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达到控制和减少改性沥青变异性的目的,保证沥青混凝土质量,研究采用动态监控的方法对改性沥青主要指标进行质量控制。以202国道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为例,采用针入度和软化点作为SBS改性沥青控制质量变异指标,介绍动态监控的过程和数据处理方法,并给出施工建议。施工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段秀琴  刘强 《科技资讯》2007,(9):164-165
通过对沥青混凝土路面面层施工的几个关键工序和环节的分析、论述,提出了在施工过程中如何把握和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3.
彭辉 《科技信息》2010,(26):I0310-I0310
沥青混凝土施工要素很多,就单个工程而言,针对马歇尔试验检测频率、保证矿石的一致性、控制压实推移几个方面,阐述了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应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4.
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管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汉丰 《科技信息》2011,(3):I0323-I0323,I0309
本文主要根据作者从事多年的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管理经验,介绍了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从路面垫层质量管理的控制、路面基层质量管理控制、路面面层质量管理控制等方面做了相关的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全过程出发,根据赣南工业大道(城市主干道二级)上面层改性沥青砼路面施工经验,对实际施工中的工序、工艺技术进行了逐项阐述,并针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这对今后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论述了沥青路面基层的处理、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运输、摊铺、碾压以及特殊部位的处理等几个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以使沥青混凝土路面达到技术上和使用上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浅谈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有效的施工管理,施工质量的检查、验收与控制应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并对各工艺过程、技术环节严格把关。在采用规范要求的检查验收标准指标时,必须了解、把握其产生的原因,才能有效地进行管理控制。  相似文献   

8.
近15年,是我国沥青混凝土路面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沥青混凝土路面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覆盖面和占有率有了很大提高。然而沥青混凝土路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得彪 《科技信息》2010,(13):333-333,203
本文按照施工流程探讨了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徐勇 《科技信息》2009,(33):332-332,304
沥青路面在公路和城市道路的修建中得以广泛应用,这也使得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获得越来越多的相关人士的不断关注。本文介绍并分析了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SBS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性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针对不同种类、不同工艺的SBS改性沥青,采用试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包括常规三大指标试验、SHRP动态剪切流变DSR试验、储存稳定性试验等,分析了加工工艺参数对SBS改性沥青技术性能以及相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改性剂、不同的制备温度、不同的改性工艺均对改性沥青的性能产生较大影响。相比于其他因素而言,SBS改性沥青的改性工艺是影响其性能的主导因素;储存稳定性较好的改性沥青,其技术性能也较好;星型SBS改性沥青的技术性能优于线型SBS改性沥青;基于改性沥青的综合性能考虑,制备温度不宜过低。因此,通过掺配适当的稳定剂和助剂等措施改善改性工艺,是提高SBS改性沥青技术性能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改性沥青宏观性能与显微形态结构的关系,选取3类、4种剂量的SBS改性剂与2种基质沥青分别制备改性沥青,通过环球软化点、布氏黏度、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及荧光显微镜分析技术,从宏观性能与微观形态结构方面同时探讨比较了各类SBS改性沥青。结果表明:改性沥青性能是改性剂在沥青中的相态、形状、大小、百分率含量和均匀性等微观形态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地,改性剂粒子面积百分率越大、长短轴之比及其标准差越小、平均面积越小,改性沥青的改性效果越好。研究成果为后续根据改性沥青微观形态参数定量改性沥青的性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改性沥青SBS含量检测方法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现有改性沥青SBS含量检测方法的试验原理为基础,以试验实例为依据,验证了各种方法的精度或该试验方法提高精度的技术障碍,并从试验结果的精度、工作环境要求和检测速度(时间)方面对各种检测方法进行了综合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电位滴定法和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得到的试验结果误差最小,能够满足工程检测精度,且电位滴定法滴定终点辨识度好;化学滴定法、凝胶渗透色谱法和荧光显微法的试验结果误差较大,化学滴定法滴定终点辨识度较差,凝胶渗透色谱法和荧光显微法人为主观因素影响大;热失重法和透射红外光谱法仅能做SBS含量的定性判断。  相似文献   

