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福建嗜眼科吸虫种类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嗜眼科(Philophtalmidae Travassos,1918)吸虫是禽类寄生虫,其中某些种类系寄生于宿主眼中致病如我省沿海尤其闽南地区的鸡嗜眼吸虫(Philophthalmus gralliMathis et Leger,1910)在许多鸡、鸭中流行产生严重病害。此外,本科吸虫中尚有种类是寄生在禽类的泄殖腔及肠管等部位如平睾亚科(Parorchiinae Lal,1936)吸虫等。  相似文献   

2.
舟山岛屿两栖爬行类的寄生吸虫,到目前为止,还未见有文献报导。作者于1982年7月到8月与1983年4月,先后二次,对其中一些岛屿的两栖爬行类的寄生吸虫,进行调查研究,一方面为编写浙江省动物吸虫志积累资料;另一方面想了解一下舟山岛屿吸虫类区系分布的情况。我们认为鸟类等动物是不受海水的阻限,可迁移飞行,其体内寄生吸虫的分布,无一定的局限性,这在区系分布上就很难比较。而两栖类与爬行类中的部分种类如蜥蜴、蝮蛇等  相似文献   

3.
引言1.纹沼螺与中华分枝睾吸虫的关系:中华分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病蔓延于东亚各地如中国、朝鲜、日本、菲律宾及印度等。在我国分布广泛,除西北部较少外,全国都有,而以华南、广东、广西及香港一带流行最盛。当地人民感染百分率,在广东,潮州为19.2%,广州为3.17—36.18%,汕头为3.1%。1936年梁伯强氏在广州市解剖尸体250例,检出感染本虫者有123例,占全数50%,由此可见本虫在华南一带流行的情况。在华东如上海、杭州、苏州及南京各地亦有发生。中华分枝睾吸虫寄生在人体内临床症状的轻重是根据胆管中虫数的多少,如一时寄  相似文献   

4.
武夷山脊椎动物寄生蠕虫一百二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年来,我们在武夷山地区检查一部分脊椎动物,检得寄生蠕虫。经初步鉴定,有120种,分隶于61科96属,其中有半数是禽畜寄生虫,半数是鱼类、两栖和爬行动物寄生虫。兹将名称记述如后。一、盾腹科 Aspidogastridae Poche,19071.中国杯盾吸虫 Cotylaspis sinensis Faust et Tang,1936宿主:鳖 Amyda sinensis2.东方簇盾吸虫 Lophotaspis orientalis Faust et Tang,1936  相似文献   

5.
我国脊椎动物寄生吸虫的种类,过去研究报道很多,有杨复曦(1959,1962,1965)在广东进行鸟类寄生吸虫的调查;李敏敏等(1978)、汪溥钦(1980)、林金兰(1981)发表两栖爬行类寄生吸虫的研究报告;唐仲璋等(1941,1962,1964,1979)则较全面研究福建各种脊椎动物寄生吸虫。近年来,我们在福建各县及其他一些地区作动物资源调查时,亦检得一些种类,经初步鉴定有14种,分隶于10科、10亚科、14属,其中有1新属、8新种,3种为我国新纪录,兹报告如后。标本保藏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6.
关于寄生在鱼体上的关睾吸虫的报导,见于文献的有Bychowsky(1957)记述的H.buschkielli,由Euzet,L.和Dossou,C.记述的H.ctenopomae、H.adjanohouniH.tuzetae.H.Ouemensis张剑英、纪国良(1978)也记述了我国长江及珠江水系的H.buschkiclli、H.magnihamatus.而黄河下游各水域尚未见报导。作者在整理1964年由南四湖采得的单殖吸虫标本和1979年由济宁采得的圆尾斗鱼鳃上的寄生虫时发现了两种关睾吸虫。即小钩关睾虫H.buschkielli和大钩关睾虫H.magnihamatus,为黄河水  相似文献   

7.
本文记述产自湖北省的鳖Trionyx sinensis(Wiegmann)体内后睾科吸虫二新种一新属.它们为武汉后睾吸虫(新种)Opisthorchorchiswuhanensis Chin et Zhang,sp.nov.和似带鳖孔吸虫(新属新种)Trionychotcrema taenioidea Chin et Zhang,gen.et sp.nov.后睾属为寄生于爬行纲的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8.
<正> 阔盘属吸虫主要寄生于牛、羊、骆驼、河麂等反刍动物胰脏中,也能感染人体,引起人兽共患的阔盘吸虫病.我国牛、羊寄生的阔盘属吸虫虫种,目前已知有胰阔盘吸虫(Eurytrema pancreaticum)腔阔盘吸虫(E.coelomatieum)、枝睾阔盘吸虫(E.clado-rchis)福建阔盘吸虫(E.fukienensis)和圆睾阔盘吸虫(E.sphaericrchis)5种,其中以胰阔盘吸虫、腔阔盘吸虫和枝睾阔盘吸虫最常见.  相似文献   

9.
本文继续报导作者自1975—1982年以来在鄱阳湖所采集的鱼类寄生吸虫中的牛首科(Bucephalidae Poche,1907)吸虫,包括六属10种,其中两种为新种,一种为国内新记录.新种描述系根据活体标本及盐酸卡红整体染色制片标本观察、测量(单位:毫米)结果.模式标本存江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种的记述  相似文献   

