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微囊藻毒素对澳洲水泡螺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梯度浓度的微囊藻毒素(6.7μg/L、26.7μg/L、66.7μg/L、166.7μg/L、333.8μg/L、1 335.2μg/L)和人工培养的有毒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7806)对澳洲水泡螺(Bulinus australinanus)分别进行急性和亚慢性毒性暴露,观察对螺的毒性效应.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澳洲水泡螺对微囊藻毒素有很强的耐受力,试验期间(5 d)未发现螺中毒死亡情况,甚至当微囊藻毒素高达1 335.2μg/L时,仍无死亡.亚慢性口服毒性实验结果发现,澳洲水泡螺可以取食微囊藻,但不能消化;微囊藻严重影响螺生长、繁殖等生理活动,微囊藻的长期喂食暴露会使螺因饥饿或染病而死亡.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一小型富营养化公园池塘中(年度总氮、总磷的平均值分别为6.1和1.79mg@L-1)微囊藻水华及其毒性变化的生态研究结果.水华中铜绿微囊藻的多度大于90%.水华集中在5~10月间(水温在16~33℃之间)暴发,共出现了3个显著的生长峰,3个峰的叶绿素a含量分别为0.73,1.44和1.30mg@L-;该池塘中磷与水华没有相关性,铵氮则明显影响水华的发生与消亡,9.5~10.75mg@L-1浓度的铵氮促进微囊藻水华的暴发,铵氮低于0.89mg@L-1时,微囊藻水华的发生受到限制,也就是说,高浓度的铵氮是水华的"促进因子”,低浓度的铵氮是水华的"限制因子”.水华期间藻细胞的毒性呈逐步升高的趋势,但毒性峰的位置总是滞后于生长峰,而且是生长峰越大滞后的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3.
将泥鳅置于4种不同浓度镉中饲养,分别在暴露10、20、30 d后,取雌、雄性泥鳅肝脏组织,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钼酸铵比色法检测超化物氧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肝脏组织结构变化。结果显示,雌性泥鳅在一定浓度Cd中暴露一定时间时,SOD活性显著升高,而雄性泥鳅在最低Cd浓度组暴露早期,SOD活性就极显著升高,并随Cd浓度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雌性泥鳅在最低Cd浓度组暴露早期,肝脏CAT活性就极显著升高,并随Cd浓度增大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雄性泥鳅CAT活性变化趋势类似雌性,但变化程度不及雌鱼剧烈;泥鳅肝组织出现细胞间隙增大、细胞肿大、空泡化、细胞溶解、核溶解等现象,且雄性泥鳅损伤更为严重。说明一定剂量Cd对泥鳅可产生明显的氧化毒性效应,对雄性泥鳅SOD诱导作用较雌性强烈,而对雌性泥鳅CAT诱导作用又较雄性强烈;Cd胁迫可对泥鳅肝脏组织结构产生明显的损伤效应,其中雄性损伤较雌性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蓝藻水华现象已成为世界性的灾难问题,有效地控制蓝藻水华对于保证水体水质安全和水体生态修复至关重要.喹唑啉类化合物,作为一类生态安全性好且易于降解的生物碱类化合物,具有广谱的抗菌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最近研究发现这类化合物具有潜在的抑制微囊藻生长和控制蓝藻水华的能力.通过2-(4-氯苯基)-4-(4-甲氧基苯基)喹唑啉(CMQ)对群体状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生长影响实验,发现CMQ在大于5.0 mg·L-1的浓度条件下,对微囊藻有强烈抑制效果,4 d内CMQ对微囊藻细胞的50%生长抑制浓度(EC50)为1.93 mg·L-1.通过对微囊藻的群体形态和大小的变化观察,结果表明CMQ能够降解M.aeruginosa群体并引起群体颗粒变小,导致明显的群体沉降.  相似文献   

5.
以小球藻和水华微囊藻细胞的生长状况、光合作用参数、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变化作为指标,研究不同体积分数的丙酮对2种藻类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体积分数为0.000 5%~0.500 0%的丙酮对小球藻和体积分数为0.000 5%~0.050 0%的丙酮对水华微囊藻均不同程度地促进藻细胞生长,对藻类的叶绿素a无影响,明显提高了藻类的最大光合速率(rETRmax)、光能利用率(α)和光适应能力(Ik),同时提高了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丙酮体积分数为5.000 0%的小球藻和丙酮体积分数为0.500 0%~5.000 0%的水华微囊藻,其藻类光合作用、叶绿素a显著降低,导致藻类生长严重抑制甚至死亡;丙酮对小球藻和水华微囊藻的最大无影响体积分数(NOEC)分别为0.500 0%,0.050 0%,说明水华微囊藻对丙酮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6.
