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Langmuir-Blodgett方法分子组装红外热释电探测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钧 《科学通报》1992,37(12):1144-1144
一、引言 自Langmuir-Blodgett(LB)技术问世以来,在分子水平上组装功能有机超薄膜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一些研究成果显示,LB膜在光电传感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前景。LB膜经极性分子组装后,其超薄性导致膜的热质很低,介电损耗小,可能是一种快响应的红外热释电材料。Roberts等人已经报道了几种LB膜的热释电性能。本工作利用了双亲性长链偶氮苯衍生物作为制膜分子,对其经LB方法进行了极性分子组装后的热释电性能和频率响应进行了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2.
聚酰亚胺Langmuir-Blodgett膜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敏 《科学通报》1994,39(3):277-277
聚酰亚胺Langmuir-Blodgett(LB)膜因具有超薄、有序、可控、任意组装等特点而在微电子等现代科学技术中有着极大的应用前景.它们可用于超薄绝缘膜和液晶显示中的定向层.在这些实际应用中,表征聚酰亚胺LB膜的分子结构以研究其分子功能显得尤其重要.但是,使用常规的分析方法难以在分子水平上进行LB膜的直接观察和研究.近年来,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因具有原子级的分辨为有机超薄膜微观分子结构的表征提供了一种新型强有力的检测手段.1991年日本学者Fujiwara等人首次报道了对单层聚酰亚胺膜的STM观测研  相似文献   

3.
陶凤岗 《科学通报》1988,33(21):1627-1627
Langmuir-Blodgett膜(简称LB膜)是一种有序排列的有机单分子薄膜,在分子电子学、光学、生物学和化学等许多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近年来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报道以11-(2-甲基丙烯酰氨基)十一酸为膜材料的LS膜的制备和聚合,以及它与硬脂酸组装的交替LB膜的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研究结果,其中关于组装LB膜光学二次谐波系数相互迭加的  相似文献   

4.
李斌  张洪杰  马建方  王树彬  倪嘉缵 《科学通报》1996,41(23):2147-2149
Langmuir-Blodgett膜以其超薄、均匀及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组装等特点,在分子电子学、集成光学、信息存储、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等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功能稀土配合物引入LB膜已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但通常情况下其成膜性能较差,稀土羧酸配合物是一类具有无限链状结构的聚合物,它不仅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能,同时还有热稳定性好,耐紫外光等优点。如果能把这些稀土羧酸配合物组装成有序的分子组合体,则很有可能在分子光学技术、光  相似文献   

5.
李津如 《科学通报》1995,40(6):516-516
自从Langmuir和Blodgett建立了LB技术及Kuhn等人开始利用这一技术进行功能分子的组装到现在,LB膜的成膜技术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众所周知,有2种方法沉积LB技术:即常规垂直法和Fukuda水平法,水平法只局限于制备X-型多层单分子膜.为了制备其它类型的多层膜及适应于某些特定的需要,近来1种新的Y-型水平法已有报道载片在接触单分子膜与提起时不需要档板包围,因此,每循环一次有二层单分子膜转移到载片上,视紫红质是人眼视杆细胞盘膜中具有功能的主要成分,因此长久以来人们企图使用人工合成视  相似文献   

6.
王敖金 《科学通报》1993,38(11):1037-1037
80年代生物分子电子学和生物计算机的研究蓬勃兴起,嗜盐菌紫膜蛋白菌紫质由于其结构稳定,具有光驱动质子泵功能、双稳态特性以及皮秒到毫秒级的光电响应特性,使其成为目前国内外关注的研究生物分子电子器件的理想材料之一,应用前途是发展生物分子器件和生物芯片等.由于紫膜具有不对称性而菌紫质的光驱动质子泵具有方向性,因而必须有序组装而且可以有序组装.紫膜Langmuir-Blodgett(LB)膜是这种有序  相似文献   

7.
光电双活性偶氮苯自组装单分子膜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具有光化学和电化学活性的有机分子在功能器件开发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偶氮苯衍生物是典型的化合物之一,如图1A所示,它具有光致顺反异构化和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双重活性.利用偶氮苯衍生物有序分子组装体系的光电化学性质,我们提出了“单向循环”的新型信息存储原理.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利用Langmuir.Blodgett技术将偶氮苯长链脂肪酸衍生物分子固定在ITO导电玻璃上而形成高度有序的单分子膜.由于偶氮苯衍生物分子是物理吸附在基底上,在反复进行光化学及电化学测试过程中,常常脱落到电解质溶液中,从而造成单分子膜的脱落;同时偶氮苯从反式到顺式过程伴随着空间的增大,因此在致密有序的LB膜中顺反异构化效率较低.我们利用自组装技术将偶氮苯衍生物通过与基底的  相似文献   

