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从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提出着手,分析了修建水利工程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使得对水利工程生态保护和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水利工程是人为的过程,并不是大自然的赐予,因此,水利工程对生态的影响至关深远并且具有不确定性。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探讨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别从其对水质、地质、气候、生物这4个方面的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对策,为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建设性意见。水利工程严重影响地质。地质环境的保护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工程施工环境特点的基础上,研究水利工程施工中环境监理的作用、目标和要求,阐明环境监理与工程监理的相关关系和职责区别,明确了环境监理与工程业主和承包商的关系,探讨大中型水利工程施工中实施环境监理模式和监管方法,以深圳河治理工程为例,介绍环境监理制度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实施过程及显著成效,为水利工程施工中环境监理体系的形成和具体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水利工程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表现在改变自然河流分布;使生态系统相对静止;造成侧向水流的非连续性等方面。为了践行可持续发展观,我们在水利工程设计和建设中要树立生态水利工程的观念,我们要保护河流生态的多样性;减少工程占地,保护河道净宽;着力整体性地修复已被水利工程破坏的诃道。  相似文献   

5.
徐国东  刘桂巍  周震 《科技信息》2011,(33):I0380-I0380,I0378
随着国家对环境越来越重视,对河道治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实施生态措施逐渐成为水利工程的工作重点。根据泰安市生态河道治理的特点,提出了生态河流治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保证生态河流治理工作发挥更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近年来的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水利工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水利工程除了满足防洪、安全的要求之外,还要作出改善以适应美化环境的要求,使环境得到保护、生态得到平衡、人们的生活更舒适.所以水利工程建设与规划需要主动的适应人们的这种需求,逐步从传统的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转变,注重水利工程的景观规划与美学要求,要通过新理念进行合理规划,实现水利建设与时代发展同步进行,为人民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王学亮 《科技信息》2010,(23):J0392-J0393
要正视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正确对待和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维护河流健康为目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加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严格按自然经济规律办事,坚持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并重,以水定发展,统筹协调生活、生态和生产用水,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尊重河流,善待河流,保护河流,促使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浅谈水利建筑造型艺术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水利工程也注重了在生态、环境与景观的修复、改善与保护中的应用,水利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觉效果,讲究布局自然、讲究与地形配合协调、讲究与水体的映衬和对比、讲究造型与色彩的搭配,使其形成自己的建筑风格,做到技术先进,结构合理,施工方便,兼顾经济、实用和美观.  相似文献   

9.
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来说,水利工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水利工程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当中以及在长期的使用当中,水利工程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水利工程在设计的过程当中,既要确保其基本的功能,同时也要兼顾当地的生态环境,水利工程的建设不能以牺牲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是应该在设计和建设的过程当中追求二者的相协调。文章对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怀成  李娅 《科技信息》2011,(34):466-466
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广泛,许多影响具有长期性和不可逆性,应引起高度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提高,水利工程建设历史上给人以“傻、大、黑、粗”的形象也随着科学的进步正在向生态水利、生态工程上发展。生态工程是一门崭新的学科,是我国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艺技术。为解决施工中的环境问题,工程建设必须服从生态经济区域的整体规划,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辽宁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及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机制的构成及不足,认为造成辽宁地区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生态环境法律保障机制不健全。需要从制定与完善地方环境立法、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资源环境合理利用机制三个方面来构建辽宁地区的生态环境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2.
面对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发展与环保“双赢”。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位于多个生态区交界位置,该地区生态环境易受损且恢复时间长,由于生态脆弱区的特殊性,位于区域内的城市在响应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时要面临更多的困难.该文选取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2012年—2018年7省2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DEA-Tobit模型对城市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和分析,利用ArcGIS对黄土高原地区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可视化.主要结论包括:黄土高原地区城市创新效率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空间差异显著;时间特征上呈现出效率逐年提高的态势,部分城市创新效率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2018年有16个城市达到区域高创新效率水平.从影响因素的结果分析来看,教育水平和经济增长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正向效应,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及财政支出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负向效应.根据结果得出如下政策建议:1) 政府要保证创新技术相关政策落地,营造鼓励创新氛围;2) 切实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协同发展;3) 建立长期有效环境保护修复机制,保证生态补偿工作顺利进行;4) 关注黄土高原三大工程,创新工程技术,减少对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破坏.对生态脆弱区内城市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生态脆弱区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科技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发生根本性改善的重要支撑。回顾了生态环境科技发展历程,以及不同阶段生态环境科技的特点;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和绿色工程创新等生态环境科技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成效;指出了当前中国生态环境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加强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加强“卡脖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技术研发,对整体性和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联防联控,提升生态环境科技的基础支撑作用,加强信息、生物、分子等多领域新技术的融合研究与应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环境立法现状,提出了生态文明观指导下的环境立法对策及建议:环境立法要秉持正确的生态文明观,进行国家层面的环境立法生态化改革,西部地区环境立法要正确处理上位法与下位法的关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性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利益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16.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一是要树立生态环保价值观念,二是要发展生态环保产业经济,三是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四是要强化环保制度的实施。常德市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过程中,把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在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时也落实到了城市绿化、亮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中,这为其他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具有启发作用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汾河流域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其区域生态治理修复与环境保护势在必行。探究了汾河流域的生态治理及其修复,通过借鉴其他湖泊治理的经验,对比了北方湿地植物污水处理的性能,并提出了适当的工程方案。  相似文献   

18.
石油开发对黄土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降低石油开发引起的区域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分析石油开发各阶段对生态因子的影响,并提出保护对策。方法 对土地利用、动植物、植被和景观生态因子采用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方法,土壤生态因子采用类比工程监测和USLE模型预测方法。结果 通过分析得出石油开发的建设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满后3个阶段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土地利用、土壤、动植物、植被和景观产生影响。结论 根据不同阶段和工程类型的影响程度,采取相应的保护对策,尤其是生物措施要贯穿整个开发过程,把石油开发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降低到最小。  相似文献   

19.
西部农村地区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环境教育是参与生态重建与环境保护的重要约束条件,环境意识是测评环境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尺之一,本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西部农村地区公众环境意识处于中级水平,仍属于浅层环境意识,此外。本文从社会环保宣传教育、少数民族环境保护思想以及增强环境教育实效性等角度阐述西部农村环境教育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20.
试论环境生物地球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机制,尝试性地提出了该学科的定义和科学使命。着重强调,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应该服务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以此可以预料,生物—非生物复合系统中原生/次生化学污染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将为有利于全球污染控制和原生与次生化学污染引起的生态恶化和地方病防治的环境战略制定和目的于节省地球自然资源的生态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