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袋栽凤尾菇的废弃料为原料,利用废料中含有的营养物,以废弃料75%,鹿粪20%,石膏1%,生石灰1%,过磷酸钙2%,糖1%的配方栽培凤尾菇,菌丝生长速度、出菇情况与棉籽壳栽培凤尾菇进行对照,均超过棉籽壳栽培凤尾菇的生长速度,生物效率达91 1%.可作为节约成本栽培食用菌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玉米秸在贵州来源极为丰富,采用木桶式栽培法,利用玉米秸生料栽培凤尾菇,出菇产量比往年同时期的床式栽培作对比试验,其产量增加了两倍多。此法投资少,占地小,见效快,是个人、集体和农村进行食用菌栽培的较理想选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玉米秸在贵州来源极为丰富,采用木桶式栽培法,利用玉米秸生料栽培凤尾菇,出菇产量比往年同时期的床式栽培作对比试验,其产量增加了两倍多。此法投资少,占地小,见效快,是个人、集体和农村进行食用菌栽培的理想选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由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林木资源丰富,食用菌种类繁多,是我国人工栽培食用菌最早最多的省份之一。目前福建省四菇(蘑菇、香菇、草菇、凤尾菇)三耳(银耳、黑木耳、毛木耳)一茯苓的人工栽培遍及城乡山村,成为城乡极重要的副业门路之一。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我省野生食用菌的资源,根据华东地区六省一市食用菌科研协作会议的精神,由各省市科委负责组织有关单位,对本省的食用菌资源进行一次普查,并提出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枝江市食用菌协会会员金平,研究试验利用杂木阔叶类树克栽培平菇。自1994年试种成功之后,1995年投料4000kg,到1996年底止,已产菇5185kg,收入1.7万余元。预计还可产菇2000kg以上,总收入可达2.3万多元,而成本还不足1000元,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他总结了一整套第一手技术资料,试验结果为:每50kg干树克经栽培后可产鲜平菇75kg以上,生物转化率达150%,产值达220余元,其效益是栽培前的20余倍。而且一次播种,可连续收获2-3年。用树西栽培的平菇,不仅菇体肥大、菌盖厚实、首柄特短、产量高、质量好,而且菇体富有弹性,便…  相似文献   

6.
凤尾菇肉肥味美,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是具预防癌症作用的食用菌.本实验采用垃圾遗弃或燃烧的稻草和棉籽壳代替木屑栽培凤尾菇.用不同的栽培料配方配置了5个实验组,以传统培养料配方为对照组(CK),每个处理5个重复进行了栽培实验,通过对菌丝生长、子实体生长和产量等指标的考察,分析了不同配方对凤尾菇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D组优于其它组,其菌丝生长速度较快,菌丝生长势较好,子实体的重量也较大,生物转化率最高为42.42%.用稻草、棉籽壳部分代替木屑栽培凤尾菇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经济角     
用菌糠栽培EC05鸡腿菇鸡腿菇EC05,是一种色、香、味、形俱佳,适于国内周年栽培的特大高产型食用菌新品种。其菇体如大火鸡腿,洁白粗壮,肥嫩清香,味道鲜美胜过草菇,营养丰富胜过蘑菇和平菇,栽培产量与平菇相当,且比平菇易栽易收,售价比平菇高1倍多。出菇温度8~32℃。除可用常规原料周年栽培外,还可以用栽培过平菇、杏鲍菇等多种食用菌的菌糠(又称食用菌下脚料)进行栽培。现将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菌种生产。母种、原种、栽培种选择全营养高氮型菌种通用培养基的配方一次性制备。母种培养基用18mm×180mm的玻璃试管盛装;…  相似文献   

8.
实践证明,不少栽培过食用菌的培养料可用于栽培另一种食用菌。这样做既省工又省料,产量也很高,是栽培食用菌增效降本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以攀枝花6种废弃果枝做为凤尾菇栽培基料,通过对比分析菌丝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来比较不同果枝栽培配方对凤尾菇种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果枝比例栽培凤尾菇,生物学效率随着果枝比例增加而降低;果枝比列56%,菌丝生长速率最快。56%不同果枝栽培配方栽培凤尾菇,C、D、E、F与CK之间生物学效率无显著差异。综合评价:6种果枝中,栽培凤尾菇的最适果枝为核桃枝(C)、板栗枝(D)、桑枝(F)、芒果枝(E),最适比例为40~60%。  相似文献   

10.
玉米是高产的粮食和饲料作物,植株高大,适宜与其他作物行间套种。秋玉米生长后期,行间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适宜某些食用菌的生长,因此秋玉米可以与某些食用菌套种。1985年东阳玉米所开展秋玉米行间套种凤尾菇试验,仅二潮菇的生物效率达45.7~53.8%,平均每平方尺收菇2斤左右,这一技术不影响玉米产量和田间操作,凤尾菇的产值超过玉米本身的产值,残留菌糠还有肥田改土作用。该技术简单易行,无需特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凤尾菇栽培料主要成分是木屑,试验采用稻草、茭白鞘叶代替部分木屑栽培凤尾菇,用不同的栽培料配方栽培凤尾菇,共设置7个试验组,以传统培养料配方为对照组(CK)。通过对菌丝生长、子实体生长和产量等指标的考察,分析不同配方对凤尾菇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组中配料以木屑、稻草、茭白鞘叶以合适比例混合为基料时,凤尾菇产量最好,生物学效率最高为32.24%。  相似文献   