8.
蔡称心 《科学通报》1995,40(12):1093-1093
近年来,采用“LB”膜和分子自组装技术在电极表面形成的高度有序的单分子层化学修饰电极,由于能在电极表面建立特定的化学微结构而引起人们的关注.用饱和烷烃巯基化合物通过Au-S键在电极表面形成稳定、高度有序的自组装单分子层已有不少报道.本文研究了不饱和巯基化合物硫酚(TP)在金电极表面自组装形成的单分子层修饰电极(Au/TP)的电化学特性;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的研究表明Au/TP表现出和阵列微电极相似的电化学特性;探讨了Au/TP电极在复杂电极反应机理的研究及快速电极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李宝芳 《科学通报》1993,38(9):859-859
利用不带长烷基链的染料和长链脂肪酸混合,以制备染料的LB膜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使许多不具有两亲性的分子亦能形成LB膜,在分子构筑术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种混合单分子膜在不同表面压下的结构是不清楚。最近,法国和德国先后报道了以偏振激光为光源,CCD摄像机作为图像接收器的显微技  相似文献   

10.
MoS_2微粒对二十二酸LB膜摩擦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 《科学通报》1993,38(18):1671-1671
LB 膜由于其分子级超薄、膜内分子高度有序等特点,很早就被用来作为边界润滑剂研究.近年来,随着 LB 膜制备技术的不断改进,用这种技术制备的各类有机分子多层膜引起了众多领域研究者的兴趣.日本、美国已开始研究用这种技术解决磁记录中的润滑问题.由于有机分子多层膜低的热稳定性和较差的力学性能,为获得良好的稳定性,研究者进行了多种探索,包括复合膜技术的利用.  相似文献   

11.
吴海明 《科学通报》1995,40(21):1938-1938
一些非完全互溶的混合单分子膜会在气-液界面发生相分离现象,形成多种二维微晶畴(Domain)结构,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与认识准二维混合体系中诸如相变、分相等多种物理过程的机会.同时,混合单分子膜这一结构形式,还提供了一种将多种功能分子组装于同一个单分子层中的方法.因此,对混合单分子膜微观结构的研究与表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希夫碱在铜表面上的自组装膜的STM和XPS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全贞兰  陈慎豪  华兰  雷圣宾  崔学桂 《科学通报》2001,46(19):1618-1621
用自组装技术在铜表面上制备了希夫碱单分子膜,并用STM和XPS等现代表面分析方法对所得到的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邻香兰素邻氨基酚确实能在铜表面上形成取向、紧密排列的有序单分子自组装膜。而邻香兰素邻氨基酚分子中的两个苯环并不是平辅在铜表面上,而是以一定角度倾斜。这一自组装新体系的开发对自组装技术在金属腐蚀与防护方面的应用必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谢瑶  耿利娜  罗爱芹  屈锋  邓玉林 《科学通报》2008,53(18):2191-2194
利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在玻璃芯片表面成功组装了异氰酸酯基硅烷单分子膜. 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自组装膜表面的元素组成进行了表征, 并利用接触角测定仪对薄膜表面的润湿性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异氰酸酯基硅烷在基底表面得到了成功组装, 其疏水性较组装前有所提高, 对水的接触角可以达到80°, 明显改变了芯片表面的性质. 将该自组装膜应用于牛血清白蛋白的自组装, 不仅制备过程简单, 而且具有操作方便等优点. 因此, 异氰酸酯自组装膜在微全分析技术(μ-TAS)中的微通道修饰, 蛋白质、多肽等生物大分子的固定化, 以及材料表面改性等方面均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共轭有机低聚物由于其多样性、易修饰性等优良性质已被广泛应用于分子导线的设计与合成.单分子的组装与光电性能是共轭有机分子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含寡聚苯撑乙炔(OPE)构筑块的单分子自组装膜由于其良好的光电性能,已被大量地用于共轭分子导线的电子传递性能研究.二茂铁基团的引入,大大扩展了单分子自组装膜(SAMs)的电化学性质和应用范围.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十几年来含巯基(或乙酰巯基)茂铁共轭分子体系的结构与光电性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偶氮苯自组装单分子膜的特征电化学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强  于化忠  蔡生民  刘忠范 《科学通报》1996,41(18):1670-1672
自组装膜作为在分子水平上设计界面结构的方法,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两方面均得到广泛的发展。自组装膜的电化学是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但是主要的研究工作则集中在简单可逆的氧化还原体系,例如:二茂铁衍生物、紫精类、醌类、钌和锇的联吡啶和胺的络合物。我们的目的是应用高度有序和致密的自组装膜研究复杂的偶氮苯基团的电化学反应机制,在初步的研究中,我们已成功地将偶氮苯导入自组装膜体系,并且获得了良好的电化学响应,本文报道了系列新型偶氮苯自组装单分子膜的构造以及电化学性质的考察。这样一个全新体系使得我们能够洞察在有序分子组装体系中所进行的电子转移与离子传递的特征规律性。  相似文献   

