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但丁思想中的自由意志是意大利活跃的社会生活在中世纪后期所表现出来的新时代特征。它强调《圣经》的教诲和引导,认为将对上帝的爱上升为对上帝的信仰才能获得灵魂的拯救和升华。其目的在于摆脱教会对人的思想控制,强调人的精神自由和现实生活的意义。试图对自由意志的成因、内容、特点和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意大利现象     
弥漫意大利民族的精神就是一种很强的文化优越感,而作为这种优越感载体的意大利国家本身的实力又相对较弱。于是,意大利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在对强者依附的同时又不时地挑战这些强者。  相似文献   

3.
考察了十四至十六世纪意大利几位学者、诗人维吉里奥、彼特拉克和班波在“俗语问题”上对但丁的批评,分析了他们所代表的拉丁文化对意大利俗语文化的拒斥,并从《论俗语》与《飨晏篇》入手,着重评价了但丁选择俗语的高度民族意识与深远的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4.
信仰、信念、信心是新时代青年精神世界的支柱和塔尖,也是关乎国家民族发展的重大问题。红色文化见证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成长、发展和中华民族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伟大复兴的艰辛历程。红色文化为新时代青年树立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提供了精神底色和文化支撑,是新时代青年信仰、信念、信心的奠基石。  相似文献   

5.
陈砚玲 《科技资讯》2012,(16):199-200
古代罗马由意大利台伯河畔的一个蕞尔小邦跃居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与其务实而卓越的民族精神密不可分。民族精神的塑造与传承对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而家庭教育在其中又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古罗马早期家庭教育情况进行初步探讨,加深对古罗马民族精神的理解,从而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历史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但丁的思想不仅有西欧中世纪文化的影响,还有新时代的痕迹,深刻地反映了西欧社会由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思想文化变化。从中世纪晚期历史和社会变化的角度探讨但丁思想的内容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但丁     
<正> 晚清时期,我国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但未引入意大利文学,鲁迅是在日本留学时接触到意大利文学的。但丁可能是鲁迅最早提到的意大利作家。1907年,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指出:“英人加勒尔日(Th·carIyIe),得昭明之声,洋洋乎歌心意而生者,为国民之首义。意太利分崩矣,然实一统也,彼生但丁(Dante Alighieri),彼有意语。大俄罗斯之扎尔,有兵刀炮火,政治之上,能辖大区,行大业。然奈何无声?中或有大物,而甚为大也暗……迨兵刃炮火,无不腐蚀,而但丁之声依然。有但丁者统一,而无声  相似文献   

8.
 《科技导报》:科学家承载着国家和民族创新发展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请您谈一谈,进入新时代,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以及怎样凝练中国科学家精神,激发创新动力。  相似文献   

9.
与传统基督教神学上帝观不同,别尔嘉耶夫是基于人的自由来言说上帝问题的,这与西方基督教信仰主义以及近代以来的世俗人道主义陷入自由的困境相关。同时,别尔嘉耶夫的上帝观也与20世纪前后整个俄罗斯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朝圣"精神与西方近代以来对人的高度颂扬相结合的产物。在别尔嘉耶夫上帝观的形成过程中,德国的神秘主义思想和俄罗斯自身的精神文化传统均对其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做好民族工作的主线,既是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其产生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加强党的领导和国家制度建设,促进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铸牢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有助于从实践向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小说《帕克的后背》主要写了帕克慢慢走向上帝的过程。他从开始时讨厌上帝、拒绝接受上帝,发展到慢慢意识到上帝的存在,最后皈依上帝。虽然帕克开始时在行为上有些亵渎上帝的意思,但在妻子萨拉的影响下,帕克最终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这一过程也在他所刻纹身上得到了体现。帕克的后背其实是他灵魂的外在表现,最初他拒绝在后背上刻任何东西,后来主动将上帝纹在背上,说明了他已成为虔诚的基督徒。基督教在美国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已经皈依上帝的帕克必定会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12.
胡梦园  江山 《科技信息》2013,(25):156-157
艾兴多夫是德国中、后期浪漫主义作家、诗人,更是德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一个无用人的生涯》故事简单,但其意蕴深厚,并且带有强烈的宗教意向。他的作品体现了浪漫主义自然哲学观,其旨在追求人神之间的对话。作者透过人与自然和谐的这个切入点,体现出自身渴望回归自然以及与自然同一的生态思想。这种自然哲学观也体现了一种对自我、对人类的救赎,或者说是精神的重塑。  相似文献   

