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利时列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人在濒死时触发的生理机制会让人的感触更加敏锐,不仅是对个人经历中过去事件的想象,对真实事件的情况也同样如此。看到眼前出现亮光,感觉自己正穿越隧道,或者感觉自己正脱离自己的身躯,这些感受都是一种所谓濒死体验的现象中典型的感受。这是当人即将死亡时可能体验到的感受。这是人脑的原因?还是一种生理防御机制?或者是幻觉?这些现象早已经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也由此引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测  相似文献   

2.
程刚 《科学大观园》2011,(18):56-57
对于神奇的濒死体验,美国著名脑科专家、肯塔基州大学神经学教授凯文·纳尔逊提出了引人注目的新理论。他认为自己能够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所有濒死体验现象。毫无疑问,纳尔逊的研究发现让有过濒死体验的人感到震惊。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经历,而不是一种幻觉。濒死体验对他们  相似文献   

3.
正濒死体验并非幻想。不同人的濒死体验有很多相同点:疼痛消失,看到隧道尽头的亮光或是其他视觉图像,脱离了自身的躯体、飘浮在它的上方或者飞向空中。欧内斯特·海明威年轻时,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爆炸而受到重伤。他在一封家书中写道:"我曾一度直面死亡,因此我深知死亡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多年以后,海明威将这一濒临死亡的经历——灵魂离开了身体,飘到半空中然后又返回躯体,改编进了他著名的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  相似文献   

4.
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知名神经外科医生埃本·亚历山大近日发表了《天堂的证据》的文章,被美国《新闻周刊》杂志刊登为封面文章。亚历山大医生在文中详细精确地描述了自己的濒死体验,并表示天堂真的存在。什么是濒死体验?濒死体验(NDE)就是濒临死亡的体验,指由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地恢复的人,以及处于潜在毁灭性境遇中预感即将死亡  相似文献   

5.
过去10年,幸福感在不断下降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过去10年间,令美国人烦恼的事情增加了将近一倍。这些事情包括不能担负起昂贵的医疗费、缺少健康保障、债务缠身、失业和感情关系破裂等等。那么,中国人的幸福感是否变化了呢?国内一些研究表明,近几年内,中国人总体幸福感也有下降的趋势。这与很多发达国家出现的经济增长伴随着幸福感的负增长现象是一致的。那么,是什么导致人们变得不快乐了呢?社会与个性都影响人的幸福感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是导致群体幸福感体验降低的重要因素。不同国家人民对幸福的体验是不同的,幸福的来源也不同。对于美国…  相似文献   

6.
性生活需要男女双方进入一种美好的意境之中,这种意境既包括当时的氛围,也包括两人的心情、情趣和体验。对于男性来说,“意境”问题尤其重要。常常有妻子抱怨说,自己的丈夫下班回家后,露出一副疲惫不  相似文献   

7.
《科学大观园》2014,(7):45-45
正随着生活压力的加剧,很多人的幸福指数越来越低,这样就使得很多人成天心情不好。其实,摆脱糟糕的心情也很容易,大家只要时常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并进行一些常规的心理保健即可。随着生活压力的加剧,很多人的幸福指数越来越低,这样就使得很多人成天心情不好。其实,摆脱糟糕的心情也很容易,大家只要时常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并进行一些常规的心理保健即可。1、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心理学研究中有一种"内省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观园》2014,(23):48-49
人作为社会活动的单独个体,需要在群体生活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善于交际的人,一般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可以使很多事情事半功倍。当你为自己的人际关系烦恼时,你可以用以下症状为自己把把脉,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才可以对症下药。一、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  相似文献   

9.
<正>巴塞罗那大学的研究人员推出了一款能够帮助人们理解死亡的虚拟现实模拟系统,让使用者体验“脱离”自己的肉体是什么感觉。这或许能为身患绝症的人提供一定帮助。为此,巴塞罗那大学的梅尔·斯拉特带领的研究团队让患者试戴了一款OculusVR公司研制的虚拟现实头盔,以便让使用者将虚拟的身体当成自己实际的身体。他们在研究报告中  相似文献   

10.
阿明新车上路时间不长,欣喜之情却递减了很多。不是车出问题了。也不是路出问题了,而是行驶在路上的车让他一筹莫展。原来,阿明发现每次他想换车道时,后面的人似乎总是在故意加速。一天,阿明终于忍不住了,就停下车来质问对方,为什么不让自己换车道。对方竟理直气壮地说,那是他走的道儿。像阿明遇到的这种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占地盘的现象并不少见,再有耐心的司机也会因此而火冒三丈。  相似文献   

11.
小时候的尿床、思春期的失恋,很多事情怎么也忘不掉。但前几天工作上的失误却能在喝了点酒后睡一觉便忘得一干二净。让人不禁感叹:记忆这个东西……“一般来说,不快的记忆是很难忘掉的。有时候为了刻意剥夺这些记忆,反而变得有病。”说这话的是东邦大学佐仓医院的精神医学副教授黑木宣夫。据他说,通过与别人的交谈也许能消逝这些记忆,但若自己隐忍不发却很容易得病。“人类精神的脆弱是难以想象的”。心中充满了不快的回忆,变得极富攻击性,这是人格障碍的一种。为了忘却不快的事情而强迫心体分离,这又变成了人格分裂。而直面死亡的激烈体验…  相似文献   

