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课程体系是保障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将“冰山模型”基本理论应用于高职旅游管理课程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改变学科体系为主导的课程模式和学生隐性素质的培养。以“冰山模型”基本理论为基础构建与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职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相对应的平台课程、方向课程、拓展课程和公共课程组成的完整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重视教学方式、课程的顺序和比例、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等,能够确保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
国家教委1993年秋《全日制初中小学课程计划》第一次把活动课纳入课程体系,改变了以往单一学科体系的课程设置,形成了新的课程体系: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其实,在我国古代,“活动”在教育中的作用早就引起了教育家们的重视:孔子主张知行统一,学、思、行结合;王夫之指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知与行“相资以互用”;近现代有许多教育家对活动课的功能用自己的实践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提倡“五育”并举,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都从不同角度为活动课程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世界各国中学生在历次知识能力测试中,中国学生的知识方面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而创造性能力的测试总是较差,这不能不引起中国教育工作者的深思了.这样,“活动课程”这一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活动课程的建立既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也是当前中国教育的需要.语文活动课是活动课程的一种,是语文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  相似文献   

3.
王艳伟  张巍 《科技信息》2009,(32):I0208-I0209
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学生的就业品位,学院的声誉。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难点。现有的高职文秘专业课程体系,不能以市场为导向调整课程。高职文秘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以高职教育目标为出发点,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规律,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我院文秘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围绕学院办学理念。重构课程体系,形成模块化课程,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发展为依托,以专业能力为目标,构建一个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新的文秘专业课程体系,以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市场需求,这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前,部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与幼儿园教师岗位需求相脱节,课程结构合理性不足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定位精准度不高、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主体不健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践融入不充分等方面。因此,需要通过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课程设计理念,精准对接培养目标,建构“四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突出职业核心能力、深化“三取向”的课程实施体系,提升课程实施成效;创建“三维度”的课程评价体系,协同开展各级评价四个方面来建构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
高职《工程力学》课程优化教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顺应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其教学内容的主体应充分体现“实用型力学知识结构体系”,课堂组织教学应符合高职生的特点、课程体系教改的趋势应“模块化”。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TAFE体系是在国家框架体系下,以产业为推动力的多层次综合性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以会计专业为例,分析TAFE课程设置的特色和经验:实现行业引领、客户导向和全国通用;以能力为核心,模块化课程设置,利用组合规则实现“能力标准+资格证书=课程”.我国应形成行业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格局,构建能力标准,规范课程体系,以使职业教育课程更具先进性和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7.
王琰 《科技信息》2009,(30):I0193-I0194
本文从高职教育的特点着手,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按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和措施进行了分析,对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的内容进行了探讨。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合理优化和整合课程,有针对性的确定课程内容。将课程体系分成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和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两大部分,并由此组成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主体。  相似文献   

8.
付宝艳  祝凤莲 《科技信息》2007,(12):194-195
本文根据“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了建立以健身为核心课程的体育课程体系,分析研究了健身课程的理论基础。探讨了健身课程的目标及健身教材的内容与体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史与中国历史地理这两门课程是历史系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在面对教学改革、课时大量压缩的情况下 ,如何更好地完成这两门课的教学任务 ,是历史专业教师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我们感到中国古代史课程体系中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同时也发现中国古代史和中国历史地理两门课程进行合并既有必要 ,又是可能的。通过对中国古代史课程体系的重新“整合”,可以使中国古代史课程建设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前苏联高等教育为代表的“三段论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强调按照严格的细分专业进行人才培养,形成了课程设置的三大块,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建国以来,我国高校一直沿袭的就是这种课程设置的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第二类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采取完全的课程选修制,或者只是向学生提供一套模块式的课程体系,人们将这两种课程体系形象地比作“统餐制”和“点菜制”;  相似文献   

11.
在“儒学”独尊及两汉经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郑氏家学由黄老之学转向经学。“先郑”———经学家郑兴、郑众父子,即是东汉时期郑氏家族的代表人物。通过对“先郑”经学的传承与著述的考究,初步认识二人经学的学术传承与著述辑考,以期贡献于两汉经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清代经学史上,庄述祖是庄存与到刘逢禄之间的中间环节。庄述祖的经学思想既有以汉学为根株,又具有说经宗西汉的双重性格。对后来经学的发展来说,庄述祖的说经宗西汉更具有历史发展意义。他说经宗西汉、攻刘歆作伪、以《公羊》为主遍说群经、重视今古文经学的区分等,都给刘逢禄以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语集解》是我国训诂史上第一部集解体训释专著,它打破了两汉学界的师法门户之限,杂糅古今经学,吸收了汉魏以来八家学者的优秀成果,援道入儒,训释简洁精当,不但本身成果卓著,跻身于《十三经注疏》之列,亦能破除两汉注经的烦琐和阴阳五行之说,给经学注入一股清新简洁之风,也导致了魏晋经学“儒道兼综”思想格局的形成和经学的玄学化,可谓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明代诗学对"真诗在民间"这一命题都表示了热情的肯定,但各家的理论前提显然不同.李梦阳提出"真诗乃在民间",包含了多方面的意蕴.首先,"真诗乃在民间"的理论前提是诗、乐一体说.其二,这一命题含有扬<风>诗而抑<雅>、<颂>的意味.而李开先、冯梦龙则从为民歌俗曲争地位的角度肯定"真诗在民间".袁宏道从倡导"性灵之真"的角度肯定"真诗在民间",亦各具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丁忧制度自西汉草创以来,虽历经王朝更迭,但始终绵延不绝,它几乎是一项与整个封建社会相始终的制度。然而,作为这项制度的规范对象,古代官员们对丁忧的态度却以唐末宋初为分界点,发生了了明显的转变。这种变化主要是受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6.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玄学与魏晋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时期在玄学思潮的影响下,随着主体意识的独立和文学的勃兴,文学批评也开始从传统的观念中解脱出来,呈现出一种艺术的本体精神。这主要表现在人们已逐渐摆脱汉代儒家文学观的束缚,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重新审视、重新评价文学的功能、本质、特征,探寻创作的新路径,从而形成了我国古代文论璀璨夺目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自汉以降至清末,儒家法律传统从未遇制度理念的正当性危机,然而近代以来,固有的法律传统和制度体系已不能给出现实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但作为帝制正统之儒家法律传统,其思想观念仍渗透到各个领域并发挥作用,难免使中国法律的近代化每前进一步都会引起强烈的反响与激烈的斗争。儒家法律传统在近代的命运嬗变,伴随本能的抗争最终走向解构。儒家法律传统向近代化、现代化发展与转型之路是坎坷的,其在近代之复杂命运是国人对自身法律文化与思想体系进行现代意义重建的艰难过程,其在近代的困境亦是后人重构制度儒学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8.
琅琊王吉是西汉后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也是《韩诗》与《齐论语》的传人.依据《汉书》对琅琊王吉的记载,兼参其他典籍,考察王吉的生平事迹,重点论述王吉的经学活动及其在经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相似文献   

19.
论"天子驾六"车制产生的年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子驾六”车制产生于何时?自西汉以来学术界就有不同的看法。洛阳王城广场东周车马坑发现的“天子驾六”,位于东周王城东北部的王陵区内,说明这种车制早在春秋中期就已产生。它对研究我国古代的车舆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是东汉班固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汉书·艺文志》将儒家列于《诸子略》十家之首,可见刘氏父子和班固对儒家的重视。文章就儒家出于司徒之官,儒家、孔子与六经之关系逐一梳理各家之言,择善而从,兼发己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