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疆天池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价值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保护区是干旱区生物多样性得以维持的最重要基地,物种资源的保护应同可持续开发利用结合起来.通过对天池自然保护区景观资源和生态价值的分析,提出了保护区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渤海湾西岸、天津东部地区,范围跨越津南、汉沽、大港、宁河、塘沽等区县,总面积为9.9万公顷。保护的对象是贝壳堤、牡蛎滩和七里海湿地。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是古海岸变迁的极其珍贵的海洋遗迹,是研究全新世以来  相似文献   

3.
位于天津东部的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1992年10月由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贝壳堤、牡蛎滩和七里海湿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4.
自然保护区是现有条件下人类保护自然资源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最有效手段,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的重要基地.安徽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已有三十年历史,建设了一批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文中在重点分析安徽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对策,为安徽省自然保护区的良性发展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5.
 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我国各省的自然保护区面积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变化的拐点处于人均GDP为2.5万~3.2万元之间。仅北京、天津、上海、浙江与江苏已越过拐点,广东、山东、辽宁、内蒙古和福建处于拐点区间内,甘肃、四川、青海与吉林虽然没有越过拐点,但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较好,而海南,贵州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偏低。  相似文献   

6.
廖展强 《科技信息》2013,(15):438-438,457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基地,具有较高的生态地位,本文从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等方面展开论述,得出通过刁口河流路故道向自然保护区北区提供生态用水必要性和功能性。  相似文献   

7.
王宁 《科技资讯》2010,(7):151-151
天津地铁6号线穿越"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Ⅲ道贝壳堤的实验区。文中分析了工程施工期和营运期对保护区的影响,并对此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国天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渤海湾西岸。总面积为9.9万公顷。共计有高等植物46科121属195种(含种下分类单位),保护区内植物区系成分:1.世界广布成分,2.泛北极成分,3.古北极成分,4.东古北极成分,5.古地中海成分,6.达乌里———蒙古成分,7.东亚成分,8.西伯利亚成分。  相似文献   

