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探究信息系统的智能化发展趋势,从人们对信息认知的强烈需求出发,研究分析了认知信息学领域内的认知信息系统。基于硅基信息系统的发展和组成,首先在认知科学范畴内,对认知内涵、认知模型和认知系统进行了探究;其次,结合人脑的神经计算,论述了认知计算的基本特征和认知计算模型,并从非线性映射的角度出发,对认知过程进行了数学建模;然后,从认知信息学引入了认知信息系统,探讨了认知分类系统、数据分析流程和认知计算系统;进而,结合全空间信息系统理念,给出了对多维态势认知的定义和猜想;最后,对认知信息系统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空间环境的结构和实体活动的行为逻辑是军用仿真系统的重要建模对象,而建立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时空记忆表示与推理模型,是提高计算机生成兵力(Computer Generated Forces,CGF)行为拟人性、并提升系统运行效率的重要内容.简述了时空记忆的神经认知科学背景,梳理总结了近年来机器学习与计算智能中记忆机制的建模...  相似文献   

3.
神经现象学是一门联合了神经科学和现象学,以探索人类意识经验为目的的跨学科运动。其提出的具身意识概念,强调了(1)认知依赖于身体的各种体验,这些体验源于身体的各种感官运动能力;(2)这些单一的感觉运动能力嵌入到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生物、心理和文化背景中。因此,系统动力学方法成为神经现象学研究的主要工具之一,并衍生出两大具体的方法论:具身动力学和神经动力学。其中,系统动力理论与介观脑动力学最具代表。未来,神经现象学还需寻找诸如时间意识等具体主题以结合系统动力学与现象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知觉的认知渗透性问题是心灵哲学、认知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相关概念的界定和方法论问题,使其一直处于未解之中。预测编码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大脑工作原理,有助于这一难题的解决。首先它可以为知觉的认知渗透性提供一种新的理论预设;其次它可以为经典的认知渗透案例提供合理的解释;再者该理论本身能确证认知渗透性的存在。因而在这一语境下,早期视觉与知觉经验可获得统一,也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考方式和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5.
拉兹洛系统哲学的本体论基石是双透视论,它也是系统哲学的理论基础。双透视论的主要观点是,自然-认知(即心理-物理)系统是一种“双透视的”系统,如果从外部观察它是物理事件系统,即自然系统;如果从内部观察它就是心灵事件系统,即认知系统。这种双透视论对我们理解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长期对立的实质具有重大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情感对人类认知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在认知行为建模过程中加入情感因素可以显著提高认知行为模型的真实性和适应性。首先将情感对认知行为影响作用的理论研究发展脉络划分为三个阶段,对各阶段代表性理论成果进行了阐述;其次,研究了情感影响下的认知行为模型的基本建模思想和方法,给出了若干典型的情感行为模型,并对各种方法和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情感行为建模研究的现状,指出个体情感的精确描述与建模、多层次的情感-认知交互模型和组件化的通用情感行为建模框架是下一步需要着重研究的三个方向,并且给出了指导性的组件化的情感行为建模框架。  相似文献   

7.
为规范和促进计算机生成兵力各类认知行为模型的标准化开发,对面向计算机生成兵力的认知行为模型架构进行综述研究,以计算机生成兵力的意图识别行为为例,探讨了一般认知行为在标准认知架构基础上的功能实现方式.论证结果表明,良设计的认知行为模型架构对于复杂认知行为建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还提出了需求分析、设计实现、理论基础、协作机...  相似文献   

