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梳理《西游录》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宗教”一词在传统文化中与现代学界不同的含义,解读不同语境下“三教”词义的不同内涵及其在作品中的表述,辨明耶律楚材对老庄道家思想的尊重与对道教鬼神思想的贬斥,指出其“三教”观念中包含的是道家而非道教,进而厘清《西游录》中对全真教的攻讦无碍于他所表达的三教平等并行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道教与民俗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之间不是主次影响关系,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互构同源关系。仪式方法,道教源于民俗;观念信条,民俗受动于道教。道教与民俗之所以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是因为两者之间有共同的思想渊源基础和信仰内容上的一致。由此,合理地改革道教中的陈规与科学地变易民俗中的陋俗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流派中,宗教色彩最浓厚的要算是墨家。道教敬神祀鬼、贵生重术的教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摄取自法夏宗禹的墨家。道教与墨家学派,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在作风上。都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本文拟就墨家“天志”“明鬼”“兼爱”等思想对早期道教的影响作一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4.
浙江在南宋之前的道教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道士、宗派领袖和思想家,一大批籍贯不是浙江的道教学者、思想家也往往长期在浙江传道、讲学,他们及其思想构成了浙东学派诞生的部分前奏和思想背景。在南宋之后,又出现了众多宗师、学者,他们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思想构成了浙东学派发展的思想背景。受其影响,浙东学派的诸多大家的思想中杂有道家、道教的成分或有鲜明的受道家、道教影响的痕迹。同时,道家、道教的影响使得浙东学派形成了一些独到的特点和富于特色的面貌。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认为,浙东学派思想博杂,其所重之史学与儒学有一定的距离,浙东学派这一概念的地域性与学术思想性要实现统一有一定的困难,而浙西的思想史也需要研究,故建议把浙东学派扩展成为“浙学”。  相似文献   

5.
道教长生思想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在汉代特殊的背景下产生的,长生成仙是其核心思想,随着道教的兴起发展,其长生思想必然会在文学中有所体现。魏晋南北朝志怪中长生成仙类小说明显受长生思想的影响,死而复生、精魂不死、异化变形等故事的创作也受长生思想的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宗教文化在宁波地区渊源流长,既有光辉灿烂的佛教文化,又有曾经非常兴盛的道教文化。四明山脉的洞天福地吸引了众多的道教徒遁迹山林、兴宫筑观,聚居修炼,其中就有葛洪、徐可复等著名道士,唐宋对道教的扶持也使得宁波地区道观林立,这些都是宁波发扬道教文化的宝贵基础。但发掘道教文化不能仅仅局限在道教界.而应该关注道教的广泛影响力,如道教与浙东学派的关系等。许多浙东学派的学者实际上与道家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宁波文化素养的养成,因此宁波在建设现代都市的进程中需要重视对道教文化的弘扬。  相似文献   

7.
龙又嘉 《科技信息》2010,(21):I0126-I0126
作为本土宗教,道教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存状态具有非常大的影响。道教及其生态思想所营造出来的审美境界,始终是凭借其“天人合一”为最高目标。本文论述的是道教及其生态思想审美境界中天人舍一的最高理想。  相似文献   