10.
片形吸虫(Fasciola sp.)是严重危害畜牧业的世界性分布的寄生虫之一,常可寄生于人体。近些年来国内外对片形吸虫的细胞学、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发展得很快,先后报告了片形吸虫染色体的二倍体型、三倍体型及二倍体与三倍体混合的镶嵌型(Y.Sakaguchi,1980)。最近作者发现同一个细胞染色体的体臂既有双价,又有单价的,它们  相似文献   

11.
叶形吸虫(PhyHodistomum Braun,1899)属于蛇颈科[Gorgoderidae(Looss,1899)],叶形亚科[Phyllodistominae(Nybelin,1926)]。其种类很多,已知有100多种,主要寄生于鱼类的膀胱中,进行为害,少数寄生于丽栖类。我国巳报道的鱼类叶形吸虫有21种,见表一。近年来,我们在福建各地进行鱼类寄生蠕虫调查,检得叶形吸虫有13种,其中有6种是新种,兹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家鸭光口科吸虫及其病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寄生于我省家鸭的光口科Psilostomidae吸虫4属11种,其中2种为国内新记录;发现淡水虾类充当福建光孔吸虫新的第二中间宿主,首次报道杯叶科Cyatho-cotylidae的囊蚴寄生于福建光孔吸虫裂蚴体内;种不同科的吸虫蚴虫寄生于蚴虫属罕见寄生现象;对单睾球孔吸虫和福建光孔吸虫的流行病学、病害和防治作了叙述;试验表明硫双二氯酚是治疗本病的高效、低毒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导从1984年到1987年期间,先后在浙江省各地区采集到一些蝙蝠的寄生吸虫,经鉴定共得三科八属十一种吸虫,其中有一种为中国首次发现。兹先报道八种。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继续报导在整理1975—1981年于江西鄱阳湖所采集的鱼类寄生吸虫标本时,除已记述的新种外,在半尾科(Hemiurdae L(?)he,1901)中的一种、独孤科(Azrgiidae Odhner,1911)中的两种,系文献中未曾记载过,现将其形态特征描述于后.虫体系根据活体标本和盐酸卡红染色标本观察、测量(单位:毫米)结果.模式标本存江西省科学院.  相似文献   

15.
细背孔吸虫Notocotylus attenuatus(Rudolphi,1809)寄生于家鸭和家鹅的盲肠和小肠中,引起肠糜烂等疾病,遍布世界各地.在我国台湾、浙江、福建、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吉林、安徽、江苏、江西、宁夏、陕西等地均有发现,它是多宿主的吸虫,曾经报导的宿主有斑嘴鸭、绿翅鸭、绿头鸭、琵嘴鸭、赤颈鸭、罗纹鸭、长尾鸭、潜鸭、秋沙鸭、麻鸭、白额雁,天鹅、黑雁等20多种野生雁鸭,家鸡亦有发现.很多生物工作者研究它的生活史,但所报告的中间宿主各不相同,如扁卷螺、椎实螺、罗卜螺、土埚螺、纹沼螺和黑螺等.折叠背孔吸虫Notocotylus imbricarus(Looss,1839)发现于欧洲、美洲和亚洲等地,我国福建、北京等地亦有发现.寄生于家鸭、家鹅和罗纹鸭、赤颈鸭、白眉鸭、绿头鸭、  相似文献   

16.
对于福建鳗鱼寄生虫,我们曾于本刊1976年1期报导了13种。近来又在莆田、龙溪和宁德等地区剖检一些淡水鳗和海鳗,发现本省过去未报告的寄生蠕虫15种,其中5种是我国新纪录,6种是新种,初步整理如后。一、独睾科 Monorchidae Odhnor,19111.瓣睾后宫吸虫 Genolopa loborchis Wang~**新种(图1)从福清和宁德两县的日本鳗鲡肠中各检得本种吸虫2个。虫体呈卵形,体长1.36—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导作者历年来在江西各地所采集的家鸭寄生吸虫,经过分类鉴定,它们隶于10科21属,计42种,其中包括一新种和六种国内新记录.除新种有详尽的描述外,其余种类均列有鉴别特征或简要的描述,并附插图,以供调查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1.本文对寄生在家鸭、家鸡肠管中一新种吸虫的形态构造和生活史各期,均作了考查和描述。该吸虫与近似种有显著差异,为此立一新种,定名福建光孔吸虫(Psilotrema fukienensis sp.nov.)。 2.首次报导国内由于这类吸虫侵袭雏禽而产生严重的溃疡性肠炎,且已造成流行。对生活史的考查发现尾蚴除在水生植物等物体上结囊外,还能在水的表面形成囊蚴。经证明它具有强的感染力,因此疫区水源为本病传布的另一途径。对本吸虫宿主引起的病害也作了记述。 3.本文对光口科、棘口科和片形科吸虫的亲缘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福建双腔科吸虫及六新种的记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 双腔科(Dicrocoelidae Odhne,1911)吸虫对于畜牧业生产及人体保建卫生有着重要的关系。我们除对与人畜关系密切的一些种类如寄生于胰脏的胰阔盘吸虫(Eury-trema pancreaticum(Janson,1889)Looss,1907),腔阔盘吸虫(E.coclomaticum  相似文献   

20.
我国海鱼寄生吸虫,过去顾昌栋、申纪伟(1962,1965,1978,1979)先后作了囊双吸虫、半尾吸虫和寄生鲈鱼、带鱼的吸虫等方面研究报告。在福建唐仲璋等(1962)亦进行过研究。作者(1982)曾报告30种。近年来,我们在福建沿海各县又采得一批标本,经鉴定,其中过去未报告的种类有12种,分隶于8科、10属,9种为新种,2种为我国新纪录。兹报告如后。标本保存在福建师范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