8.
程代展  张利军 《系统仿真学报》2002,14(11):1447-1449,1454
探讨传统动力系统与复杂系统之间的关系,并指出某些系统确实具有复杂系统的明显特征,首先研究切换系统,指出这种系统具有1+1≠2的的特征,并进一步研究这种系统的一些特点,其次,考虑一类动力系统的演化模型,指出这种系统改变着自己的环境和形态,但某些性质不变,将其称为遗传性质,这是我们用严格数学理论与动力系统理论研究复杂系统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复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表现为重复、拷贝或再造某种事物、结构或关系。这种现象在生命系统中尤为明显。通过把系统表征为由点(属性)和线(关系)所组成的网络,网络思维可以作为考察各种系统的认知工具。这种思维除了可以进行诸如还原、切出、背景化和层级化等多种表层操作以外,还具有更深层的点和线的复制。以对部分与整体、系统和环境的辨析为引导,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鲁曼系统理论中的系统观发展史,然后以现有系统观的生命系统模式作为框架,提出把复制性作为网络思维的图式(基于点线符号的网络)及其考察的对象(系统)的基本特性,从而为利用网络思维考察各种系统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讨论网络型耦合复动力系统的同步动力学问题,给出了该系统同步流形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得到了网络型耦合复动力系统局部同步和全局同步的充分条件。所得的结果可以应用到由一个典型的复洛伦兹系统构成的网络耦合复动力系统,数值仿真表明理论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信息熵的安全风险评估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权重反映了各个指标在"指标集"中的重要性程度。基于信息熵理论,给出了一种安全风险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首先建立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的熵模型,定义隶属函数,通过意见采集和专家排序,形成专家意见隶属度矩阵,然后引入平均认识度和认识盲度的概念,剔除专家在排序阶段认识上隐含的不确定性,最后经过归一化处理,得到了指标集的权向量。基于信息熵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为确定安全风险评估指标权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一事一议"制度在产生之初是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机制,随着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一事一议"制度被有效地引进到村民自治当中,成为了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与实现村民自治的重要途径。运用系统方法,站在系统整体的角度,对"一事一议"制度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进行全面解读,可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一事一议"制度不仅促进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而且加快了村民自治发展的脚步,是普通村民表达诉求、民主监督、当家作主的好形式,也是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培育农村新风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近年来对辩证法的研究却出现了巨大的理论分歧,形成了以恩格斯的辩证法思想为主要理论依据的“科学主义”和以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为主要理论依据的“人文主义”两条研究主线,这两条主线割裂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辨证法的理论联系。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法国当代思想家莫兰的复杂性思想强调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这对我们如何解决当前辩证法理论研究的分歧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中医和道教理论为主干组成的中国传统气论是现代人体系统论的“近亲”。它把人看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活结构”,在整体观、联系观、恒动观等多方面与现代系统论对生命规律的认识论有高度的一致性。在这个意义上,传统气论是崭新的,它可以为现代科学、哲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同时它又是古老的,由于本身的历史局限,使它没有走上以准确、精确为基本要求的科学殿堂。  相似文献   

15.
如何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从势科学理论来看,"势"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方向。要发挥"势"的动力学机制,实现培养目标的引导功能,就是要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用与可爱相结合、善良与担当相统一、专业与通识相融合的创造性人才。  相似文献   

16.
论还原方法与还原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维刚 《系统科学学报》2005,13(1):48-51,59
还原论与还原方法既有联系又存在着质的差别。还原作为一种方法对科学研究来说是必要且有效的,但就对事物的认识而言一般来说并不充分;还原论则是对还原方法的认识功能不加限制地扩大所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主张运用还原方法我们能够对世界获得完美的认识,相应地各门学科间也能实现完美的统一。在对两者作出区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当前还原论所面临的种种挑战。  相似文献   

17.
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引入企业能力的研究领域,通过对企业能力与企业能力系统概念的界定,提出当前复杂动态环境下的企业能力系统在本质上属于复杂适应系统,并对其复杂适应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遵循"环境—规则—主体"(ERA)的体系架构,给出企业能力系统分析的基本框架,为构建企业能力系统基于主体的仿真模型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文末,结合JES仿真平台对该分析框架的应用研究作了简要探讨,为借助于计算机工具对复杂动态环境下的企业能力进行仿真分析和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系统哲学的认识论是透视论,它是研究复杂系统的方法论。人类的认知能力不足以建立包罗万象的复杂系统模型,不得已求其次,只抽象出复杂系统某些属性——关系而构建某些种类的系统模型及其相应的系统科学诸学科。系统科学现有的十几门学科是复杂系统的十几张透视图。系统科学有待综合。医学可以提供启发,而完整的综合可能有待计算机模拟技术不断进步在将来完成。  相似文献   

19.
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中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介入中医学研究,是解读中医的一条有效路径。中医学的概念、理论、思维方法、遣方用药、临床实践等在许多方面与复杂性科学不谋而合: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中医的整体现和辨证论治体系就具有复杂性科学中系统论的一般特点。从复杂性科学才能探究出中医的核心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