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很喜欢《志杰之死》。 国内咨询业的动态是当今一大热点,“五大”旗下的咨询公司相继独立,2002年国内多家咨询公司倒闭,多家咨询公司涉案…… 在这个领域,不断有人进入,也不断有人退出。志杰就是退出的一个。文章指出了当今咨询公司存在的普遍问题,揭开了志杰的“内伤”,使闻之者足戒。但真正指出问题时志杰已死。志杰不  相似文献   

2.
谈《推销员之死》中的人物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的代表作。该剧展现了一个普通美国人盲目信奉"美国梦"所付出的代价。为了表现梦想与现实的冲突、成功与失败的主题,米勒在该剧中巧妙地运用了人物对比的写作手法。主人公威利父子在多重角度上与哥哥本和邻居查利父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代表了幻想与失败,后者代表了现实与成功。通过这样的对比,戏剧的主题得到深化,文本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得到推进。  相似文献   

3.
二流子之死     
人们习惯将铁路维修队的一名巡道工叫做二流子。二流子姓刘,花格子衬衫两只下摆随意在肚皮上打了一个结,一条牛仔裤不知从哪年哪月就开始穿上的,油渍、泥污、汗迹,应有尽有,邋遢得像个落魄潦倒的花花公子。二流子此人,读过二两书,喝过三两酒,还有四两小脾气,全加起来尚不足一斤,不起眼得像道边的土坷垃,似乎不值一提。二流子在矿上啥工种都干过,采煤、掘进、运输,给病人当陪护,给遇难矿工抹过尸,到哪似乎都不受欢迎。矿里的领导拿他没辙,安排他到铁路维修队当了一名巡道工。每天踩着水泥铺就的路肩,望着清光闪烁的轨面,二流子数着每一颗油黑…  相似文献   

4.
作者读了美国小说之父安德生最著名的短篇小说《树林之死》 ,采用第一人称次要人物手法描绘了 2 0世纪 30年代美国中西部农村的悲惨命运。作者别具一格的写作手法在当时是一种伟大的创新 ,受到读者和作家的喜爱到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写作方法是席卷美国  相似文献   

5.
王老板,并非老板,只是矿山里一个普通的职工。只因他独自拉扯大的三个儿子争气,全部都上了大学,在外地工作,人人尊称他为“老板”。  相似文献   

6.
试论意识流在《推销员之死》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华娴 《科技信息》2008,(32):199-199
阿瑟·米勒的作品《推销员之死》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意识流作品的写作特点。作者通过舞台布置的蒙太奇手法、过去生活场景的闪回以及主人公在精神恍惚时出现的幻觉和现实生活的相互交织,展现了主人公威利·洛曼悲剧的一生。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语篇策略,隐喻在E.B.怀特的名篇《猪之死》的语篇连贯和展开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隐喻具有优选性、映射性、蕴涵性。优选性有助于对死亡隐喻的挖掘和优选;语块映射实质上映射的是逻辑联系;蕴涵性可用作语义衔接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罗兰.巴特的著名论文《作者之死》文字不多,但其思想来源却十分复杂:哲学界反理性思想尤其是福柯的"人之死"理论、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和拉康的主体观、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等都为"作者之死"理论的提出准备了条件。和福柯、拉康在哲学界高倡"人之死"、"主体死了"相呼应,巴特把矛头指向权力结构在文学批评领域的体现者——作者身上。他宣布了"作者之死",在话语领域中争取实现自己的乌托邦理想。  相似文献   

9.
“家庭”是阿瑟·密勒戏剧艺术的灵魂,是他透视现代生活的眼睛,他的作品几乎都和家庭题材有关。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以家庭为轴心,揭示了现代美国社会普通家庭和普通人所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包容了传统戏剧主题和现代戏剧主题的许多层面:艺术上它有机地聚合了传统艺术技巧和现代舞台艺术手段,成为美国现代戏剧艺术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0.
试论"白朗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驳刘镇华军击毙说之错,赵倜军击伤身亡说之误,白朗病死说之谬,阐述白朗之死之实情.  相似文献   

11.
死亡无疑是每个悲喜人生的结局, 安德森和鲁迅在各自的小说中试图通过主人公的死亡来体现什么? 本文为此对这两篇小说进行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从美国文学情结“美国梦”的角度 ,通过威利·洛曼“美国梦”的幻灭 ,对儿子希望的破灭、他的自杀悲剧对家庭造成的悲剧影响的精神分析及剧本的结构分析 ,说明了他的自杀悲剧是一个发人深省的社会悲剧 ,为“美国梦”唱出了一曲深沉的悲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子君自身的角度,通过揭示对存在与无聊的关系,分析子君的死因。由于对涓生盲目的偶像崇拜导致子君话语权的丧失,无聊油然而生;而且,子君甘愿沉沦于无聊之中。在吃饭成了问题的情况下,子君之死就成了必然。同时,本文认为,"子君之死"在当下仍然有警示意义,我们应当通过生活世界的大游戏和自我救赎的方式排遣无聊。  相似文献   

14.
当代人喜爱什么样的文学?文学的发展大势是什么?郭超华的《玫瑰花茶》引出了我对文学大势的再度思考。我想这也是许多文学作者思考过或正在思考的问题,如果还没有思考,必定要落后了!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社会世俗化的进程中,永恒的幸福始终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终极目的,而实现这一目的则是对人类终极关怀和终极意义的找寻和追求。随着科学和理性的发展,人类逐渐废黜了传统基督教信仰中一直以来作为人类终极关怀的超验的上帝,甚至高呼“上帝死了”。然而在完全世俗化的今天,在“上帝之死”时代,人类应该如何寻求自身存在的终极意义和终级关怀?美国新教神学家加布里尔.瓦哈尼安独特地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提出人类应该通过文化的革命,超越“上帝之死”的文化困境,关注“现世”,追求作为“此世超越性”之典范的耶稣基督,从而追求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时空之井     
赵岚 《青年科学》2010,(8):42-42
多年前,我曾看过清人李斗写的《扬州画舫录》。其中,提到扬州的禅智寺有一口井,取名蜀井。李斗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这口并的由来。  相似文献   

17.
飞廉之死考     
关于飞廉之死,《史记》与《孟子》的记载完全不同,新近整理的清华简《系年》与《孟子》的记载近同。结合后世学者的对于飞廉之死的史料选择,加之其时商周的军事实力对比,可以推测《孟子》所载飞廉之死合乎史实。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初中语文课文《杨修之死》教学中遇到的三个疑难问题,即杨修之才;小说主要人物;杨修被杀原因等。  相似文献   

19.
作为现代话剧的源头,早期戏剧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它首先冲破了传统的大团圆结局,并试图建立以人物死去为结局的反团圆结局,体现了近代知识分子悲剧意识的觉醒.从“团圆之趣”到“人物之死”,传统戏剧的圆形结构被突破了,人们对戏剧乃至叙事文学的鉴赏情趣发生了改变。早期戏剧为现代悲剧的崛起作出了勇敢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不惑之惑     
当春天最后一朵花蕾绽放的时候,就该是我进入不惑之年了。都说春天是一年中心情最好的季节,可是我却滋生一种淡淡的忧虑,不时袭上我的心头。这倒不是因为年龄的日渐增大而烦恼,而是不惑之年却仍有许多的困惑。独自漫步街头,见熙熙攘攘的人们行色匆匆,脸上都涂满鲜艳的油彩,烘托着春天充满生机的氛围。遥望天空,阳光后面的云朵又浓又重,竟如同我的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