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读往来     
来信内容被本栏目摘登过的朋友,将会收到杂志社赠送的礼品--本刊编辑部我是一个资深的科普爱好者,在30多年前的高中时代就是一名热心读者。时至今日,科普杂志已成为我生活中的"必需品"。现在,某些科普杂志改变了方向,令人失望,而贵刊仍不改初衷,以科学性和知识性赢得了众多读者。  相似文献   

2.
编读往来     
来信内容被本栏目摘登过的朋友,将会收到杂志社赠送的礼品——本刊编辑部编辑同志:您好!我是一名大三学生,平时喜欢看一些科普方面的杂志,认识贵刊是在我刚入大学的时候。三年来,我基本上是期期必读,“知力”不仅扩大了我的知识面而且提高了我的科学素养,称得上是我大学生活的良师益友。目前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还不容乐观。某调查显示,在中国,每2人中有1人迷信求签,每4人中有1人迷信星象,每50人中只有1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前不久,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昆去世。这位在物理学界赫赫有名的泰斗,许多人竟不知其是谁,有人居然还将他与衷心感谢您对…  相似文献   

3.
<正>噩耗传来,夏师禹龙先生离我们而去,不禁泫然伤感!在我的印象里,夏老师是一位擅长哲学思考,既热情开朗又谦虚平易的可敬长者。自与夏老师相识以来,我一直对他敬同师尊;从一开始我就称其为"夏老师",这并非不经意的泛泛称呼,而是实实在在的师生之"师"的意思。我自复旦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上海科技出版社  相似文献   

4.
自然杂志编辑部,并转王若望同志: 在自然杂志2卷10期上读了王若望同志的文章,题为《黄鸣龙的光辉道路》.心潮澎湃,感慨未能自已.我同黄鸣龙教授仅一次交往,我们的专业并不一样.然而黄鸣龙教授的学术观点与对科学研究方向道路的看法竟成为我终身的座右铭. 那是在1952年,黄鸣龙教授从美国回来不久,到杭州来探望其兄弟黄鸣驹教授.我正好在黄鸣驹教授领导下工作,当时是一个年轻的副教授,才三十多岁.黄鸣龙教授  相似文献   

5.
<正>钟扬离开了,永远地离开了!认识他的朋友、同事、学生和一切认识他的人突然意识到,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钟扬说:"教师是我最在意的身份!"的确,即使是要离开,他也是从去讲课的路上离去!的确,他是我认识的老师中最优秀的一位!一个好老师,一定充满智慧!钟扬不是简单地做一名生物学家,而是成为把科学与自然及人生的  相似文献   

6.
中外科技桥梁正当我应美国科学院院士阿亚拉(F.J.Ayala)教授之邀赴美工作之际,收到《自然杂志》编辑部为创刊10周年纪念专辑而发的约稿函。很多外国朋友都知道有一种“中国的Nature杂志”,并且交口称赞,足见《自然杂志》影响之广。十年来,《自然杂志》在中外科技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而且重要的作用。我个人感受最深的是,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教授通过《自然杂志》两次预言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获奖  相似文献   

7.
知力之友     
我是一名师范生。从偏僻的乡村来到学校,使我的眼界拓宽了许多,也增长了不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能结识一位重要的朋友——《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以下简称“知力”)确实是一种相当不错的科普杂志.不仅是我,连教我的老师,以及我身边看过“知力”的人都这么认为。我的老师不仅鼓励我们认真阅读“知力”,还常和我们就书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使我们学到了更多更新的知识,这还得多亏“知  相似文献   

8.
<正>认识夏禹龙先生已45年了,他是对我影响最深的师长之一。那是1973年7月,我到上海《自然辩证法》杂志编辑部工作,虽然这本杂志受到"四人帮"的控制,但编辑部却聚集了一批来自理论界和高校的知识分子,尽管当时不得不违心地编写一些所谓批判"资产阶级学术观点"的文章,但大家始终关注着国外自然科学领域的进展,我也因此耳濡目  相似文献   

9.
本刊兼职编辑杨维廉同志今年7月16日因病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令我们编辑部全体同志十分沉痛.杨维廉同志是《世界科学译刊》(本刊的前身)创刊、初期建设的筹划人之一,他积极开拓杂志与国内外科学界的联系,他和其他同志对国内一些科学家的采访文章受到科学界好评;在与国外的联系上,他先后代表本刊与《科学美国人》、《宇宙》(德)、《研究》(法)等国际知名科学杂志建立了杂志交换关系.其后,他一直参与本刊的审稿、组稿工作.  相似文献   