14.
对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BS)改进沥青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用Brook fieled旋转黏度计测定了SBS对两种沥青进行改性后样品的系列黏度.实验发现SBS在含芳烃较高的沥青中分散性能好,增黏效果显著,尤其是当其质量分数大于3%后芳烃含量较高的沥青黏度增大幅度较大;SBS对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等物理性能的影响也非常明显.通过对SBS改性沥青性能的机理分析,表明SBS在沥青中的分散性是提高改性沥青性能的重要因素.适当添加芳烃有助于提高SBS改性沥青的物理性能.  相似文献   

15.
SBS改善沥青路用性能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对SBS(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改善路用沥青的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通过沥青的组分分析,沥青的氢分率分析,沥青的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等研究手段分析了SBS与沥青之间的作用,揭示了SBS改善沥青路用性能的机理。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SBS改性沥青的路用性能,延长路面使用寿命,本文通过物理指标试验、流变测试、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和凝胶色谱法(GPC)对比分析了不同含量SBS改性沥青老化前后的性能差异,探究了SBS含量对沥青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老化后,随着SBS含量的增加,沥青粘度和复数模量增大,针入度减小,延度迅速下降,沥青显示出脆性;改性剂发生降解,GPC图谱中改性沥青SBS特征峰峰面积均有所减小;改性沥青的红外光谱图在1696 cm-1(C=O伸缩振动)处出现新的特征吸收峰。长期老化后,改性沥青中大分子物质几乎完全降解,SBS特征峰均消失;红外光谱图中1696 cm-1处吸收峰强度加强,BI指数减小一半;随着SBS含量的增加,CI指数和SI指数变化不大,而BI指数持续增加并与SBS含量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改善SBS改性沥青的存储稳定性,选择与沥青相容性好的单体,对SBS进行接枝改性.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接枝工艺参数(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配料)对接枝率的影响,比较了不同接枝率下SBS改性沥青的性能,并采用1H-NMR和FTIR对接枝产物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合适的接枝工艺参数,即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2 h,BPO与SBS的质量比为1.5%,L与SBS的质量比为0.2.在该试验条件下,获得了接枝率为7.21%,接枝效率为36.1%的改性SBS.存储软化点差和DSC分析表明,通过适量接枝,可显著改善沥青与SBS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8.
SBS改性沥青的两种典型亚微观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粘度剂、显微镜等方法,测定了不同SBS改性沥青的系列粘度数据和显微照片,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和照片,研究了改性沥青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发现在相同SBS剂量下的改性沥青具有不同的亚微观结构,其中有两种差别较大的典型结构。结果表明,改性沥青亚微观结构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宏观性质,具体表现在延度、稳定性、粘度等指标上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改性沥青的路用性能,延长路面使用寿命,通过物理指标试验、流变测试、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和凝胶色谱法(GPC)对比分析不同含量SBS改性沥青老化前后的性能差异,探究SBS含量对沥青老化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短期老化后,随着SBS含量的增加,沥青粘度和复数模量增大,针入度减小,延度迅速下降,沥青显示出脆性;改性剂发生降解,GPC图谱中改性沥青SBS特征峰峰面积均有所减小;改性沥青的红外光谱图在1696cm-1(C=O伸缩振动)处出现新的特征吸收峰. 长期老化后,改性沥青中大分子物质几乎完全降解,SBS特征峰均消失;红外光谱图中1696cm-1处吸收峰强度加强,丁二烯指数(BI)减小一半;随着SBS含量的增加,羰基指数和亚砜基指数变化不大,而BI指数持续增加,并与SBS含量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0.
软化点是评价改性沥青高温性能的重要指标,为了研究SBS改性沥青软化点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采用软化点试验方法,对经过高温储存和常温储存以及短期老化和长期老化后SBS改性沥青的软化点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改性沥青的软化点表现出复杂的变化规律,其变化与改性沥青的配伍性有关;基质沥青对改性剂的溶胀以及改性剂对沥青的吸附是改性沥青初期性能和储存稳定性的关键,而改性剂在存储和老化条件下的变化是软化点发生变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