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我省大麦黄花叶病在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发现,以后迅速蔓延,至今已有30多个县的大麦发病。这一病害成为夺取大麦高产的严重障碍。因此,进一步认识大麦黄花叶病的发生规律,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治,是大麦生产上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大麦黄花叶病(BYMV)是我国近年来流行的一种病毒病,对大麦产量影响极大,在我省多数县、市均有发生。在国外仅知日本大面积发病,最早于1934年在冈山县发现。本文着重根据日本情况,对大麦黄花叶病的研究概况作一简略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前已知棒状病毒质粒所致的禾谷类粮食作物病毒病唯一能通过种子传播的是大麦条纹花叶病.自从1977年我们在黑龙江哈尔滨二棱大麦上发现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SMV)以来,山东、上海、新疆一些地区的大、小麦上亦先后出现了种子传播的病毒病.为了区别对待遗传病、种传病毒病和有效地控制病毒,进一步弄清我国是否普遍存在已知的大麦条纹花叶病毒和开展有关基础研究,我们拟分别对这些地区的部分大、小麦品种进行了试验研究.本文报导对来自新疆的小麦种子所带病毒的诊断鉴定.  相似文献   

4.
大麦黄花叶病,是一种新的麦类病毒病,目前除上海市郊普遍发生外,在江苏省扬州、南通也发生此病,我省据说发病也较普遍,嘉善县已有零星发生。现将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关于此病的流行情况及防治建议刊登于此,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禾谷多黏菌传麦类病毒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禾谷多黏菌属于根肿菌纲,为一种专性寄生于植物根部的真核低等生物.它本身没有致病性,但能传播大麦黄花叶病毒属和真菌传杆状病毒属的9种麦类病毒,从而引起禾谷类作物严重病害,并导致中国及其他地区禾谷类作物严重减产.相关大麦黄花叶病毒属成员包括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大麦和性花叶病毒(BaMMV)、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和燕麦花叶病毒(OMV),相关真菌传杆状病毒属成员包括土传小麦花叶病毒(SB-WMV)、燕麦金色条纹病毒(OGSV)以及新鉴定的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WMV)和土传禾谷类花叶病毒(SBCMV).测定了所有这些病毒的基因组全序列,研究了它们的地理分布.由于这些病毒能存活于禾谷多黏菌的休眠孢子内,因此可以持续十多年保持其侵染能力.研究了SBWMV、OGSV和OMV的自发缺失突变现象,发现这些突变体均不能被禾谷多黏菌传播.由于这些病毒病害的持续土传特性,目前惟一的有效防治方法是使用抗病品种,通过田间抗性筛选,已获得了一大批抗性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6.
运用水浸提法提取入侵植物大狼把草茎叶化感物质,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大狼把草茎叶水浸液对大麦和小麦种子萌发以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狼把草浸提液对大麦种子的萌发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小麦种子萌发抑制作用不明显.除50g/L浸提液外,其余处理对大麦和小麦苗高和根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浸提液对2种作物根的分化均有一定抑制性,其中,对小麦根的分化抑制作用较大.大狼把草浸提液对小麦及大麦化感作用的综合效应为抑制作用,对大麦的抑制力大于小麦.  相似文献   

7.
番茄条斑病、花叶病.蕨叶病、矮缩病是我市番茄生产上的重要病毒病害,严重地影响番茄生产的发展.我们在探讨番茄病毒病综合防治实践中,根据病毒可以由种子传播的特点.应用高锰酸钾处理番茄种子和叶面喷施,试图从播种前消灭种内以及附着在种皮外部的感染源,减少番茄幼苗期易感染各种病毒的几率.通过试验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1996年在我所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以三熟制为主的耕作制度条件下,由于目前大小麦品种单纯,要提早“双夏”季节,扩大小麦三熟制面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现有品种熟期的局限。因此,有计划地、合理使用化学催熟剂以促进大小麦提前成熟,有一定的生产现实意义。“促麦黄”原名乙基黄原酸钠,有加速营养物质向籽粒转运和脱水作用,能够促进麦类早熟。我县1976年联合进行“促麦黄”催熟试验的单位有十个公社农科站,四个大队农科组和县良种场。通过试验,对“促麦黄”的催熟效应、应用条件初步摸到一些规律,取得一些成效。现将试验结果小结如下,仅供各地扩大试验参考。  相似文献   