13.
《紫颜色》和《她们眼望上苍》是描写黑人女性成长的姊妹篇。两部小说都突出了话语在黑人女性建构自我的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本文分析了霸权话语对于黑人女性的支配和对她们独立自由的禁锢,讨论了话语对于黑人女性反抗父权制压迫,追求自我,构建自我身份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位虔诚的浪漫主义追随者,艾莉丝·沃克对于神灵也有着诚挚的敬意,并从中汲取了无穷的灵感和勇气。在沃克的个人生活和艺术创作中,她总能察觉出神灵的影响力,也因此她将《紫色》献给了神灵。《紫色》整部小说的创作都可谓是沃克与神灵进行精神交流的最佳验证,作家本身则成为了神灵叙述的媒介。为了使她对神灵的信仰具体化,沃克在《紫色》里用生动的故事情节使读者认可了莎格表面看来非常叛逆的宗教信仰。西丽全盘接受了莎格"神即万物"的颠覆性宗教观,开始奋起反抗她生活中的种种不公平待遇,继而实现了对自我的肯定。  相似文献   

15.
五四女作家和中国男性知识分子一样不否定上帝的男性身份,但在女性经验下,她们更易于用母亲形象或女性形象表征她们对上帝的体验。苏雪林、冰心的创作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她们一方面用上帝慈爱的"父亲形象"对抗中国家族宗主社会中威严不可侵犯的父权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凭借自己的女性经验彰显上帝的女性和母性形象,寻求觉醒的女性所信靠的力量。五四女作家笔下上帝形象的特征折射出文化交流与对话中中国知识女性的独特性反应。  相似文献   

16.
安妮宝贝的《莲花》与但丁的《神曲》两篇作品有一条相同的主线,即主人公从开始的迷失,而后走上虔诚而又艰辛的忏悔之路,并最终获得救赎.在此中,都包含两位作者对"人"的灵魂的严肃的拷问,并对"人"如何获得永恒救赎给出自己的答案.两部作品处处透出对"人"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7.
殷周以来 ,国君既代表社稷 ,又主持宗庙的祭祀 ,掌握全国最高的祭祀祖先的场所 ,身为“天子”的君王成为天帝在人世间的代表 ,普天之下只有通过君王才能受到天帝的恩惠。民众于是失去了祭祀天帝、直接同天帝沟通的权力。为寻求精神寄托 ,民间祭祀就以“心理补偿”的方式大量出现。殷周以前所有的祭祀活动和殷周至汉之间的非宫廷祭典 ,以及汉以后的“庶民传统宗教”的所有祭祀 ,另外连同身处山势高峻、交通闭塞的古老民族的某一部落或某一支系一直沿氏民族社会的祭祀活动 ,为民间祭祀的分野  相似文献   

18.
略论《神曲》的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曲》的二重性特点是研究但丁及其《神曲》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创作艺术两大方面入手 ,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指出这种二重性正是但丁生活的那个新旧交替时代社会生活矛盾的反映 ,也是作者世界观矛盾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和岛崎藤村是中日两国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提起郭氏的《女神》,谁也无法回避作者的泛神论问题,奇怪的是藤村也认为“基督是神,流水式理想之神,西行、芭蕉、但丁、莎士比亚都属同列”。这和“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神”的泛神论有相似之处。然而,两位诗人的浪漫主义诗歌形态不仅不同,而且格调迥异,关学风貌截然不同。郭诗中精神无限地溢出了物质,精神内容与物质形式多不协调;而藤村的诗没有奇人奇事奇境,只是运用传统诗歌的象征和比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