16.
李辉 《科学通报》1994,39(20):1876-1876
有机化合物作为非线性光学材料,由于具有很大的非线性系数,光学响应速度快以及光损伤阈值大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而言,其发色团分子的非中心对称结构是其非线性光学信号叠加的必要条件.LB膜技术以其不同的沉积方式,可有效地控制有机分子的排列和取向,形成非中心对称结构,成为制备高性能非线性光学材料的良好手段.疏水性的稀土配阴离子,可以改善二嗜性分子的成膜性质和分子的排列,从而使膜具有好的稳定性和大的非线性极化率.本文报道几种具有较大二阶非线性极化率性质稳定的稀土配合物的合成、成膜性及非线性光性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磷脂单分子层相状态与分子畴结构的AFM观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晓敏 《科学通报》1994,39(16):1526-1526
Langmuir-Blodgett膜技术是一种受到人们广泛重视的分子有序化和定向化方法.利用该技术可在液面获得二维紧密排列的单分子层,并可将其转移至固体表面实现多层组装以构成各类分子器件.液界面上单分子层的结晶过程和相行为,包括相分离、相转变等已被Mohawld等人用荧光显微镜和Mobius等人用Brewster角显微镜观察过.然而,对它们转移至固体表面上状况的研究却几乎未见报道.特别是用这两种分析手段根本无法观察到单分子层中  相似文献   

18.
宏观超分子组装的研究对象是表面修饰有大量超分子识别基团的10μm以上的宏观构筑基元,以及它们之间基于超分子多重相互作用的碰撞、识别和组装的过程,它是超分子化学的新兴研究方向,为体相超分子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宏观构筑基元的表面柔顺性是决定构筑基元间能否通过多重相互作用,增强相互作用,实现组装的关键要素之一.本文从界面间相互作用出发,通过交替层状自组装方法,在刚性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构筑基元表面分别构筑不同层数的聚电解质多层膜,以调控宏观构筑基元的表面柔顺性,并研究聚电解质多层膜层数对于宏观构筑基元组装行为的影响.通过研究在水中叠加组装的时间与聚电解质多层膜层数的关系,我们发现当构筑基元表面修饰的聚电解质多层膜层数较少时,经过长时间叠加也不能发生组装;随着构筑基元表面修饰的聚电解质多层膜层数的增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叠加实现组装.同时对构筑基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原位测量,其力值与上述组装行为一致.本工作验证了"具有高柔性表面是宏观超分子组装的设计原则",说明通过调控构筑基元表面柔顺性可以调控其宏观组装行为.  相似文献   

19.
碳化硅(SiC)作为一种化学性能稳定的宽带隙半导体,是高温、抗辐射电子器件和短波长光电子器件的优选材料,倍受各国重视。在SiC常见多型中,4H-SiC比其它多型(6H或3C-SiC)有更宽的带隙,更高的电子迁移率和低的电子迁移率各向异性,所以更受青睐。 外延生长SiC薄膜,通常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激光溅射法或分子束外延等方法。4H-SiC单晶薄膜一般在1500℃以上的温度下同质外延生长在4H-SiC单晶衬底上,所用设备复杂,产品成本很高。故探索在较低温度下生长优质4H-SiC薄膜的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曾利用短程结构与4H-SiC相似的非晶纳米氮化硅粒子的有机复合膜,经高温热解在单晶硅衬底上生长了4H-SiC多晶薄膜。在本文的工作中,我们利用LB膜技术,在单晶Si(111)衬底上对非晶氮化硅纳米微粒进行有序组装,形成氮化硅纳米微粒与聚酰亚胺复合的LB膜,经950℃真空热解,制得了以单晶硅为衬底,具有择优取向的4H-SiC晶态膜。用这种  相似文献   

20.
江云宝 《科学通报》1994,39(9):799-799
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ICT)是目前凝聚态光化学领域中的前沿课题之一,这是因为TICT除具有特别的光物理化学性质外,在光合作用原初过程模拟以及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中亦具诱人的前景.胶束被认为是一种膜模拟体系,因此研究胶束中的TICT不仅可在更近层次上模拟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原初过程,而且对于研究其它有序组织体(如LB膜,合成双分子膜以及真正的生物膜等)中的TICT和利用TICT特殊的光物理化学性质了解有序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