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篇文章,一个句子都是以词作为基点连锁而成的。在汉英对译时,准确恰当地选择词汇(词精)是成功对译的关键。而词精的目的是走向句练,既准确地表达句情、句意。句练是整篇文章成功的根本。要做到词斟句酌来源于译者对原文内涵的准确判断及对译文语言的驾驭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用词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即使之词精句练,在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图说中国传统手工艺》一书中饱含浓厚的少数民族特色。通过对其词、句及语篇三个层次的分析,探讨了在类似的汉语文本英译过程中如何挖掘、再现民族特色的问题,认为少数民族本土风格的还原是翻译对应的必要步骤,旨在更加准确生动地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3.
唐婷 《科技信息》2012,(13):227-227
新闻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关系到新闻能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作者意思,吸引读者注意。因此,译者必须充分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接受情况,努力在完整传达信息的同时,使译文更能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本文将以分类讨论的方式对新闻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进行研究,旨在探究功能目的理论对新闻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奴性的忠实"在翻译中具体体现为字、词上的盲从,句式上的亦步亦趋,以及无视文化背景和认知语境的差异而照搬原文三个方面.本文通过分析学生翻译实践中普遍出现的不妥译例,论证了当"奴性的忠实"表现为字、词、句义翻译上的盲从时,语内译在语际翻译中使用的必要性,它是挑战"奴性忠实"的有效工具.而针对后两种体现,译者则需要培养对汉英的语言结构差异以及思维方式和认知语境差异的敏感,善于变通才是求"信"之道.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化负载词既有语言的属性,也具备文化的特征。鉴于语言的同质性和异质性,文化的普同性和特殊性,民族文化负载词是译学悖论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统一体。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不能为了凸显语言意义而忽视文化信息,也不能为了迎合译语读者而采取"归化"策略;而应该将文化负载词视为语言和文化的统一体,把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6.
<中国名家散文精译>是继<名作精译>后叉一翻译实践丛书力作,书中有很多可圈点之处,但同样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苏州赋>译文便是其中一例,比如其中的园林景点名称不规范;部分词句翻译尚不够到位、不够精炼.翻译,尤其是中国名家散文这样文章的翻译,不能率尔操觚,而应严肃对待.  相似文献   

7.
词是音义结合的符号,是语言的基本存在单位.因此,词语修辞便成为人们最基本的修辞活动之一。 词语修辞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古人一般把词称作宇,所以词语修辞又叫炼字。 在长期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古人深切地体会到用字对立言造语的重要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里指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精英,句不妄也。”这就从词、句、章、篇的相互联系中突出了词的基础地位与作用:既然词、句、章、篇是由小至大递为条件的,那么,用词作为吐语行文的第一关,其得失、妍蚩、巧拙对整个言语作品的影响就必然是直接的、巨大的——  相似文献   

8.
读田余庆、吴树平先生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与(新西兰)霍兰德出版公司1991年12月印刷出版的《三国志今译》(下简称“译”),发现有一些不妥之处,曾经择要撰文对它们谈了个人看法(拙文见天津师大学报1994年5期).为通过讨论取得正确的解释,使译著趋于完美,也使读者能够正确理解这部历史著作,今再列举数则与大家商榷.原著仍用中华局标点本1959年12月版《三国志》<下简称“志”>.本文按以下几种情况列举.一种情况是,对一些古汉语的词或句理解不透彻,而造成译文不准确或错误.例如:  相似文献   

9.
《木兰诗》中的“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句文字浅显,容易认读。也许是由于这缘故,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历来的中学教材对这两句话都不作注释。一般的评点译释书如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由肖毅等编著的《中学古体诗词评点译释》把句中的“行”注释为“生活”,全句译为“在一起生活十多年,竟不知木兰是姑娘”。笔者认为这样的注释翻译是欠妥的。“行”是个多音多义词。一读“xíng”是“走”的  相似文献   

10.
品词析句,指的就是揣摩品味课文中的重要词句,领悟欣赏其意义、精味和表达技巧.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指的就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借助文本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词语、一句句精妙的句子,架起一座座桥梁,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教学就会显得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所以,在阅读课堂中,我们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动"起来,让品词析句"亮"起来,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相似文献   

