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皖西日报》和《大别山晨刊》,作为六安市的党报和都市报,在角色定位、功能类型、媒介立场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这些不同反映在新闻语篇的话语表达中。选取《皖西日报》和《大别山晨刊》的祈使句标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比较,考察两种报纸祈使句标题运用的共同和不同特点,分析两种报纸角色定位的不同,探讨其中所隐含的媒介宗旨和立场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以《环球时报》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百日内的报道分析为例,探讨媒体如何在内容选择、态度设置等方面,通过版面位置、新闻类型、新闻长度、再现视角、新闻主题、立场态度等报道方式,构建重要人物的形象。研究发现《环球时报》对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报道具有相对客观、完整、公正的特点,对其他媒体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BBC《十点新闻》和央视《新闻联播》分别属于中西电视新闻的旗舰栏目,体现着不同的播报风格和新闻价值取向。这不但反映在新闻内容之中,也同时体现在新闻播报结构上。通过比较、分析新闻(次)语类在《十点新闻》和《新闻联播》播报结构中的分布,揭示了二者在播报结构上的差异及其成因。《十点新闻》重视现场画外音、原声摘录、记者出镜、报道结束语等类型的运用,报道突出互动性和会话化,凸显了新闻价值和传播规律;《新闻联播》偏重独白式的演播室画外音播报,轻视现场画外音、原声摘录、记者出镜、同期声等,反映了该节目的政治权威性和舆论宣传功能。  相似文献   

4.
以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相关报道为语料,运用隐喻架构理论,考察报道中使用的隐喻架构类型,并分析其对大别山红色文化传播产生的影响。相关报道主要运用了人体、颜色、建筑等12种隐喻架构类型,其激活的“奉献、奋斗、献身、团结、传承”等深层架构,是媒体对大别山红色文化宣传的有效尝试。报道中隐喻架构的使用可帮助受众更深入地了解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旨在为媒体与受众展开有效话语互动,增强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提供话语策略借鉴。  相似文献   

5.
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传统主流媒体在2003年非典之后有了长足发展,对其在汶川地震中的快速反应和公开报道津津乐道。然而,鲜有学者深入研究报道的架构问题。本文以《人民日报》为例,结合新闻框架理论,从新闻主题、新闻材料运用以及文字表达三个层面对该报纸的汶川地震报道进行了考察,并由此总结出我国传统主流媒体近年来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呈现出的新闻框架特色。  相似文献   

6.
外国漫画选     
上圈:中曰:下圈:此地谢绝“参观”!原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详 里根在征途上原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未完成的交响乐 原载日《朝日新闻》外国漫画选~~  相似文献   

7.
据《中国地质》1990年第1期报道:河南省大别山北麓发育一条中生代的中酸性火山岩带。在流纹岩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石泡”构造。“石泡”大小不一,大的粒径近2m,小的仅数毫  相似文献   

8.
2006年10月,驻伊美军阵亡103人,受伤700余人,创下伊战三年多来单月伤亡人数的新记录。《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为此专门发文,称美军在伊拉克遭遇了“黑十月”。据《国际先驱论坛报》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等美国媒体披露,截至2006年11月2日,美军在伊拉克已阵亡2814人,伤2万余  相似文献   

9.
目前美国政府对华裔科学家李文和的调查还在继续,无论将来是否定罪,他的生活都已经被几篇不负责任的新闻报导永远改变了,而其中最令新闻从业者蒙羞的正是被视为权威的《纽约时报》。新创刊不久、专门报道美国媒体事务的《内容》(Brill'sContent)杂志11月号刊出 Robert Schmidt(罗伯特·施米特)的长篇报道,以《纽约时报报道中国间谍案:准备,开火,瞄准!》为题,详述《纽约时报》报道李文和案的前前后后。  相似文献   

10.
英语文摘     
《世界知识》2020,(1):5-5
学习新闻英语的选择《英语文摘》是一本具有全球视野的新闻英语学习杂志。它摘译外电、报刊精华,详注新闻背景词汇,注重汉语译文质量,助力读者从优秀时文学习地道英语。《英语文摘》合订本不仅便于读者纵观、梳理当今新闻大事。既往知来,且利于在集中阅读中强化新闻英语词汇,为考研学子所报道。  相似文献   

11.
以国内权威科技类报纸《科学时报》和《科技日报》1995年至2010年间所有关于转基因技术的报道为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归纳得到转基因报道的特征:转基因报道常以消息的形态呈现在国际新闻版面,消息多以科学家作为来源,转基因作物和食品是报道最多的议题。  相似文献   

12.
美国国内犯罪活动与年俱增,现已达到惊人程度,成了美国严重的社会问题。据1981年10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报道,1980年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新闻的定义,众说纷纭,何者为佳 1 新闻这个词,可以溯源很早,在唐代就出现了。唐人李咸用的《春日逢乡人刘松》诗云:“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披沙集》卷五)。到了宋代,新闻一词屡在文人的著作中出现,赵升的《朝野类要》《朝报》中说:“朝报,日出事宜也。每日门下后省编定”,“率有露泄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明清时,新闻就用得更多了。明代的《安得长者言》,清代的《红楼梦》等,都多次用到它。不过,古人说的新闻,指新近听说之事,多为传闻,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种独立的文章体裁。 十九世纪初期,近代中文报刊产生了。它开始登载新闻,从此新闻在近代报刊上越来越多,新闻体载逐渐完善。到本世纪二十年代,新闻便成为一种独立的文章体裁。 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新闻理论作了深入的探讨。但对新闻定义,至今仍是众说纷纭。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关于新闻的定义有一百种以上。综观这些定义的内含走向,大体上形成两个支流,一是A型定义,一是B型定义。 A型定义的基本点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或传播.具有代表性的意见有:“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徐宝璜)“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  相似文献   

14.
1981年10月5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登了一篇美国记者从阿富汗战场发回的报道。现摘译于后。  相似文献   

15.
以13篇《纽约时报》(2010-2011)有关人民币汇率报道的新闻语篇作为语料,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分析了新闻语篇的对话性,认为大部分新闻语篇都有不同的、异质的声音,都有一定的对话性,然而代表西方立场的声音数量显然超过中方的声音,体现了西方主流媒体对新闻话语权的操控。  相似文献   

16.
2012年,《人民日报》关于安徽的报道呈现总体数量少、政治新闻和经济新闻居多、以正面报道为主、不同地区报道的数量差异明显等特点.从媒体的角度看,安徽要塑造区域形象,一要扩大对外报道的传播者队伍;二要挖掘可供媒体报道的资源;三要消除负面报道的源头;四要注重传播策略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人民日报》从2008年5月16日开始推出“抗震救灾特刊”,对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8.0级特大地震这一重大自然灾难进行集中报道。试从报道内容、报道策略、新闻图片的角度对”抗震救灾特刊”进行分析,并对该特刊的报道特点作出总结。  相似文献   

18.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确定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着重报道了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确定依据,其中包括一些特征性超高压变质矿物和超高压变质岩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评述了目前国内外地质学家对大别山造山带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房地产调控时期”为背景,以广西南宁《当代生活报.人居周刊》为个案,分析了地方都市报房地产报道的广告新闻化、大众话语缺位、政策性报道不到位等问题,提出了转变报道观念、多元化报道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0.
外媒新闻语篇中隐藏着各种权利和意识形态意义。本文从文本、话语实践过程、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对《纽约时报》关于"中俄否决安理会对叙利亚制裁议案"的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揭示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对外媒新闻的批评意识,增强读者的语言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