用不同浓度的微囊藻毒素(MC-RR)处理自滇池分离的水华束丝藻,研究了MC-RR对水华束丝藻的生理特性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0μg/L的MC-RR可轻微促进水华束丝藻的生长,而100μg/L和1000μg/L的MC-RR对水华束丝藻表现为急性致死效应.藻的生理机能完全破坏,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含量上升,光合系统PSⅡ活性迅速降为零.藻丝在48h后开始断裂、解体,并逐渐溶解.其超微结构显示细胞膜受损,藻细胞内含物几乎完全渗漏.以上结果说明,微囊藻毒素对水华束丝藻有显著的溶藻效应,微囊藻毒素在束丝藻与微囊藻的种群更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环棱螺呼吸行为、摄食行为及水体中不同泥沙含量对环棱螺控制微囊藻的效果,揭示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对微囊藻水华的控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环棱螺呼吸过程中截留水中的微囊藻颗粒,形成黏液包裹的高浓度微囊藻团,该行为短时间减少水中的悬浮微囊藻生物量,使水华状态暂时消失.对微囊藻团的摄食是环棱螺去除水体中微囊藻的主要方式,但未被摄食的微囊藻团及粪便颗粒中大量未死亡的微囊藻能迅速在水体中复苏增殖,再次引起微囊藻生物量的增长和水华的暴发.水体泥沙含量的增加改变了微囊藻团及粪便的结构,使得抑制和杀灭微囊藻的效率提升,水华状态彻底消失.  相似文献   

8.
磷营养盐对库湾暴发蓝藻水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三峡库区蓄水后香溪河连续暴发水华进行了室内模拟实验,在实验研究中发现适合铜绿微囊藻生长的磷含量区域为:0.14~0.616 mg/L.通过测量铜绿微囊藻在不同磷含量水体中的生长规律,为预测香溪河是否可能在磷营养盐丰富的条件下暴发铜绿微囊藻水华提供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铜绿微囊藻是中国典型的水华蓝藻。该文研究亚致死剂量短波紫外线(UV-C)辐照对其生长的抑制效果。采用准平行光束仪进行定量辐照处理,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进行藻细胞计数,用流式细胞术识别藻细胞膜完整性,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藻蓝蛋白及叶绿a的相对荧光水平。结果表明:对初始密度为106个/mL铜绿微囊藻,UV-C辐照能抑制藻细胞生长,亚致死剂量范围是50~100 mJ/cm2,抑制效果可以持续7 d。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鄱阳湖洲滩植物虉草浸泡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在室内控光、控温、无菌的光照培养条件下采用批式培养的方法。实验结果:虉草浸泡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随虉草含量而发生变化,呈现"低促高抑"的现象,抑制率在-151%~92%,虉草含量为12 g/L时,抑制效果由促进变为抑制。虉草浸泡液使铜绿微囊藻细胞丙二醛(MDA)累积,单位细胞内MDA含量较对照组高2~3倍,加剧细胞膜脂过氧化,藻细胞内活性降低;同时虉草浸泡液破坏藻细胞膜结构,藻细胞内物质外渗,藻细胞膜透性增加21倍,虉草浸泡液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产生影响。本实验结果为虉草浸泡液化感抑藻,也为阐明鄱阳湖洲滩植物对藻类水华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灌胃染毒的方法研究了微囊藻毒素对小鼠抗氧化系统的毒性.结果显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第4周升高,过氧化氢酶活性在第3周和第4周下降,表明微囊藻毒素处理后导致H2O2积累,使得氧化损伤加强.谷胱甘肽含量从第2周开始出现明显下降.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在第4周时发生显著性升高,提示微囊藻毒素和谷胱甘肽结合的速率增高,从而加快了肝组织对微囊藻毒素的清除.本实验结果说明抗氧化系统在微囊藻毒素的解毒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前泥鳅的养殖热潮正在兴起,对其新品种的需求也日益强烈.采用热休克抑制受精卵第一次卵裂、Ag-NOR计数鉴定四倍体胚胎的方法,探索了诱发四倍体泥鳅的最佳条件是:在受精后20 min左右采用41℃热水持续处理泥鳅受精卵4 min.人工诱导泥鳅四倍体将会为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原始素材.本研究首次提出了依据间期细胞核中的Ag-NOR的最高数目作为确定胚胎倍性的标准,该方法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壬基酚对泥鳅肝脏组织的CAT、T-SOD活性的影响。方法将泥鳅暴露于不同浓度的壬基酚溶液中,壬基酚分别为50、200、500、1 000μg/L,于6h测定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及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结果低浓度的壬基酚对SOD、CAT活性有诱导作用,随着壬基酚浓度的增加,CAT、T-SOD活性随着壬基酚浓度的增大而受到抑制。结论泥鳅肝脏组织中的CAT和T-SOD活性与水中壬基酚的浓度直接相关,随着壬基酚浓度的升高,CAT和T-SOD的活性表现均为诱导-抑制规律,泥鳅肝脏组织中CAT和T-SOD的活性均对壬基酚的早期污染具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泥鳅为材料,首先确定了阿特拉津对泥鳅的急性毒性.在此基础上采用组织学切片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的方法研究了阿特拉津长期处理对泥鳅性腺形态和性别分化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的影响,以期准确评估阿特拉津的环境毒性和对水生生物生殖发育的作用.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对泥鳅的24h、48h、96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1.60mg/L、26.82mg/L、18.98mg/L,安全质量浓度(SC)为5.8mg/L.随着阿特拉津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泥鳅的死亡率明显的升高.通过组织学研究发现高浓度的阿特拉津(2.68 mg/L)处理泥鳅21d能够抑制泥鳅精巢精子的发生,促进卵巢细胞的发育.同时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的阿特拉津(2.68mg/L,0.268mg/L,0.0268mg/L)能够显著的诱导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基因(cyp19a),类固醇生成因子(sf1)的表达,对抗缪勒氏管激素(amh)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因此,阿特拉津对泥鳅有明显的外源雌激素效应;通过干扰类固醇激素合成基因的表达影响生殖细胞的生成;也通过某种未知的机制干扰性别分化上游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性腺分化.  相似文献   

15.
