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与模式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研究分析了隐性知识的特点、知识转移的特点和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指出人和技术是隐性知识转移的两个重要维度。隐性知识的流动和转移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叠代过程,“专家咨询模式”存在N重互动关系。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移是隐性知识价值化的必要路径,也是惟一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企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企业环境意识、环境愿景、企业家的环境心智模式、员工环境经验、环境能力,以及企业环境组织惯例等隐性环境知识不仅能够带来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而且由于其巨大的价值性、稀缺性、不易模仿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其看成其提升绿色竞争力的战略资源。但由于受到隐性环境知识的难以收集和整理、环境知识垄断性、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和信用体系,以及缺乏生态系统思维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企业隐性环境知识的管理和开发成为一项难题。通过研究探索试图从开发和整合内外部隐性环境知识来获得和保持环境竞争力。企业内部的隐性环境知识管理和开发侧重于发掘员工头脑中潜在的环境想法、直觉和灵感等隐性知识,使其转化为企业环境竞争优势;企业外部的隐性环境知识管理和开发的重点是整合和利用客户、竞争者、供应商等外部隐性环境知识资源。  相似文献   

3.
在企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企业环境意识、环境愿景、企业家的环境心智模式、员工环境经验、环境能力,以及企业环境组织惯例等隐性环境知识不仅能够带来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而且由于其巨大的价值性、稀缺性、不易模仿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其看成其提升绿色竞争力的战略资源。但由于受到隐性环境知识的难以收集和整理、环境知识垄断性、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和信用体系,以及缺乏生态系统思维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企业隐性环境知识的管理和开发成为一项难题。通过研究探索试图从开发和整合内外部隐性环境知识来获得和保持环境竞争力。企业内部的隐性环境知识管理和开发侧重于发掘员工头脑中潜在的环境想法、直觉和灵感等隐性知识,使其转化为企业环境竞争优势;企业外部的隐性环境知识管理和开发的重点是整合和利用客户、竞争者、供应商等外部隐性环境知识资源。  相似文献   

4.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按照知识获取和传递的难易程度对知识进行了分类。在分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关系的基础上,从科学研究和技术的视角,研究了隐性知识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从广义的科技奖励来看,对隐性知识持有者进行科技奖励是可能的,对隐性知识持有者的科技奖励可以通过隐性知识测量、隐性知识共享等直接奖励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对隐性知识的效用进行奖励等间接奖励的方式。对隐性知识持有者的科技奖励是一种"能力—承认"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默顿"成果—承认"模式的不足,将更加有力地推动科学技术的快速、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技术知识是世界3中的新秀,存在于知识之树的上端或顶端,具有自身的存在方式和演化特点。高技术知识具有三种形式:意识形式(或隐性知识)、符号化形式(或编码知识)和物化形式(或科技黑箱)等。意识形式的高技术知识需转化为符号化形式或物化形式才能被纳入社会系统中发挥作用,而符号化形式的高技术知识是意识形式的高技术知识的显性化,物化形式的高技术知识是意识形式或符号化形式的高技术知识社会化的结果,三者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发展,构成高技术知识演化形态。  相似文献   

7.
企业知识转移的情境分析模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企业知识的发展与转移依赖于企业特定的情境,本文从文化,战略,组织结构和过程,环境,技术和运营等五方面来构建知识的情境维度,分析情境与企业知识转移的互动关系,提出企业知识转移的情境模型和相应的二种情境模式,并进行相关的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8.
隐性知识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已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国外学者有关隐性知识的作用和来源等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总结,指出企业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隐性知识的生产、转移和使用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9.
科技决策相关公共知识生产模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科学、经济和政治三个公共场域交互作用的产物,科技决策相关知识应当是一种"公共知识",兼具科学合理性、经济公有性和政治合法性等三重公共性。为化解科学不确定性和知识经济化引发的公共知识的公共性危机,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知识生产模式经历了从传统"科学家真理代言人模式"到"专家与技术官僚共谋模式",再到"公众参与模式"的演变。我国科技决策相关公共知识生产模式经历了不同的演化轨迹,当前"官僚主导-专家论证"的生产模式已陷入公共性危机,应同时提升专家理性和扩大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10.
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学者们越来越关心知识的生产、积累和扩散.知识的特性决定了高度个人化和情景化的隐含知识不易在个体之间达成"共识".本文试图从隐含知识的外化、知识共同体情景的构建方面探讨知识的转移和扩散机制.最后,提出了知识转移和扩散的组织文化要求.并强调了科技文化在知识转移与扩散中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1.
意会知识的研究是现在学术界的一个热点,本文通过探讨意会知识和言传知识的关系,把握意会知识的本质属性,并试图建构科学认识的过程模式和结构模式,从而完成对意会知识的认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2.
意会知识言传化的障碍因素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意会知识言传化的问题已经成为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重点。基于意会知识内涵和特征的分析,文章考察了影响意会知识言传化的一些障碍因素,并试图探求意会知识言传化的几种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波兰尼意会(隐性)知识在中国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评析了中文术语翻译的多样性造成的困惑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对以哲学为主干、教育和管理为两翼的发展态势进行了深度反思。  相似文献   

14.
内隐知识的编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匡辉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1):21-23,96
知识的编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内隐知识和编码知识只是知识在不同编码程度时的表述,其中内隐知识高度依赖行为主体,而编码知识具有可共享性,能够脱离其生产者而存在和传播。内隐知识是伴随性的,它依赖于背景知识和知识生产者的洞察力、直觉、思维模式、信仰、经验等因素。内隐知识主要有四种编码方式:数字化、程序化、定义分类和隐性传播。  相似文献   

15.
在并购完成即法权关系重组完成之后,文化整合的问题经常会被技术方面的问题所遮蔽。文化整合的载体在于内隐知识的扩散,而借助的途径是共同叙述的构建,其过程同时就是企业的社会化过程。这一点关系到并购企业管理战略的制定,关系到企业并购的最终成败。  相似文献   

16.
技术转移中的知识流和知识产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首先从知识载体之间和知识载体内部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了技术转移中的复杂知识流,指出了技术转移过程中知识流的两种形态嬗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技术转移中的两个根本性问题,即由知识流的组织专属性的嬗变所带来的技术转移中权力的部分让渡,和由知识流从公共知识向私人知识的转化所带来的技术转移中利益的重新分配。论文最后从知识产权的规制和管理方面给出了促进技术转移、加速知识流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心理技术的哲学反思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从心理技术的在场性、心理场域的作用及其对身体映像的控制来分析心理技术的实体性存在;从知识建构、知识扩展以及思维的形成等方面可以为认识论反思提供启示;从心理技术的研究、心理技术的实施以及心理技术与道德的涉身性了解心理技术的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