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赵之谦书法初宗二王,后取法颜真卿,得其坚实严谨与浑穆从容。他师从邓石如,博采秦汉瓦当、铜币、权量、魏晋六朝碑铭,融合真、行、草、隶、篆之笔法,创造出一种浑厚朴茂的手札行书艺术风格,并留下了丰硕的艺术成果。赵之谦在书法艺术上成功地开创了清末以后碑学书法的先河,这也为当前书法家在碑帖融合创新中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读帖浅析     
读帖是通过观察、研读碑帖,了解和把握碑帖的笔画、结构、章法等形式特点,感悟和领会碑帖的精神风貌。读帖在书法学习过程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本人就初学书法的学生如何读帖从“读形”和“读神”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康有为书法集北碑南帖,又兼篆隶钟鼎,遍写各种碑帖。但确有偏重处,到底是哪些碑帖对其书法风格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人们从"康体"书法形式美角度分析其渊源,得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综观康有为书法成熟期可以称作"康体"的作品,我们认为马、沙二位先生把其形式美最根本的渊源归结为《石门铭》的观点是最有洞察力的。"康体"在体势上深受北魏《石门铭》的影响,结体于庄严之外透露出纵横开张的气势。  相似文献   

4.
张黑女墓志是北魏时期北方碑刻中风格独树一帜的碑帖,是我们学习书法一个优秀的学习范本,本文从张黑女墓志的风格特征极其出土渊源等各个方面分析,使学习张黑女墓志的书法爱好者更深的认识张黑女墓志的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5.
中国书法在发展历史过程中经历了从帖学到碑学,多少年来以"二王"为代表的帖学一直笼罩着中国书坛,直至清代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提倡碑学,为书法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但是,书法发展的脚步并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随后,沈曾植在书法创作中提倡了碑帖结合,这为当代书法创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陆学宣,1936年生于书香门第,江苏无锡人。先生幼受家庭熏陶,遍临唐宋碑帖;及长,又悄研秦汉篆隶,深悟魏晋意蕴,故呈弱冠,已善豪、隶、正、草、行各体。多年来。致力于书法研究与创作.取各家之长,溶己之灵性,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书法特色。先生之书,在韵逸中见雄浑,于规范巾出天真,话体并发,互为融容,蔚为大观;先生之得,早已因《篆书概论》、《正草隶篆四体概论》等专著而闻名于世。先生还致力于篆刻艺术,曾主讲中央电视台《中国书法电视讲座·篆刻学》,其作品构思精巧,黑白经营大胆独特,用刀爽劲.静中寓动,自成一格。此…  相似文献   

7.
作为清末民初的著名书家,杨守敬在清代碑学和帖学的兴衰中,站在历史的高峰上观察时变,客观、全面地对待碑帖,以中和持平的观点,提出“碑帖并重”的思想,主张“合之两美,离之两伤”,从而促使晚清碑帖两大流派的合流。  相似文献   

8.
杨守敬所著《激素飞清阁评碑记、评帖记》未及时出版和手稿遗失是一个悲剧,使它错过了木该属于它的时代。数十年之后它失而复得并在日、中两国刊行,又是不幸中的万幸。它是杨守敬近百部著述巾的处女作,也是书法史上第一部合之以碑帖概念为类、以金石资料为基、以书史脉络为经、以作品评鉴为纬的书学研究专著,并将考据之法引人书学,首倡“碑帖融合”书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赵艳 《科技咨询导报》2008,(32):247-248
中国书法与中国国画,这个恒久的命题在中国艺术的历史长河中从久远走到现代,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中国书法与中国画的关系是每一位国画家都绕不开的重要问题。文章分析了中国书法与中国国画的互渗历程,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书法与国画的融合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今天,书法与建筑同属艺术范畴已是毫无疑问的了。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书法与建筑作为两种文化现象,它们之间互相接触、吸收、渗透与融合,其关系如何,是怎样联系的,本文试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     
<正>马克思说过大意是这样的话,既然夜莺和百灵鸟可以唱出不同的歌,人类丰富得无以伦比的思想,为什么只能有一种表现形式?宋人欧阳修读书有"马上、厕上、枕上"之誉,而清朝康熙年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书法上则有"舟中、马上、被底"之称。他临写了大量的汉唐碑帖,特别是临摹黄庭坚的"山谷体"惟妙惟肖。然而,"山谷体"依然是"山谷体",临摹者没有创新,更没有自成一体。说到"被底",郑板桥的书法造  相似文献   

