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世界三大宗教理论体系森严罗密,都有为现代伦理可资利用的精神资源.佛教的伦理思想是佛教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忽视的伦理思想资源,在世界伦理思想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代,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的精神和心灵却日益陷入到严重的危机中:虚无、自私、缺乏责任、信仰缺失、价值体系崩溃等等.佛教伦理思想中的基本义理、戒律、超越、平等、慈悲等伦理观念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社会人更具有缓解危机、警示自醒的作用,对当代人确立安身立命的伦理原则和增强责任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世界三大宗教理论体系森严罗密,都有为现代伦理可资利用的精神资源。佛教的伦理思想是佛教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忽视的伦理思想资源,在世界伦理思想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代,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的精神和心灵却日益陷入到严重的危机中:虚无、自私、缺乏责任、信仰缺失、价值体系崩溃等等。佛教伦理思想中的基本义理、戒律、超越、平等、慈悲等伦理观念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社会人更具有缓解危机、警示自醒的作用,对当代人确立安身立命的伦理原则和增强责任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佛教视动物与人类同列,统称有情众生,这种众生平等的观念对中土士人长期以来奉人为宇宙的中心、视动物为人类仆从的观念冲击甚大,受此观念影响,在佛教盛行的六朝,士人在创作小说时,形成了笔下的动物报恩母题,此母题一般由动物陷入困境—人施恩—动物报恩3个链环构成,对后世小说创作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4.
律学伦理思想是佛教伦理思想的基础及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含摄了定学与慧学的内容,而威仪则是律学伦理思想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5.
佛教报恩观和佛教孝道观有着各自的伦理规范。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就联系而言,佛教的报恩观与孝道观基于相同的佛理教义,佛教报恩观是佛教孝道观的理论基础,是广义上的佛教孝道观。就区别而言,佛教报恩观围绕孝亲——敬众生——忠国——信佛法的人生理想而展开,孝道观围绕人子的社会角色而展开;佛教报恩观关系人生理想,孝道观关系社会伦理;佛教报恩观宣扬报恩得善报,孝道观多宣扬不孝遭恶报。  相似文献   

6.
古代佛教从等视有情和毕竟平等的双重意义上论述平等,但与以权利为中心的现代平等观念依然有基本的差别。通过考察平等在现代嬗变中的佛教诠释,即从近代思想家从佛教中发掘现代平等观念的传统资源这一现象出发,反观佛教的理论说明与宗教实践之间的紧张,可以凸显佛教平等观念的历史轮廓。反思消极平等和积极平等之间的变形,从而提示观念嬗变的现代性条件不应被研究者忽略。  相似文献   

7.
藏族传统的生态观与藏区生态保护和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民众,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生态观念。其崇尚自然、众生平等、尊重生命、生活节制等观念,对于构建青藏高原乃至整个人类的生态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弘一法师的佛教伦理思想有两个特点:一是佛法为主,融合儒释;二是因果报应,深信不爽。其现实意义则在于世界和谐与个人德性修养。  相似文献   

9.
何菁 《凉山大学学报》2003,5(3):142-144,148
本文以道教伦理、佛教伦理和基督教伦理的基本观点简要论述宗教伦理思想对当代网络伦理建构的启示:道教伦理的“道”在网络经济的再诠释和“经国理身”对促进网络社会顺应自然之道而和谐发展和健康运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佛教伦理的平等、克已观念对网络失范行为的抨击意义以及对网络伦理建设的启发;基督教伦理的原罪观、拯救观和普世观作为重要的伦理思想资源对网络伦理建构的重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明以前,五台山森林覆盖良好,明清时期经历了一个植被锐减、灾害频仍,自然环境逐步恶化的过程。究其因,文章认为一方面是气候转寒等自然因素,另一方面则是佛教空前繁荣引致人类活动超过环境承载力的阈限,后者是主要原因。期望关于佛教发展对环境影响的研究,能为目前五台山佛教旅游业开发提供前车之鉴。  相似文献   

