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月二十日至三十一日,四川大学历史系李世平副教授,应省史学会和我校历史系等单位的邀请,前来我校讲学。在讲学期间,李世平教授开设了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专题讲座,对五四时期李大钊、陈独秀、青年毛泽东、蔡元培、胡适等人的政治思想进行了科学的评介;作了《国民党为什么会接受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学术报告;并召开了座谈会,对已毕业  相似文献   

2.
胡适是20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和思想家,但是,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出版的有关他的生平的著作中,根据胡适所作的“题陆仲安秋室研经图”,认为中医陆仲安早年治愈过他的“糖尿病、慢性肾炎和心脏病”,因而断言胡适相信中医药。仔细检阅胡适的日记、书信和文章,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尽管1920—1921年胡适生的那场病,开始时有医生怀疑可能是心脏病或肾炎,但很快就否定了。胡适虽然死于心肌梗塞,但他第一次冠心病发作是1938年底。实际上,中医陆仲安为他治疗的只不过是胡适所说的“小病”,是自限性的,而且胡适一再申明他根本不曾生过糖尿病和慢性肾炎。上述陆仲安治愈胡适糖尿病等疾病的说法纯属以讹传讹,或有意夸张造谣,这件事在中医界至今仍有影响。胡适自称是“信仰西医的人”,并且支持他的友人批评中医,这些批评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纵观胡适一生的政治生活,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胡适是一个“坚定不移”的改良主义者这一结论。胡适之所以成为改良主义的“典范”,是因为他有“坚定不移”的改良主义政治思想。胡适改良主义政治思想的最终形成是以他在美国留学期间接受“新和平主义”和成为“实用主义”信徒为标志的。本文试图对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其政治思想的演变和形成做一些探讨,以求教专家学者。 (一) 一九一○年八月一十六日,胡适离开了一年后即将覆灭的清王朝,乘着“海上宫殿”号轮船于九月份到达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与封建落后的中国完全不同的发达的资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 ,胡适是中国白话新诗的始作俑者 ,他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胡适的白话新诗较之他以前的文言诗的确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祝宽在《五四新诗史》中评价道 :胡适“比他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一 )突破旧诗藩篱 ,大胆创建新体。 (二 )破坏旧诗格律 ,探索新诗的音韵。 (三)在探索中 ,重视了形象思维 ,创造性地运用了具体描写的艺术手法。 (四 )采用明白晓畅、接近口语的语言创作新诗。”我认为祝宽所说的这些方面 ,都是值得肯定的 ,也是实事求是的。当然 ,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一部诗集亦无例外。在《尝试…  相似文献   

5.
石源华 《世界知识》2012,(17):50-51
胡适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他一生倡导和实践科学、民主、法治、人权,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学术大师之一。同时,他又自称是国家的"诤臣"、政府的"诤友",与国民政府以及蒋介石、汪精卫等领导人有着密切的联系。抗日战争期间,他应国民政府之"征调",赴美欧宣传抗日,后就任战时中国驻美大使,时近四年,在民国外交史上留下了重要的记录。"低调俱乐部"的重要成员胡适曾经是国民党政府的反对派。他与国民党当局关系的建立始于九一八事变之后。胡适反对武力抗日、等待国际环境变化的外交主张,特别是同情"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态度,引  相似文献   

6.
龚自珍(1792-1841),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龚氏“簪缨文史”,数代仕宦。但他仕途坎坷,直到38岁才中进士,后官宗人府主事、礼部主客司主事。1839年因受排挤辞官,在江苏丹阳云阳书院讲学,直至病逝。  相似文献   

7.
胡适是近代中国这个特定社会环境所孕育出的一位巨人,他一生的道路走得很艰难,特别是他向政治跨出的每一步总是经历了重重犹疑、层层曲折,最后才得以艰难的迈出。对于他的种种矛盾的心态和思想,可从当时三个最主要的时代特征入手进行分析:一是维系传统理念的"断裂",二是现实环境与自由理念的冲突,三是国际的中国。胡适的矛盾,是他一个人的矛盾,更是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胡适是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在新诗发展史上,胡适是最早尝试新诗创作的人。他于1920年出版了《尝试集》。《尝试集》是本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大都是胡适1917年从美国回来后在文学革命运动中创作的。《尝试集》反对封建主义,表现了一种新思想和新精神。《尝试集》明白易懂,虽然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但却乐得了诗体的大解放,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多年来人们对胡适及《尝试集》褒贬不同,说法不一的事实,都说明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作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文学,为新诗的兴起鸣锣开遣,极大地推动了文学革命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胡适对二十世纪中国写作理论所做出的贡献与“五四”新化运动以及他的政治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他的定作理论在新学运动中产生的,是和他倡导白话运动密切相关的。胡适就新学的创造问题提出了一些古学不曾见到的新的写作观念和方法,这诸多命题以其在新历史局面上的整合,突出表现了胡适对二十世纪中国写作理论的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叶适(1150—1223)字正则,号水心,是我国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的讲学授徒,约可分为三个时期: 最早讲学时期,是他十六岁在乐清白石村塾任教,时在乾道元年(1165)。以后他到金华、义乌一带游学,复于淳熙三年(1176)回乐清雁山寺院授徒。这中间他还继陈傳良之后,在温州州城(永嘉)的近郊南湖茶院寺学塾执教。明嘉靖《温州府志》卷一:“南湖塾,陈傅良设教后,蔡幼学、叶适、陈埴继之”。陈傅良掌教南湖学塾,在隆兴元年至乾道三年,由此推知叶适的任教期当在乾道三年(1167)以后和淳熙三年以前。淳熙四年,叶适参加浙东路转运司考试(即漕试)中式,第二年高中榜眼。  相似文献   