10.
知力之友     
编辑部的工作人员: 您们好!我是一位浙江桐庐的知力的读者,但我只能算是一位知力新友了。因为我直至今年3月份,才结交了知力。我是一名高二的理科生,平日比较喜爱看一些杂志,其中最喜欢的是科普杂志。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同学那里了解到知力是一个很不错的杂志,于是便到图书馆里看了一本97年1月的  相似文献   

11.
心理信箱     
老师。您好:我刚参加工作的4个月.在单位和一个同事比较投缘。他很真诚,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但有时我觉得他很小孩子气,只要你顺从他.顺着他的意,他就对你非常好。这4个月,我没有工作压力,心情比较好.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不久前,我同学小伟假借我的姓名给班里一位女同学写情书,该同学收到信后十分恼火,气得把情书上交给了班主任老师,结果害我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请问,小伟假借他人姓名给同学写情书的行为是否违法?是否应负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3.
知力之友     
经我父亲介绍,我从1992年起订阅贵刊,我还从父亲口中得到贵刊的不少知识,如最初是苏联杂志的译本等等。 但在我家附近,确实没多少人订阅贵刊,书刊亭里也从未见过,经过我的介绍,我班现有十多位同学订阅了98年的“知力”。 我在本市有不少同学、朋友,都因为订不着好杂志而苦恼。我希望得到贵刊的宣传品,向他宣传一下这本具有40多年历史的杂志(编者按:宣传品已  相似文献   

14.
最先知道不用眼睛识字的报道是在79年4月,当时我不相信,后来报道多了,由于别人的相信,我的怀疑程度逐渐减小.当我在1月下旬在科学会堂看了由《自然杂志》编辑部组织的表演后,在事实面前,我终于相信了.那次表演这种特异功能的是安徽省的黄红武.尽管那次测试效果并不理想,但我用红色圆珠笔写的“大”字,他却认出来了.有的同志怀疑小孩可能偷看,所以他识字时特别把眼睛闭紧.  相似文献   

15.
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失窃,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罗斯福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盗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盗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  相似文献   

16.
心里信箱     
老师,您好:我刚参加工作的4个月,在单位和一个同事比较投缘,他很真诚,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但有时我觉得他很小孩子气,只要你顺从他,顺着他的意,他就对你非常好。这4个月,我没有工作压力,心情比较好,所以即使发生点儿小摩擦,自己也能宽  相似文献   

17.
编后     
我们热情向广大读者推荐王伽林同志《气功与胆汁分泌——我的实验研究》一文及他致本刊编辑部的一封信.王伽林同志这种献身科学的精神为我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一个光辉榜样,是我国科学工作者的光荣和骄傲.本刊以能刊载王伽林同志这篇用自己的鲜  相似文献   

18.
《世界科学》2012,(8):49-50,48
王立顺是我新近认识的一个启明星朋友.作为在研究型大学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学者.他的勤勉、科研上的成就或许在同龄的科技启明星中并不算特别。但是我在了解了他的故事后.觉得他的经历和对问题的看法有其不寻常之处,正是这种不寻常使得一位来自山东莱芜农家子弟能成为如今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从事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研究员。  相似文献   

19.
聪明和愚笨     
过分聪明不一定能找到捷径 科学家中不乏聪明绝顶的人,1 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沃森从小就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沃森的一位老师是这样评价他的:"他(沃森)非常聪明.我很少给学生成绩评定为A,但是给了沃森两个A."另一位老师,著名的生物学家保罗·威斯回忆道:"沃森从不作笔记,然而课程结束时,他却总是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20.
正象在此之前的10年一样,当一个读者在看书读报阅览杂志,他的科学兴趣能够得到满足.使他的知识面能够得到扩展,甚至使他对人生价值产生深刻的认识从而影响他的一生时,他会发自肺腑地称他的读物是其“良师益友”或者“启蒙老师”,更自豪地称自己是其读物的“忠实读者”。其实,这样得到益处的人,这样出色的书、报,或者杂志,这样感人的事情,在今天这样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里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即使是象笔者这样连续11年一期不漏地阅读、受益于《世界科学》这样的情况,也不敢枉自以“屈指可数”这个词来形容,尤其是对于象《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