11.
生态道德是以人与自然的伦理回归为逻辑起点,是保护生态平衡和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意识、规范和行为的总和,它决定人类对自然环境和一切生物应承担的道德义务,也使加强生态道德培育具有了后工业化时代的广泛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生态道德的理论基础,包括生态道德的生态价值观、生态补偿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消费观和生态公平观,然后对生态道德作为提高人类的生态觉悟、促使人类保护生态平衡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进行了分析,最后,尝试探索出生态道德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自然生态环境的好恶紧密相连,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协调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前途与命运至关重要。"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它强调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全面关怀,体现了公正的生态伦理意念,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思想。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正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实现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为本"建构生态伦理要求人类尊重自然的权利、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公正,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人格的论述并没有仅仅局限在人际关系的范畴,在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这种对人格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适用的。儒家提倡"天人合一",企及了人文的理想境界和自然的生命世界融合无间的审美高度;道家柔弱不争的处世态度,体现了它对现实的批判与超越以及对高尚的精神生活的追求;佛教尊重生命的慈悲佛性、众生平等的生命价值伦理、追求心灵的超然物外等思想,对今天生态人格的塑造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对自然万物的关心、爱护。儒家对自然的态度具有浓厚的情感性、道德性和宗教性,对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它强调和谐,忽视对立;强调自然万物的伦理道德意义,忽视对自然规律的探求,因此难以激发人对自然的探索、改造和利用的意识,和不断进取的现代精神不易相融。  相似文献   

15.
道家思想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深邃的伦理道德观,具有许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通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道家重视自然,强调用自然来解释自然,“道法自然”,把人视作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遵守自然的规律和法则;道家生态伦理思想也不同于西方传统主流思想中强调“人为自然立法”的自然观,道家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认为不仅自然万物之间,而且人与自然万物之间都存在着共同的本质,遵循着共同的法则,表现为一个共生共荣、同源同体的有机整体。“自然主义”和“道通为一”是道家思想通向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不仅显示了古老的东方智慧,对现代生态伦理学发展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是古代农业文明条件下的别样的生态思想,它保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样本。从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的阐释、儒道释“天人合一”观与生态文明的联系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三个方面说明了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对于当代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借鉴意义及其深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古代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凝聚着生态伦理的高超智慧。它肯定了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提倡尊重生命,兼爱万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认真剖析其蕴涵的合理的生态价值,对缓解当前面临的严重的生态危机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蕾 《菏泽师专学报》2012,(4):10-12,20
科学发展观在关于发展目的问题上,主张以生态良好为根本手段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问题上,坚持以践行生态正义为促进自然生态良好的根本动力;在人与人、社会之间关系问题上,强调以实现生态公平为推进社会生态良好的根本准则。可见,它即坚持以人为本,又倡导生态伦理,因而是一种实现了以人为本与生态伦理完美对接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9.
《经》顿教法门,为传统佛教教义范畴和宗教仪式及功课中注入了鲜活的世间内涵,将人们从传统宗教角色和使命之中解放出来。《坛经》将传统佛教通过戒、定、慧等修行程序,皈依外在的佛、法、僧,依据佛法经论,实现成佛之目标的历程转换成体认自性般若,“识自本心”、“即心成佛”的顿悟过程。将外在的宗教仪式、功课与自性联系起来,实现宗教仪式和功课的内在化,体现了高度主体性精神和自由品质,这是《坛经》所蕴涵的人间佛教品格。  相似文献   

20.
保罗·泰勒的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尊重自然。从尊重自然出发,泰勒提出四个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不伤害原则、不干涉原则、忠诚原则及补偿正义原则。这种把人之外的自然纳入到伦理关怀之中的思想契合了现代生态高速公路建设既要关注经济效益又要关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要求,以及最小破坏和最大恢复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