11.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标题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对外交流中,准确地译好文章的标题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雷克斯洛斯的中国译诗集《中国诗一百首》的分析,可见他在翻译中国诗时尝试运用中国诗歌的创作方法,表现出了一定的中国古典文化精神。雷克斯洛斯的译诗,融合了西方翻译诗学和他本人对中国古诗特点的准确把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个人译诗风格。他的译诗讲究节奏,以单音节的词为主,节奏随情感而变;他的译诗动词使用精当,以一个传神的动词描绘动态的场景,以动态意象取胜;他的译诗注重追求意境,追求原诗的整体美学效果,通过一些隐含意义取胜。雷氏译诗既是好诗又是好译。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自动摘要的质量,研究了基于图模型的词句协同排序的自动摘要算法技术.自动摘要试图从原始文本中提取一定数量的重要句子形成节录式摘要,句排序是实现自动摘要的典型手段,已有工作大多通过构建词或句关联网络,再使用PageRank计算节点排序分值,该算法考虑词与句之间的互影响,提出词句协同排序的自动摘要算法,在句关联网络上融入词对句子排序分值的影响,而词的重要性由包含其句子的排序分值所决定.在句排序结果基础上,提出基于冗余度的句选择方法,以进一步提升自动摘要质量.在10篇中文文档上的试验结果表明,较之于单纯的句排序方法,所提出方法能有效提升自动摘要的准确率和召回率.  相似文献   

14.
情感倾向性分析是近年来中文信息处理领域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新浪微博进行情感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主体句和句法依赖关系的微博情感倾向性分析方法.首先利用自定义规则和条件随机场模型进行主体句及主体评价对象的抽取;然后使用句法分析器对主体句进行依赖关系分析,可以准确的获得修饰评价对象的评价词;最后利用情感词典计算出句子的情感倾向.实验结果表明在精确获取评价对象的基础上再进行情感倾向性判别效果要优于对微博直接进行情感倾向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选择9-19岁被试120人,对简单反应、选择反应、图形匹配和句图匹配4项任务进行操作,结果表明,指数函数能较好地描述词“正方形”的转换,选择和反应速度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特性,而不能较好地描述词“圆形”、“之上”句和“不在之上”句的转换速度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特性,双曲线函数都不能较好地描述这些特怀。  相似文献   

16.
Extend,strectch,expand,和spreao译义极为相同,有“伸展、扩展、扩大、涨大、传播”等意思,但各个词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只有正确地理解词与词的区别和它们的相同之处才能正确地使用这些单词,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句的意思,现举例如下:(一)Extend愿意是直线状的“伸展”引伸为“扩展”(如势力,范围)。A)有“Makelongerinspacelandortime,enlarge”之意。如:1)Thefactorycompoundextendseastwardsasfarastherailway.这家工厂的场地向东一直延伸到铁路边。2)ExpansionistsarenowtryingtoextendtheirmilitarypowertoVario…  相似文献   

17.
美国版《甄嬛传》字幕中称谓词的翻译存在语义的流失与补偿现象.流失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语义不对应的称谓词.在翻译称谓词时,有意识地补偿语义,可以展现出称谓词蕴含的语义信息和使用者的价值观,补偿的方法有对源语称谓词的内涵信息进行保留、对源语称谓词的直译信息进行增译、转化源语称谓词等.  相似文献   

18.
笔者自学习日语以来,便时不时地感觉到:中日两种语言之间的互译转换并非一件易事.尤其是"汉译日"比起"日译汉"来说要难得多.在不断的翻译实践中,笔者意识到"汉译日"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两点.其一:词汇的选择问题--因受汉字词汇①的牵绊,难以选择恰当自然的日语词汇.其二:语序的变换问题--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要保持原文的语序而使得译文不自然."汉译日"时,经常会受汉字词的干扰、将原文中的汉字词汇直接挪用至译文;或者是拘泥于原文的词性(也就是说名词译成名词、形容词译成形容词等等)、使得译文汉文训读②腔调严重不自然.前者,有必要把汉字词汇适当替换掉.特别是和语词汇以及惯用句的使用可以让"汉译日"译文更加自然.后者,与其译成名词、形容词中心句,倒不如译成动词、副词中心句,更加让人感觉亲切自然.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不产狮子.狮子一物二名,即狻麑 (猊)、师(狮)子;前者为某种印度语音译,后者为月氏语音译.查考先秦及两汉文献,发现狻麑一词东传至迟不晚于西汉初年,而师子一词东传则始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或章帝章和年间.狻麑一词两汉知之者寡,人们亦不知狻麑即师子.而自章和元年月氏贡狮,师子一词即不径而走.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一个利用待分析句的对译句作为附加信息来排除分析句歧义的双语句法分析器。这种利用语言之间信息排歧的方法基本解决了单纯在某一种语言内难以解决的排歧难题,双语句法分析的核心是反应源语言,目标语言间对译关系的翻译模型理论,提出的“抽象句法树”的概念以及基于抽象句法树的翻译模型理论,能使系统排除翻译异常现象的干扰,从对译句获取有助有助于排歧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