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6 毫秒
1.
刘胤 《青年科学》2010,(5):21-21
谜案七:李自成的生死之谜 李自成,陕西米脂人。他当过驿卒,当过边兵,最后加入了反明的农民起义军,南征北战,不断壮大,几十万大军所向披靡,终于推翻了政治腐败、经济崩溃、摇摇欲坠的明王朝。但因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勾引清军入关,李自成领兵退出北京,转战河南、陕西、湖北等地,最后不知所终。  相似文献   

2.
“李自成遗金说”从人们关注和研究晋商开始就已经出现了,至今尽管仍无定论,但有些史实是见诸有关史料的,这一传说在山西有些地方至今仍在民间流传。晋商中确有获得李自成遗金的人和事,不必要人为回避。  相似文献   

3.
早在清乾隆年间,钦定《明史》的作者结论:李自成死于通城九宫山。三百多年来史学界虽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但这一结论一直占主导地位。一九五五年,通城县人民政府根据政务院和省政府的指示,在离县城五华里之九宫山北原李自成墓址上重修了李自成之墓。郭老和省委书记王任重亲自为墓碑题了词。墓成后,有位通山县的同志向《历史  相似文献   

4.
《奇闻怪事》2013,(9):46-47
1644年的中国,正是明清交替。历史舞台上有三位主角:明朝皇帝朱由检、农民起义军闯王李自成、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或许还应加上一位,明朝的辽东总兵吴三桂。其实,还有一位主角一直为人们忽略——小老鼠。1644年,农历3月15日,闯王李自成率大顺军抵达北京城北郊的居庸关。这里是北京城的最后一道天险,然而关隘却无人防守,明朝总兵唐通出降。接下来发生的事,人人皆知:李自成的队伍势如破竹,在3月18日攻破北京城,朱由检吊死在景山一棵老槐树上。  相似文献   

5.
本以《李自成》、《少年天子》、《曾国藩》为例,在“说谁”以及“如何说”的层面上分析当代历史小说表现对象呈现出的由“事-人-化”的发展趋势,以及从一体到多元、由封闭到开放的叙述走向。  相似文献   

6.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中李岩是引人注意的人物。由于史籍中对他事略的记述混乱,致使学界无法确定其人之有无。依据新发现的康熙五十五年唐村《李氏家谱》的记述,结合实际考察获得的资料。李岩实有其人,故里在今河南博爱唐村,出身贡生,精于拳术,加入李自成起义军为将,后遭李自成冤杀。  相似文献   

7.
一、当代中国美学转型的前奏 从1974年7月到1980年2月,在这七年时间里,姚雪垠为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创作问题和茅盾通信88封,而《茅盾姚雪垠谈艺书简》收入了他们围绕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创作问题和其他重要文艺理论问题的通信73封。茅盾和姚雪垠这些信中的美学思想曾经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文艺界的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8.
一、当代中国美学转型的前奏 从1974年7月到1980年2月,在这七年时间里,姚雪垠为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创作问题和茅盾通信88封,而<茅盾姚雪垠谈艺书简>收入了他们围绕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创作问题和其他重要文艺理论问题的通信73封.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长篇历史小说中,写得最为厚重、扎实,艺术成就也最为杰出的,当推姚雪垠的多卷本历史小说<李自成>.这部大河小说在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的结合上,悲剧艺术的运用上,长篇小说结构美学的探索上,都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李自成农民起义中的"襄城之战"在我国农民战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过去只是历史文献中偶有涉及,2003年襄城县发现的"双忠墓"墓志铭,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该墓志铭与有关文献资料相结合,印证了襄城之战的过程和原貌,对于李自成中原征战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1.
自1963年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卷)问世和1977年起陆续出版与修订再版以来,几十年过去了,世事巨变,沧海桑田,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李自成》的面世,不仅改写了“五四”以后鲜有长篇历史小说的历史,而且其艺术光辉依然闪烁。在长篇历史小说创作中,姚雪垠成功地运用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不是儿戏鱼目岂能混珠①李城外编者按:去年夏初,中国社科院在北京召开李自成结局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鄂湘两地代表出席了会议。围绕课题组的讨论稿,不同意见的双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现刊发我区李城外同志的发言(略有删节),以飨读者。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3.
哭泣的国宝     
对于一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来到中国劫掠的英军或者法军士兵来说,北京是一座未经开发的宝库,这是西方人第一次占领北京,距离上一次李自成和清军进京,北京已经216年没有被劫掠和攻克过,这段  相似文献   

14.
弄清李自成从何处进入通山,这不仅是为了结300多年来历史上的疑案,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正确评价一位农民英雄应有的品质。 李自成“自豫奔楚”到殉难通山,历史上曾有两种走向之说。一种认为“自成南下,由金牛、保安、走延(咸)宁、蒲圻,过通城,窜死九宫山”(见《绥寇纪略》、《劫灰录》、《甲申朝事小纪》、《武昌县志》);另一种则认为自成东进,由“兴国外游屯至江西”,从武宁进入通山县境(见《荒书》、《圣武记》、《纪灭闯献二贼事》、《武宁县志》、《太平山志》等)。  相似文献   

15.
“夔东十三家”是李自成牺牲后,转移到三峡地区的大顺军余部,联合当地武装力量而形成的抗清集团。他们继承了李自成时代大顺军不屈不挠的优良传统,十数年如一日,坚守民族气节,与清军进行了顽强的殊死战斗,以自己的生命去实践民族大义,其斗争精神是可歌可泣的。他们保境安民,休养生息,对三峡地区的经济开发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在李自成大军以雷霆万钧之力扫灭袁时中叛乱从而使慧梅脱离险境的时刻,在张鼐奉忧心如焚的高夫人之命特来接慧梅回去并即将接到的时刻,在慧梅日思夜想见到高夫人和张鼐并马上便能见到他们的时刻,慧梅却冷不防引剑自刎了。  相似文献   

17.
《甲申三百年祭》是郭沫若同志一九四四年发表的一篇著名史论,文章在总结明末农民起义的失败教训,以给我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提供借鉴方面无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作为一篇论文,它的观点和材料在不少地方是统一不起来的。这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后一部分(“李自成本不是刚愎自用的人”至结尾)。这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便开宗明义——“李自成本不是刚愎自用的人”,接着引了《北略》卷二十所载“内官降贼者白宫中出,皆云,李自成虽为首,然总有二十余人,俱抗衡不相上下,凡事皆总共谋之”为证,并主要以此为依据,进而推出——“李自成的  相似文献   

18.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字鸿基。万历三十四年八月廿一(1606年9月22日)生于陕西延安府米脂县李继迁寨。童年为地主牧羊。天启六年(1626),充银川驿卒,苦习骑射。  相似文献   

19.
明朝末年。由于倭寇不断在沿海骚扰,女真族建立的后金(清)不断和明王朝发生军事冲突,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使明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为了维护明王朝的统治,挽救危局,加强军事力量,当时以戚继光、徐光启、赵士祯、焦勖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20.
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大起义,是我国古代农民战争史上一次具有空前规模的农民革命运动。这次起义几经挫折,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由郧、均进入“大旱荒,人相食”,“土寇蜂起”的河南地区后,便节节走向胜利,由豫入陕,由陕入晋。终于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攻入北京,取得了推翻统治达二百七十六年之久的明王朝的伟大胜利。其所以能胜利,就在于李自成当时能根据大起义的形势,救民于水火,提出了“均田免粮”、“平买平卖”的革命口号;施行了“割富济贫”、“发粟赈饥”的具体措施,并严明军纪,对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