9.
利用聚丙烯酰胺胶电泳,对黄化大麦和野生型大麦三种同工酶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黄化大麦叶片与种子中的过氧化物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均高于野生型大麦;黄化大麦种子中酯酶同工酶的活性高于野生型大麦,但叶片中低于野生型大麦。  相似文献   

10.
高茂飞 《遵义科技》2007,35(5):17-18
烟草普通花叶病是烤烟生产上的主要传染病害,每年对烤烟生产均造成重大损失,在不少地方,其危害之势还未受到有效的遏制。本试验通过药效对比试验,筛选出适合本地的防效较好、经济适用的抗病毒剂,以减轻普通花叶病对烤烟生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大麦黄花叶病毒 (Ba YMV)抗性突破株系的核酸 RNA1全序列分析并与野生株系比较表明 ,抗性突破株系在病毒复制酶或转运蛋白区域 (6K2 )和核酸 RNA复制酶区域 (NIb)存在二个变异位点 .在这二个位点上抗性突破株系核酸分子编码的氨基酸分别为脯氨酸 (Pro)和苏氨酸 (Thr) ,而野生株系分别为缬氨酸(Val)和丙氨酸 (Ala) .对该两种酶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显示 ,氨基酸的变异可能导致了蛋白质的结构、功能与性质的改变 ,并且此种变异与抗 Ba YMV冬大麦中抗性基因 ym4的功能丧失有关 ,同时也说明了大麦品种田间致病性的差异与病毒核酸分子中的点突变关系密切 .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抗性突破株系的核酸RNA1全序列分析并与野生株系比较表明.抗性突破株系在病毒复制酶或转运蛋白区域(6K2)和核酸RNA复制酶区域(NIb)存在二个变异位点.在这二个位点上抗性突破株系核酸分子编码的氨基酸分别为脯氨酸(Pro)和苏氨酸(Fhr),而野生株系分别为缬氨酸(Val)和丙氨酸(Ala).对该两种酶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显示,氨基酸的变异可能导致了蛋白质的结构、功能与性质的改变,并且此种变异与抗BaYMV冬大麦中抗性基因ym4的功能丧失有关,同时也说明了大麦品种田间致病性的差异与病毒核酸分子中的点突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倒伏对大麦种子发芽的影响,以7个来源不同的大麦品种倒伏株与正常株的籽粒为材料,测定种子发芽率、生活力、发芽3天、7天幼苗的芽长、根长、根数及10株苗的鲜、干重,分析倒伏对大麦种子发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倒伏对大麦种子发芽率和生活力的影响虽达显著水平,但影响程度基本上在5%的范围内.倒伏对大麦幼苗的生长和形态建成有明显的影响.除发芽3天芽长外,倒伏对芽长、根长、根数和10株苗鲜重、干重均产生了极显著的影响,倒伏种子对大麦芽生长的影响小于对根生长的影响.倒伏对不同品种发芽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不同传播方式物种种子雨的基本特征,以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20 hm2动态监测样地的种子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种子雨的密度、物种组成以及种子限制的强度.结果表明:(1)种子雨收集器共收集到种子136 38粒,隶属于28科66种,种子雨密度为146粒/m2;(2)样地内有56%的物种未收集到种子,因此种子雨与可繁殖个体物种组成的相似性较低且受不同传播方式影响,风力传播的相似性系数极值(Rmax)最大且距种子收集器距离(d)最远(风力传播:Rmax=0.226,d=20 m;重力传播:Rmax=0.077,d=9 m;鸟类传播:Rmax=0.094,d=13 m),证明通过风力传播的种子在远距离传播上更有优势;(3)样地内存在一定程度的种子限制,有43个物种的种子只在很少的(10)收集器中出现.对于较为优势的物种而言(IV≥1),传播方式可能是影响种子限制的主要因素.另外,群落中通过风力传播的物种种子限制很可能仅仅是由于可繁殖个体的缺少造成的,而通过重力和鸟类传播的物种存在很高的种子限制可能是因为种子的低产量以及种子扩散能力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为了减少逐年增加的大麦条纹病对啤饲大麦发展的影响,本试验选用八种药剂对啤饲大麦种子进行湿拌种处理,以探索各种药剂对条纹病的防效。结果表明,2%立克秀湿拌种剂以干种子重量比0.2%用量湿拌种,12.5%科胜水溶剂以0.05%浓度拌种,15%粉锈宁以干种子重量比0.2%用量湿拌种,10%浸种灵以0.3%浓度拌种,25%金力士以0.05%浓度拌种,五种药剂处理对啤饲大麦条纹病均有较好防效,其中以立克秀和科胜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影响我国杂草分布危害的性状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草对我国的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为了解影响我国杂草分布和危害的生物学因素,以中国境内1387种杂草为对象,计测了杂草分布危害等级和28个与生态适应相关的性状,这些性状涉及种子(果实)产量和大小、传播方式、营养繁殖能力、生活史长短、繁育系统、生活型、花部对称情况、传粉方式、植株是否有毒有刺、适应的生境类型等;统计了28个性状与杂草分布危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就1387种杂草作为一个整体来讲,生活史短、花两性、种子产量高、种子(果实)有特殊传播方式、阳生、植株有毒的植物以及以直立、挺水、莲座状、寄生性的杂草种类分布广、危害大;而植株有刺、花两侧对称、种子(果实)大等性状的杂草的危害相对轻些;但是,在不同的科中,性状与杂草分布危害的关系有较大差异;同时部分性状之间对杂草分布危害有明显的互作效应,例如种子产量与营养繁殖能力、种子产量和种子大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本省大小麦在不同地区陆续发现一些影响生产的病害,特别是一些病毒病,除了容易同生理性病害混淆外,在不同病毒病之间,因外表症状类似,更不容易鉴别,因而往往引起不同的看法。如大麦伪条斑病经过试验,业已明确是由种子、花粉或汁液传带病毒的,其主要特征除叶片呈花叶斑驳外,有细小的散生褐色条斑,或较长的褐色条斑;但近年又发现一种大麦病害,叶片上也有褐色条点,常在麦田连片发生,不同的是这种褐色条点是和叶脉平行的。经过1973和1974两年的观察,初步明确这是一种由土壤传带的大麦病毒病,类似大麦条纹萎缩病。现将观察经过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大麦、油菜的抗耐病性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比较了上海地区大麦抗、感黄花叶病的品种和油菜耐、感菌核病的品种间的酶谱差异。结果表明,两类作物的抗耐病性在酶谱上呈现相同趋势。感病品种的酶带数量和强度要高于抗耐病品种。试验显示,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可作为大麦、油菜抗病育种中的一个鉴定手段予以利用。  相似文献   