8.
论道教神学     
神学是有神论思想的全部内容 ,并非基督教的专利。道教与世界其他宗教一样 ,具有自己的神学思想结构体系 ,道教的神学思想包含了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9.
唐初,儒释道三教并存。儒教不是宗教,而是政治伦理学说,用以经邦济世,协调社会关系不管名义上位几何,实际上被统治阶级奉为镇国至宝。为神化李唐政权,皇室奉道教祖老子李耳为自已的始祖,道教为血亲宗教。血是,三教顺序排定为道先、儒次、佛后,成为基本国策。玄奘从印度回国后,为争取佛教同道教的平等地位,从三个方面开展活动,其一,尊重朝廷,美化皇室,争取国家对佛教的理解、亲近和支持。其二、诱皇室入彀中,迫使其发表弘扬佛教的言论,部署发展佛教的活动,制造轰动效应。其三,直接提出调整佛道名位的要求。当时实际情况是,无论是民间百姓,还是中央和地方官吏,都十分崇信佛教,皇室要超度亡灵、追崇福业和树立功德,都不可能利用只讲个人长生不老和羽化登仙的道教来做这些事,只能利用具有业报轮回和普度众生说法的佛教。玄奘虽然及身未能最终使皇室调整佛道名位,但由于所作努力与现实状况契合,故而为问题的解决铺平了道路。在他死后,几代帝王分步骤矫正道先佛后的国策,使佛教取得了同道教平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道教养生理念,追溯道教养生文化内涵,为当今大众养生保健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以道教养生文化所蕴含的"道""理""术"思想为依据展开分析,以强身健体的体育视觉归纳总结道教养生理念的深刻内涵。结果道教修炼养生以体魄健康作为主要目标,其养生文化对于中国古代传统体育思想的形成影响深远,道家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奠定了道教养生理念的文化背景,是促进形成中华传统体育基本框架的重要基础之一。结论道教的养生理念丰富而深刻,其赐予人的是一种安身立命的大智慧,让人领略生命的价值在于返璞归真。探索适合现代中国人的养生模式,可以从道教养生文化中汲取精华,返本开新。  相似文献   

11.
对道教典籍中内蕴的物理学思想进行了钩沉,并就其特征做了分析。认为道教物理学思想是道门中人在探索自然万物之理的活动中形成,其内容广泛,涉及古代物理学的宇宙论、力、光、电、热学等领域,具有零星的科学思想火花和专门化的科学思想论述并存的形式特点。道教物理学思想十分零散和质朴,散见在道教典籍和其他一些古籍中,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来源;论述了道教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道教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些规定、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学意义;指出道教在"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的指导下,对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的深刻论述及制定的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值得现代人加以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理论界有人认为,卢梭思想中的自由是可为平等而牺牲之自由,其实不然,在卢梭那里,自由和平等都是他的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这两者不仅是不可以分割的,而且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可以说,自由与平等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核心,两者共生于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4.
道教文化中蕴涵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智慧。从“天人合一”的整体意识、“三才相盗”的平等观念、“德及微命”的生命关怀和“我命在我”的技术限制几个方面阐发道教生态伦理智慧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真武阁的道教文化溯源、选址和布局的道家选择方式、建筑结构的道教思想、建筑艺术的道教文化和真武阁的传说及道教活动等方面,探析真武阁的道教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西方关于教育平等的理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主要探讨西方关于教育平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教育平等思想的理论基础,教育平等与社会平等的关系。阐明西方关于教育民主化、教育平等、教育机会均等诸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含义。教育平等的理论基础不同,平等的含义也不同,教育平等理论的受益者也不同。教育不是“社会均衡器”,即使“教育民主化”大旗高扬的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现实当中的不平等现象依然俯拾即是,教育平等思想倡导者的乐观宣言并没有真正实现,教育平等的实现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7.
适用刑法平等原则是我国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本文主要论述了经典作家和邓小平同志的平等思想,适用刑法平等原则的必然性以及其基本内涵,刑法平等原则与刑法个别化理论的冲突,强调刑法平等原则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道教发展的关键时期.宋代帝王继位以后,均或多或少地推行一系列有利于道教发展的措施.特别是北宋,由于王朝初建,人心思安,士大夫们因势利导,崇儒奉道,把道家、道教思想当成自己入仕立命的法宝,对时局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和非语言为中介而进行的话语、精神、思想等方面的双向交流,旨在达成相互沟通与相互理解的一种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对话的前提是自由与平等、热爱与谦虚、信任与尊重、倾听与理解、开放与分享。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倍受西方列强蹂躏,救亡与启蒙成为双重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主题。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中,自由、平等不仅成为了中国近代的时代主题和价值诉求,救亡还使近代思想家所追求的平等具有跨越国界的意义,如何使中国摆脱列强奴役,建设独立、自主的国家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这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所讲的平等迥异于西方之处,也是近代启蒙思想的特色。遗憾的是,近代思想家并没有实现中国与西方平等的目的,反而在其论证平等时默认了中西之间的不平等。出现这种事与愿违的结果,原因颇为复杂,既与中国近代复杂的政治环境和中西之间的强弱对比有关,又与近代思想家的软弱和对现实估计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