12.
《科学大观园》2014,(23):34-36
<正>体验背后的心理学据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报道,尽管现在已经21世纪,但为何仍然还有很多人会相信超自然现象?最近,一位名叫戴维·罗伯森的研究人员对此给出了一些答案,他发现我们或许有很好的理由保有某些迷信观念——甚至这样做还会带来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好处。真实世界中的幻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久,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访问美国白宫,据说他在美国白宫经  相似文献   

13.
方胜 《科学大观园》2012,(12):80-80
现代都市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也越来越显得宝贵。不少人为了"节省时间",养成了把厕所当成"阅读室"的不良习惯,喜欢长时间躲在厕所里看报纸、看手机、上微博等等。然而如果养成这种不良习惯,就要当心自己是否患上了慢性肠道病等疾病。久蹲厕所或是患病表现很多人都知道,长时间蹲厕  相似文献   

14.
“是药三分毒”,很多人都知道药品有副作用,但国内一家权威医药杂志最近公布一项大型调查表明:几乎所有人都有用药不良习惯!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专家对此深表担忧。自行增减药物、迷信进口药、干吞药片……专家指出,老百姓的不良用药习惯,医生也有责任。三成死亡源自不合理用药1/3死亡病例的死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不合理用药。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发展中国家的一项调查结论。而国内这家权威医药杂志的调查也显示,中国也存在较严重的不合理用药现象。排在首位的是随意服用和滥用抗生素,81.54%的被访者都有这个习惯。比如,感冒咳嗽、咽喉不适,…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一项研究指出,“鬼魂”的存在,其实是源自大脑的变化.科学家们已经确定出大脑中负责这种诡异感觉的区域,而且通过实验让一些人感受到了身边的“鬼魂”. 关于“鬼影”有很多传说,但最常被提到的是无法看到的鬼魂.这种现象在经历极端环境的人身上十分常见.登山者、探险家以及一些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人都常有这种感觉.瑞士联邦技术研究所的朱利奥·罗格尼尼说:“这种感觉是非常生动的.他们能感到有人在附近,但看不到人.这其实常常是感觉上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科学社会学的研究传统和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年轻的社会学家默顿写下了著名的《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以下简称《十七世纪》),开始了对科学的社会研究。但是,科学这种社会现象并没有吸引很多社会学家的注意。直到本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才出现了更多的有影响的成果,科学社会学终于发展成为可以和其他学科并列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不仅如此,在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诸学科中,科学社会学因为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作出了科学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 ,有一些人对社会科学做学问或称做文章有两种误解 :一种认为很简单 ,就是东拼西凑 ,看你会抄不会抄 ;另一种认为很神秘 ,很难把握。而前辈和学长给你的答案是“自己悟”。这一悟便出了很多花样 ,各找各的道了。这是一种自然淘汰法 ,悟出来的你就干这一行 ,悟不出的就另谋他路吧。有多少人在实在没了办法之后 ,就听之任之了。能发表文章和著述的人多半已悟出了些什么。但因为是自己悟的 (所谓个人的体验 ) ,所以也就很难循着共同的规范了。我粗浅的认识 ,以为学术规范包括 :学术道德 (主要为学者自律 )、引文规范、逻辑规范 (分析透…  相似文献   

18.
《科学大观园》2010,(12):F0002-F0002,I0001
<正>拿起枕头恣意向他人挥舞——打枕头战在很多人的眼里,只不过是孩提时代的游戏。现在,这种孩子游戏在注入了更多内涵后已不仅成为大人们渲泄压力的一种方式,更成为了一项体育运动。更令人吃惊的是,这项运动不仅有自己的联盟,而且有自己的职业联赛。  相似文献   

19.
曾经有一个哲学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围绕着这个问题.很多哲学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实每一个人来到这世界上,他们的心都在“流浪”、在寻找.有时很迷茫,不知自己在找什么,他们的心流浪在川流不息的人海中,很多人被淹没,也有些人最终找到了那个属于自己的位置.那个位置到底是什么?只有心知道。  相似文献   

20.
美国石溪大学医学院的萨姆-帕尼亚医生认为让死去的人起死回生并非不可能。他在自己的新书《战胜死亡:改写生死界限的科学》中指出,一个人即使在被判定为临床死亡后很久也能复活。帕尼亚是一名重症护理学医生和复活研究部门负责人,他表示:过去10年的研究发现让我们意识到只有在变成尸体之后,一个人的脑细胞才开始死亡。虽然绝大多数人认为这个过程只有四五分钟,但根据我们现在的研究发现,脑细胞死亡过程可长达8个小时。如果我们能够操纵这个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