19.
种子的传播效率与植物种群扩散能力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杂草及入侵种大都具有很高的种子传播效率.在众多种子传播途径中,风传播是一种效率很高的传播方式,危害最严重的入侵种常为种子风传播的菊科植物.研究以云南常见的7种杂草型菊科植物(紫茎泽兰、飞机草、千里光、臭灵丹、黄鹌菜、蒲公英、斑鸠菊)为研究材料,在对比分析它们具冠毛种子形态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模拟研究种子飞行特征,分析了种子形态特征与风传播特性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7种菊科植物繁殖器官(种子)的大小和风力传播结构(冠毛)存在显著差异; 7种菊科植物种子沉降速度为40.1~81.6 cm/s,依次为斑鸠菊蒲公英千里光黄鹌菜飞机草紫茎泽兰臭灵丹,种子的水平传播距离臭灵丹紫茎泽兰飞机草黄鹌菜千里光蒲公英斑鸠菊.与除臭灵丹之外的杂草相比,入侵种具有更强的风传播能力; 7种菊科植物种子沉降速度与种子长度、种子宽度、冠毛数量、冠毛长度和种子长/冠毛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种子长宽比不相关.7种菊科植物种子水平传播距离与种子长度、种子宽度、冠毛数量、冠毛长度和种子长/冠毛长之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种子长宽比不相关;种子水平传播距离与其沉降速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种子沉降速度和水平传播距离受种子综合形态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了减少逐年增加的大麦条纹病对啤饲大麦发展的影响,本试验选用八种药剂对啤饲大麦种子进行湿拌种处理,以探索各种药剂对条纹病的防效。结果表明,2%立克秀湿拌种剂以干种子重量比0.2%用量湿拌种,12.5%科胜水溶剂以0.05%浓度拌种,15%粉锈宁以干种子重量比0.2%用量湿拌种,10%浸种灵以0.3%浓度拌种,25%金力士以0.05%浓度拌种,五种药剂处理对啤饲大麦条纹病均有较好防效,其中以立克秀和科胜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