12.
张庆义,字克待,号右军乡人,晚号石山叟。一九二五年出生于山东沂水,自九岁入私塾随清末秀才蔡伦读五经四书十年,每日临摹碑帖。先临“兰州城”,后摹“玄秘塔”。一九四四年参加革命工作,先后任抗日小学教员、校长,新华社特约记者。昌潍解放以后,任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一九八四年离休后,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雄坊分校书法系任教三年。其书法作品曾先后五次在日本展出。一九八九年被收入“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词典”。一九九0年的书法作品,被中国书协评为优秀作品在北京展出,同时,开封翰园碑林以其书法镌啤一方,得到碑林好评:“庆义先生书法独特,具有自己的书法美。”一九九五年又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国际“书圣杯”大奖赛中,获得铜奖。晚岁工书,用何子贞笔法、参陈介祺结构,使真草隶篆融为一体,自成一家。书画家陈寿荣题其书法说:“石山老友书法,自成古朴自然之风格,阅后不胜不叹服。”  相似文献   

13.
“绝俗”、“重韵”是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的核心。“绝俗”则须重视“胸次”,在艺术境界上超越凡俗。他所重的“韵”,是“苍拔紧执”为主,且与“妍雅郁藏”相融合的“韵”。此外,他强调“法外之理”、“中和”、“自然”等美学观。他的书法创作前无古人,特色独具,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14.
王岳川的文艺美学思想经历了一个从"西学"转向"中学"的过程,其核心是书法美学。在继承前人相关见解的基础上,他提出了颇有影响的"文化输出"思想,其核心也是书法美学,并因此实现了文艺美学、书法创作与"文化输出"的融合。王岳川书法美学的突出特色是大———博大、正大与强大。  相似文献   

15.
《王愚书法作品选》的出版是书法艺术创作的新收获,王愚用笔似不经意,但一点一画俱不失法度、结构内敛开豁,变化自然,其笔势章法纯正流畅,映带天然,追求淡泊平静、自在超逸的境界,展示了书法艺术文化内涵与现代艺术精神的统一与融合。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书学界对康有为书法思想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成绩背后所潜藏着的最突出的问题是视野狭窄,画地为牢。以《广艺舟双楫》与《孔子改制考》的对比为例,康有为的思想内核——激变思想一直贯穿其中,成为其共有的哲学基础,而书学界往往只是专注于前者,而治中国近代史的学者则仅用心于后者,以至于对康有为的思想进行科学定位成为空谈。就研究方法而言,明显较为单调;就研究内容而论,则是过于拘泥于碑帖之争。总体看来,有关康有为书法思想的研究尚存在层次、水准有待提高的问题,资料的征引范围、研究视野与内容需要拓宽,研究方法、角度需要多元化、多样化,僵固的认知、思维模式需要革新等等。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武术的舞台表演形式也从简单的套路演练到与其它艺术元素的相互融合。比如,与音乐元素的融合、与书法元素的融合、与戏曲元素的融合、与舞蹈元素的融合等。本文将从形式美、韵之美、意境美三方面探讨现在舞台表演武术与舞蹈元素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浅析陶瓷书法在粉彩装饰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文君 《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27(2):101-102,116
陶瓷粉彩艺术肇源于康熙五彩,经过历代陶瓷良工巧匠的精心耕耘,已然成为陶瓷林苑中的一朵奇葩。随着陶瓷技术的深入发展,粉彩在装饰技法上,在不断创新发展,表现形式日渐丰富,尤其是雕刻、开光、书法等艺术形式的融合,进一步丰富了粉彩艺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增添了粉彩的艺术魅力。本文论述了陶瓷书法的美学特征,陶瓷书法在粉彩装饰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书法美管见     
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其中蕴含着深厚的美学原理,书法美表现为:一书法线条本身的力度美;二书法线条组合的和谐美;三书法的意境美;四、书法的自然美、五书法的异趣美。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发展高校书法教育,应当在图书馆创立一个由馆员和图书资料有机结合的书法资料室,并阐述建立书法资料室的必要性和如何建设、如何发挥其作用,把书法资料室创办成一个集娱乐、文化、研究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书法公园”,以此推动书法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