将喹乙醇添加剂分三组不同添加量进行了为期39天的一冬龄草鱼饲养试验,结果表明,草鱼的尾增重量以50ppm组最高,经Duncan's新复极差检验结果,50ppm组与150ppm组及对照组比较,均具有99%的高度显著差异,与100ppm组比较具有95%的显著差异。草鱼成活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5—10%。喹乙醇属低毒产品,使用安全,三种不同添加量对草鱼的肥满度指标无显著影响,而对提高肌肉蛋白质含量,降低脂肪含量有一定的作用。添加量为50ppm时,试验鱼的11项血液生化指标测定值均属于或接近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通过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研究鱼油中二十碳五烯酸( EPA) 与二十二碳六烯酸( DHA) 的不同配比在降血脂方面的变化。方法给予70 只雄性SD 大鼠采用高脂高糖乳剂灌胃10 d,按总胆固醇( TC) 水平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非诺贝特胶囊组( 28 mg /kg) 、海豹油组( 333 mg /kg) 、鱼油A( 167 mg /kg) 、鱼油C( 150 mg /kg) 、鱼油D( 183 mg /kg) 、鱼油E( 167 mg /kg) , 10 只/组,每天给予高脂高糖乳脂及治疗,连续30d。治疗结束后,检测各组动物大鼠血清( TC) 、甘油三酯( TG) 、高密度脂蛋白( HDLC) 、低密度脂蛋白( LDLC) 、白介素-2( IL-2) 、白介素-6( IL-6)及肝脏系数,并观察肝脏组织病理改变。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 0. 028 g /kg 非诺贝特胶囊可以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的TC、TG、HDLC、LDLC 含量,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但可增大肝脏系数( P < 0. 05 或P < 0. 01) ; 海豹油可以降低TC、TG、HDLC、LDLC 含量( P < 0. 01) ,鱼油A、鱼油E 可以降低TC、HDLC、LDLC 含量( P < 0. 01) ,鱼油D 可以降低TC、TG、HDLC、LDLC 含量( P < 0. 01) ,但海豹油、鱼油A、鱼油C、鱼油D、鱼油E 均未见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 P > 0. 05) 。结论对于高脂血症大鼠模型,鱼油A、鱼油E 均具有降低TC、HDLC 和LDLC 的作用,鱼油D具有降低TC、TG、HDLC、LDLC 的作用,鱼油C 不具有降低TC、TG、HDLC、LDLC 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选择冰鲜杂鱼和2个市场反映较好的石斑鱼配合饲料产品,分别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进行饲喂效果实验,通过生长性能、体成分、群体离散度以及养殖成本分析,评价冰鲜杂鱼和配合颗粒饲料在斜带石斑鱼养殖效果上的优劣.同一批培育的斜带石斑鱼幼鱼,随机分成3组(冰鲜杂鱼组、石斑鱼颗粒饲料1组和石斑鱼颗粒...  相似文献   

18.
有机磷农药乐果对鱼类的毒性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普通泥鳅为实验对象,研究了有机磷农药乐果在低、中、高浓度时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内脏组织器官产生的病理变化.将泥鳅分别置于浓度为0,40,60,80,100,120,140mg/L的乐果溶液中,观察其在24h,48h,96h的个体死亡情况和病理学变化.测出乐果对泥鳅的24h,48h,96h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94.26,75.68,58.34mg/L.通过以上结果说明,农药乐果对水生生物中的泥鳅有极为敏感的毒性作用,进而说明其对自然环境评价与保护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河道疏浚泥浆排放对养殖鱼类生长、饲料转化率和池塘鱼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当水中泥浆达到一定浓度后,鱼的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均随浓度的升高而下降,但鱼的种类不同,对泥浆水的耐受能力也不相同,其中白鲢鱼种(平均体重0.8079)生长受影响的浓度最低,为0.144g/l,鲫鱼种(平均9.889g)次之(0.256g/l),草鱼种(平均1.373g)最高(0.448g/l),这除与鱼种的规格有关外,还与不同种类的生活习性和食性有关。同一浓度条件下,小规格鱼苗的成活率较同种较大规格鱼苗为低。当泥浆浓度较低时,泥浆的添加频率不会明显降低鱼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但当泥浆量增加到一定值时,则添加频率越高,对鱼的影响越大。参考室内的试验结果,通过池塘对比饲养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泥浆添加量条件下各试验组鱼的群体生长率和鱼产量的差异,提出了施工期间指导养殖生产的科学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