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茨威格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他受时代的战乱和现代主义、新兴社会主义等思潮的影响 ,在现实主义创作的基础上 ,将艺术的笔触探入人幽微复杂的内心世界。他的小说用心理描写、心理分析等手段 ,取得人物心理纵深的剖析和横向的展露 ,从而展示人物的个性和时代的面貌 ,并关注现实 ,将人物的心理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交织起来 ,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现实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2.
心理现实主义在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格局中融进了新的生机,它不仅有别于现代小说,而且有其最为显著的三个特点:它注重一种结构上的和谐统一,使心理结构与情节结构同步发展;十分强调小说与生活的联系,关注现实人生的命运际遇;作家对人物的心理分析,注重理性与情感的辩证运动,而并非一味地崇尚非理性主义。  相似文献   

3.
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之一。她的创作经历了由传统小说向意识流小说的转换过程。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个转换的历程,即:由前期作品中传统小说心理描写的逻辑性,转换到后期小说意识流技巧的跳跃性;由前期作品使读者间接进入人物心理,转换为后期作品使读者直接进入人物心理;由前期人物心理描写的客观性,转换到后期人物心理描写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人物塑造、价直取向、个性特点、心理空间四个方面剖析了新写实小说人物的内在特征和外在表现,从而揭示了新写实作家创作活动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5.
施蛰存以心理分析小说而闻名。学术界都倾向于把他当作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本文认为施蛰存不是新感觉派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应当定性为现代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横向借鉴、碰撞、融汇中产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6.
路遥是中国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重要的代表作家。他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传统的继承者和开拓者。他的小说从现实出发,本着再现生活的创作原则,描写交叉地带的农村人物,并在作品中倾注浓厚的时代意识、富有强烈的现实感,呈现出自己的现实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7.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创作的小说多以犀利独特的视角、细腻深入的心理描写展现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生活境遇下形形种种的人生遭际和迥然不同的心理流变,以此影射人物的现实生存状态和社会背景,揭示现实世界与心灵世界的背离和冲突。他艺术化地吸纳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观点,形象再现生活状态下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矛盾共存。并以深切的关爱体恤、同情理解表达了对本然人性和心理行为的尊重。文章以其小说《热带癫狂病患者》为例,深入分析主人公性格及心理流变,以彰显茨威格高超的心理描摹功力和心理折射作用。  相似文献   

8.
施蛰存以心理分析小说而闻名,学术界都倾向于把他当作作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本文认为施蛰存不是新感觉派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应当定性为现代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横向借鉴,碰撞,融汇中产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流行的小说中人物分析以单个人物为对象的偏颇 ,提出小说人物分析不应该限于此 ,更应该着重以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心理关系为主 ,从中寻求人物心理的相互关系。由此探索艺术魅力之由来。本文不是专门论述结构主义分析方法的纯理论文章。本文的任务是 :参照结构主义的方法 ,分析赤壁之战文本的军事和心理的双重结构 ,超越结构主义模式化的局限 ,从深层心理结构的解读中 ,抽象出普遍方法论的新命题———探索人物心理相互作用的链式结构  相似文献   

10.
罗伯-格里耶的小说入往难以理解。其主要原因是他采用了新的叙述方式,使人物变成了二维平面人物。本拟讨论罗伯-格里耶使人物一维化的叙述方法一一隐去人物心理活动与外在活动之间的转折痕迹,使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外在的现实活动的形式出现;抹去人物观察对象中所包含的人物的主观色彩,从而在表面上取消人物活动的意义深度。  相似文献   

11.
西方悲剧侧重于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由人物的行动和表现人物命运变化的情节来展示人们对人性最底层、最深刻的自我剖析,是一个由人物的外部行为向其内部心理发展的表现过程。中国的悲剧则是以理想化的表达而又虚构的方式展现当时的现实生活实景和描述人物对其悲惨命运的抗争,是一个由展现人物的个人行为表现整个时代风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亨利·詹姆斯被称作心理分析小说的鼻祖,他的代表作之一《螺丝在拧紧》是一部描写人物心理的哥特式中篇小说。整部小说风格奇特,充满神秘感,呈现了叙事艺术的全新格局。詹姆斯通过层层悬念的设置,逐步展现人物性格的发展轨迹,实现对人物心理的独创性描写,并通过揭示人物深奥隐晦的心理活动,呈现人性的堕落以及善恶冲突,反映人物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相碰撞而产生的微妙感受。本文以小说悬念设置为基点,深入分析詹姆斯独特的叙事手法以及其写作技巧背后所隐藏的复杂的人物心理,从而更深入地阐述这部小说的艺术价值与魅力。  相似文献   

13.
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在其小说《赫索格》中,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再现了一位当代知识分子面对现代文明带来的困惑所进行的思考。小说主人公赫索格内心的困扰和忧虑与外在的行为方式、辐射式思维与人格中对立双方冲突相互对应,形成了该作品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派作家纳博科夫塑造了后现代小说人物怪异难测的性格,刻画了这些人物特有的非常规的心理和精神世界。这些人物性格呈现为双重性甚至多层性,从而导致了文本意义上的人物身份及性格的分裂和不统一;消解了文本叙事的可靠性和可信度;拓展了小说虚构的广度和深度,挑战了小说的虚构极限;发展和丰富了小说世界的人物刻画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犹太民族出身的文学家索尔·贝娄,在其小说创作中从自身流浪式的民族生存史、追求自由和精神回归的特性出发,深思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终极问题。他以诙谐、幽默的笔法阐述了自己对社会、人类的哲学性思考,其极具现实主义和回归乐观主义的主张使其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剖析堕落的社会现实,详述人性的善与恶,但也对人性光明的一面加以肯定,给我们开启了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16.
论索尔·贝娄小说中犹太性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作家索尔·贝娄的小说深刻地影响了二战以后的美国文学。从索尔·贝娄几部小说中所呈现的"犹太性"可以看出贝娄不同时期小说中"犹太性"的嬗变:从早期小说中犹太性的表层局部地呈现到中期隐蔽性地渗透,再到晚期纵横开阖地深刻呈现,对"犹太性"的剖析为透彻地理解贝娄及其小说提供了一个更加开阔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小说对人物外在特点的描写非常到位,包含传统性和创造性。传统性主要是指修辞手法较为低调,并且将白描手法运用其中,这样的描述方式较为独特。鲁迅小说当中人物的刻画在拥有统一特点的同时,具备非常特殊的个性化特点。鲁迅小说所使用的方法包含对比、追溯与勾勒,将人物外在特征全面展现出来。基于此,该文分析了鲁迅小说人物外在特征描写的传统性与创造性,期望经过该研究为未来的有关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外现代文学女性心理描写手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描写历来是作家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精神世界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对中外现代文学作品女性心理手法的探讨,来研究现代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和刻画以及中国小说艺术特质从古典到现代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具有“内省”性格,她的小说也以心理刻划见长,她在人物的意识流动中调动时空,以达到心理真实和艺术真实,突出其一贯的“人性”主,而不是简单化和意识形态化,使其小说具有了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双重品格。  相似文献   

20.
西方文学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是这洋,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也是这样。那么,它们在人物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实质性的不同呢?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即前者基本囿于意识范围,后者深入到潜意识领域;前者描写的心理富有浓厚的社会色彩,后者表现的则往往是生物本能;前者描写的心理一般是有序的,而后者的则多是混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