9.
从构建吉林省向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教育体系的角度,阐述了在向海实施生态环境教育的意义,提出了创建向海中小学校的环境教育基地、提高不同群体的环境意识水平、建立向海自然保护区现代化网络平台、加强生态环境教育的国际交流以及在生态旅游中倡导环境教育的理念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王多尧  杨全生 《甘肃科技》2005,21(9):178-180
通过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种苗基地的种苗生产和基地情况调查,阐述了本区种苗生产、基地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为满足祁连山林区种苗需求,必须加强林区优质种苗生产工作,使林木种苗生产逐步向基地化、良种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生态安全格局的视角引导山岳型风景区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方法】以浙江天姥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识别,运用ArcGIS的地理空间分析工具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着眼于风景区的生态源地和自然本底条件,构建了“生态源地诊断-安全格局识别-理想景源提取-保护利用策略”的山岳型风景区景观资源保护利用研究框架。【结果】通过对研究区雨洪安全、生物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地质灾害4个方面安全格局的分析识别,完成风景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结合对理想景源具备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提取和叠加,最终在风景区已有景观资源的基础上提取了37处理想景源,包括32处自然景源和5处人文景源。【结论】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山岳型风景区景观资源保护利用策略,可为山体环境相关的生态保护和风景区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长三角地区以其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形成了众多的风景名胜区,在长三角生态保护格局构建和区域绿色一体化发展中担任重要角色。定量分析长三角风景名胜区的分布与可达性特征,构建区域尺度下的风景区空间分布和可达性的研究框架,整体分析长三角区域风景区体系的空间结构,有助于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方法】 以长三角地区123处风景名胜区为对象,在综合考虑多种服务半径及风景区级别与类型属性的前提下,利用ArcGIS平台和数学模型分析其空间分布与可达性。【结果】 ①长三角风景名胜区整体上具有“南密北疏、一片多点式”、随机趋向于离散的分布特征。②长三角风景名胜区可达性分布差异化显著,3种搜索半径下呈现不同程度的空间极化现象,可达性等级随半径阈值增加整体呈提升趋势;3种搜索半径下县域可达性聚集程度均较高,热点区主要分布在黄山、宣城、丽水、杭州、金华、苏州、无锡等地,冷点区出现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③不同等级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可达性优于省级风景名胜区;不同类型中,独立型风景名胜区可达性优于城景结合型风景名胜区。④可达性受不同客观因素影响,相关程度从强到弱依次为:风景名胜区分布密度>人口分布>路网密度。【结论】 长三角地区风景名胜区分布与可达性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本研究可为长三角风景名胜区资源整合梳理、系统化管理以及区域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英廉不仅是乾隆朝的一位馆阁重臣,也是其时一位重要的诗人.英廉曾经数度为官天津,期间,登临和饱览了津门许多名胜古迹与自然风光,创作了诸多风景吟咏、述征纪行的诗篇.这些诗歌抒发了他内心的淡泊情怀,也寄寓着他人生的高远志趣,与他一以贯之的出世精神和隐逸思想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小尺度山地景观观光游览路线规划的新方法及优化思路。【方法】以南京市栖霞山为例,采用GIS空间模拟工具,结合大数据和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远景、中景、近景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观赏路线。【结果】通过GIS空间模拟自然地理环境,运用大数据分析人文景点,共得到36个最佳观景点;通过景观多维视觉评价体系分析36个观景点,得到观景动线图;最终结合现状游览路线,叠加分析得到近、中、远3种类型山地景观最优化的观光游览路线,可以直观地反映每条观景路线的自然景观环境和人文景观节点。【结论】通过GIS空间模拟、大数据筛选、视觉评价体系和Rhino模型叠加分析相结合,构建山地景观观光游览路线可以准确引导游客游览观光,有利于山地景观旅游开发和保护。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青海省黄南州黄河走廊风景区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将规划用地分为黄河热贡人文风景区、泽库巴河民族文化区和黄河高原自然风光区3个区域,针对各区特点提出分区的规划结构、规划主题和生态旅游项目设置建议,同时,提出游人规模预测及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以遂渝铁路、兰渝铁路在重庆嘉陵江小三峡地区的选线工作为例,探讨铁路工程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发生干扰时,如何在尽可能采取避让措施的前提下,解决保护环境敏感区的问题,将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使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协调进行.  相似文献   

17.
风景名胜区是自然与文化的统一体,是满足人类对大自然精神文化与科教活动需求的地域空间综合体。通过探讨北京东灵山、百花山风景名胜区草甸资源在自然科学、自然美学、游憩服务方面存在的功能和价值,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该区域退化的草甸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影响该区草甸景观退化的主要因子,并建立了草甸恢复示范区.为风景区的植被景观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江西主要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西的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区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品位高。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风光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江西独具特色的“一轴带两环”旅游景区格局。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却没有将江西的旅游产业带动起来,深入分析其原因,旅游景区管理体制不顺是关键问题。江西现有旅游景区的管理模式,有“分而治之”、“市(县)直管”、“管理局管理”、“乡镇管理”四种模式。从协调发展,开发保护,经营管理三个角度分析,采用市(县)管理模式,组建旅游集团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现象所带来的危害:导致风景名胜资源过度开发;破坏视觉美感,降低景区形象;引起景区生态环境恶化;缩短景区生命周期;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探讨了风景名胜区产生城市化现象的原因即管理体制未理顺;政府财力支持不够;对风景区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风景区的土地、权益未明确定位;未处理好国家与地方,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传统经济体系不健全.提出了防止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的对策即创新管理体制,健全经济体系;加大政府投入,提倡社会捐助;合理布局旅游接待设施,提高规划设计水平;改善风景名胜区内外交通联系,妥善安置居民生产生活.  相似文献   

20.
旅游景区的危机管理——以包头市南海公园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景区是具有较高关联性和敏感性的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景区往往会面临各种突发性的非预期事件,这些事件可能给旅游景区带来危机.本文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旅游景区的危机管理问题,创建了旅游景区的危机管理模式.并以包头市南海公园为例,通过对该景区的"11.21"空难事故的分析,说明旅游景区应如何实施危机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