12.
一种简便实用的草秸生料箱式栽培特大型EC05鸡腿菇“一步法”,已由湖北省宜昌市三峡食用菌协会403专家组开发研究成功。该方法只需将稻草、麦草等各种农作物秸秆及菌草用3%石灰水润湿处理后,直接装入用钢筋焊接制作的长60cm、宽40cm、高33cm的专用箱或废旧木箱、果品竹箱(筐)内,每箱盛装湿草秸25cm厚,干重约4kg,播撒径食用菌种包衣剂包衣的全营养高氮型颗粒状EC05鸡腿菇栽培种0.5kg,箱面覆盖湿润肥土3cm厚,任其生长,3个月可采鸡腿菇鲜品5~8kg,产值30~50元。该方法的优点是解…  相似文献   

13.
向敏 《今日科技》1989,(10):12-12
金针菇属低温型食用菌,栽培温度以5~15℃为宜。黄河流域可春秋两季栽培,长江流域可从10月至次年4月栽培,也可在地道栽培,地道栽培时,可在春、秋、冬三季内栽培。一、原料配制常用的配方有以下几种: 1.棉籽壳90公斤、麦麸5公斤、米糠5公斤、碳酸钙0.5公斤、磷酸二氢钾10克,硫酸镁40克,水80—100公斤。 2.棉籽壳81公斤、米糠16公斤、蔗糖1公斤、过磷酸钙1公斤、碳酸钙1公斤、水80—100公斤。 3.棉籽壳95公斤、玉米粉3公斤、蔗糖  相似文献   

14.
高温蘑菇——新登96号 在自然环境中蘑菇子实体的生长适宜温度是14℃~16℃,19℃时就要开伞破裂,22℃时则会死亡,故历来蘑菇栽培只能在春、秋两季。为破此局限,丰富夏季副食供应,浙江省富阳市“唐人园”食用菌菌种场从去年4月开始,将野生能耐高温的蘑菇孢子进行了组织分离、原种培育、栽培种复壮和栽培试验,掌握了它的温度、湿度等环节综合控制的诀窍,创造了一套可在室外条件下调节昼夜温差、适时加水等管理措施与操作方法,于今年7月25日长出了头潮高温蘑菇。一周后,二潮蘑菇又破土显蕾。两潮蘑菇累计产量超过了10kg/m~2。  相似文献   

15.
平菇,系侧耳属食用菌的总称。俗名北风菌、冻菌、鲍鱼菇等。入秋之后,自然气温由高到低,是平菇生产的黄金季节。平菇是我国目前菌类品种中栽培数量最大的品种之一,也是一种适温广,经济价值很高的食用菌。平菇不仅生产周期短,见效快,而且产量高,效益好,易栽培。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将13种食用菌栽培在紫茎泽兰培养料上,栽培出品质较好的4种食用菌,同时利用食用菌本身含有的大量生物酶较好的脱除了紫茎泽兰中的有毒成分——泽兰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加入WTO,农业面临经济全球化、国际市场一体化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种什么、养什么、发展什么产业非常重要。为此,我们开展了较广泛的调查研究,认为杭州发展食用菌产业最为适宜。 一.食用菌发展历史与现状 据考证,中国在世界上最早食用和栽培食用菌,且种类资源非常丰富。中国栽培面积较大的食用菌50多种,当今世界大量栽培的10多种菇类,除双孢蘑菇外,其余基本上起源于中国。 改革开放后,中国食用菌产业特别是香菇生产迅猛发展,推动了世界食用菌的多元化,我国迅速成为食用菌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食用菌产值在种植业中仅次…  相似文献   

18.
整稻(麦)草仿野生无污染栽培食用菌技术是我国农技人员针对农村利用率不高的稻草、麦秸等大量农作物秸杆而设计的。经多年栽培试验,彻底解决了利用秸杆野外大田种植食用菌保湿遮光难、杂菌污染率高、费工费时等诸多弊端和难题,不需任何专用设备,不用切断粉  相似文献   

19.
以牛粪和米糠配比加适量的食用菌栽培废料探索杏鲍菇栽培,能够更好利用废弃资源,降低其对环境影响。本试验用牛粪、米糠和食用菌栽培废料作为栽培原料进行杏鲍菇栽培实验。结果表明牛粪、米糠及食用菌栽培废料按照一定比例搭配可以替代玉米芯为主料的栽培杏鲍菇。结果表明:牛粪38%,废料30%,米糠30%,碳酸钙1%,石膏1%的菌盖大小、菌柄长度、菌柄粗细和鲜菇重量最好,配方4次之,而用牛粪和废料配方7的各个指标都是最差。说明牛粪、食用菌栽培废料和米糠按照一定比例搭配可以用于杏鲍菇栽培,并能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燕钢  程凤娟 《科技潮》2009,(7):45-45
近来,平谷区镇罗营镇五里庙村利用闲置或废弃的果窖进行食用菌栽培试验,引进了杏鲍菇、白灵菇等4个品种。经过几个月的试验,近日,杏鲍菇栽培终于喜获成功。在为山区农民拓展了增收渠道的同时,利用当地果树修剪下的枝条,将其粉碎成木屑栽培食用菌,栽培食用菌后的废弃菌袋制作成有机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