法完成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资源的定性和定量化分析,为区域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是面积分布最广的土地利用类型,占据一定的优势地位;耕地面积和草地面积呈现减少的趋势,其中耕地减少的面积最大;林地、水域、居民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呈现递增的趋势,其中居民工矿用地增加的面积最大;耕地和草地的开发度均小于其消耗度,林地、草地、水域和居民工矿用地各自的开发利用度要大于各自耗减度.  相似文献   

11.
利用空间重心转移计算和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计算方法分析计算南宁市城市用地扩张趋势与速率,结果为:1994-2005年间南宁市主要向东、南、西三个方向扩展,其中向东扩张最为明显.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张,2005年城市土地面积是1994年的2.25倍.1994-2001年城市扩张速率仅为7.71%,城市空间重心逐渐向东移动.而2001-2005年,城市扩张速率达到11.57%,城市空间重心转向东南方向.影响南宁市城市用地扩张的因素有经济增长、人口增加、政策推动以及交通发展的牵引.  相似文献   

12.
以河池市金城江区1991,1999,2006年三期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分析了城镇用地的遥感信息机理,提取了研究区三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并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城镇用地扩张的时空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城镇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不均匀,城镇用地变化区域差异较大,城镇用地在中心城镇高度集聚.旱地、荒草地、独立工矿用地和坑塘水面是城镇用地扩张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3.
在对河池市金城江区城镇用地扩张态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对金城江区建成区面积与人口和经济指标分别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表明:人口指标中总人口、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城镇化水平、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对金城江区城镇用地变化产生显著影响;经济指标中第一产业总产值、第二产业总产值、第三产业总产值、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公路里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金城江区城镇用地变化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陕西省三个时段的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统计数据为数据源,利用GIS中的土地利用分析模型对研究区1990到2000年间的土地利用空间变化信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区域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达到0.38%,其中以园地的增加速度最为突出;同时,通过对各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特征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及分布区域,从而为土地管理和土地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直观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方法对2005—2010年闽清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特征和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0年,闽清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水域的减少,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增加的趋势.(2)2005—2010年闽清县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718 8下降至0.715 7,局部呈现出一种下降的趋势.(3)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呈负向发展,其中林地锐减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产生的影响最为深刻.  相似文献   

16.
资源型城镇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分析--以大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方面进行分析,利用了历年大庆市的土地利用数据,结合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几种模型:(1)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2)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3)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型,对大庆市土地动态变化状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30年来图们江跨国界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图们江跨国界地区为研究范围,采用1976年、1991年、2000年和2010年4期遥感影像,应用分类决策树法(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分类,进而利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土地利用相对变化度等方法对4期土地覆盖分类结果图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林地和草地为主要的土地覆盖类型,其次为耕地.其中,混交林在林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旱地在耕地中占有较大比重.1976-2010年,图们江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各类型面积变化幅度巨大,其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旱地,其次为建设用地,针叶林减少面积最多.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表明,针叶林面积在逐渐减少,建设用地一直在增加.中朝俄3国土地利用差异很大,且朝鲜一侧的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程度大于中国和俄罗斯,俄罗斯一侧的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最小.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5和2010年2期的厦门市SPOT 5遥感影像,从厦门市海沧区建设用地动态变化、转入变化及空间变化等方面对海沧区建设用地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0年间,海沧区建设用地扩张了1 496 hm2,年均变化率为7.27%.其中有1 118 hm2的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占2010年现有建设用地面积的19.9%;其次是水域、园地、其它土地(包括海域)及部分林地转为建设用地.在海沧区的西北部东孚镇、中部以及南部部分地区都有较多的耕地开发为建设用地;在海沧区的南部沿海附近则有较多的水域和海域开发成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绿当量的重庆市涪陵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彬  边静 《海南师院学报》2012,(2):212-215,220
基于生态绿当量构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利用涪陵区1996-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测算出涪陵区各种用地类型和全区的绿当量,并将该值与以合理森林覆盖率的生态优化标准进行比较,对涪陵区及各个乡镇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生态现状评价,在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着重从生态角度进行数量上与空间上的优化调整,以期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结果表明:1)1996-2009年,涪陵区及其各乡镇生态绿当量都大于1,生态环境良好,但总体呈下降趋势;长江、乌江和其他溪河沿岸生态绿当量增加,生态环境有所改善;马武镇、龙桥街道等生态绿当量减少,生态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2)作为评价区域生态环境指标,生态绿当量具有涵义明确、方便计算等优点,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