11.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一生,除做过短时间的兰陵令外,都是在讲学和著书中度过的。荀子先后到过齐、楚、赵、秦等诸侯国,曾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大批学生,李斯、韩非等就是在他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很大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2.
2004年3月份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历史性地将"国家尊重并保障人权"写入宪法,2009年中国第一次制定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计划,并发布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由此标志着人权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飞速发展阶段。回首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胡适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他高扬自由主义旗帜,阐释人权思想,并毕生践行,既继承了严复、梁启超等老一辈学者的人权思想并有所发展,既师承杜威新自由主义又有自己新理解。笔者认为有必要以"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之巨大勇气对胡适的人权观(通过在人权运动时期的言论)进行简略论述。  相似文献   

13.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胡适是中国白话译诗的第一人。胡适的翻译思想,诗歌翻译实践中的主题选择、音节突破和语言革新等几方面都有体现其译者主体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学术交流     
瑞典专家希拉特教授来我院讲学 瑞典专家马茲、希拉特(Mats Hillert)教授接受我院邀请,自三月中旬到五月上旬在我院讲学两个多月。听课学员来自全国各大专院校,科研机关和厂矿的教师、科技人员共七十余人。 希拉特教授是国际知名学者。他于一九五六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科学博士学位,一九六一年起任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工学院物理冶金教研室教授兼主任,一九七三年被选为瑞典工程科学院院士,一九七四年获美国迈尔(R、F、Mehl)奖金,一九七八年获荷兰卢茲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一提起鲁迅与胡适这类人的关系,除了说斗争之外,更无二话。其实,鲁迅与胡适的关系并不那样简单,单是五四时期鲁迅为胡适删诗一事,就足以说明实际情况的复杂了。一九二○年胡适出版了《尝试集》,在再版之前,他特意请了一些人为他删诗,鲁迅先生也为他删了一遍。当时,胡适尚置身于统一战线之中,他试图打开诗炉生新火,探索新涛创作的途径,是有其一定进步性的。也许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鲁迅将胡适的新诗创作活动也纳入了文学革命的总范畴,因而予以支持。当然,不能因此说这期间鲁迅与胡适就没有矛盾和斗争了。比如,同年年  相似文献   

16.
提到胡适的哲学观,人们会不期然地想到实验主义。的确,胡适是终生以实验主义的信徒自居的,论者在批判胡适思想时也径直以实验主义为对象。实验主义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涵概胡适的思想呢?笔者以为这仍是个值得追究的问题。胡适是在赴美以后才接触到实验主义的,而事实上在此之前他的一些基本思想——如中国古代自然主义及西方近世科学思想早已形成,正是这些思想对日后胡适的实验主义构成了障碍。笔者发现,实验主义在胡适那里实际上已经零离破碎,它已有意无意地消融到了他原有的思想基础之中。因为原有思想信仰的不同,胡适在一开始接触…  相似文献   

17.
《胡适之传》自序胡明做《胡适之传》这本书,实际上就是为胡适“画像”。胡适晚年说过一句后来证明是相当有自知之明的话:“我的相很难画”。为胡适“画像”注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胡适生前已经有人为他画过“像”,即为他写过“传”,如1941年12月胡不归(胡传楷...  相似文献   

18.
1930年初,胡适等向国民党政府发起了颇具声势却昙花一现的人权运动,充分展示了他的人权思想,在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一时期胡适的人权思想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其渊源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个人主义,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思想以及美国的民主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9.
一1 91 5年 ,即在蔡元培入主北京大学的前两年 ,远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就因为国内没有一所“研究高深学问”的大学感到惭愧。他在康乃尔大学与英文教授亚丹先生晤谈。亚丹问 :“中国有大学乎 ?”胡适无言以对 ;又问 :“京师大学何如 ?”他只能据所闻而答。亚丹说 :“如国欲保留固有之文明而造新文明 ,非有国家的大学不可。一国之大学 ,乃一国文学思想之中心 ,无之则所谓新文学新知识皆无所附丽。国之先务 ,莫大于是……”他的这番话对胡适的刺激很大 ,胡适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吾他日能生见中国有一国家的大学可比此邦之哈佛、英国之康桥、牛…  相似文献   

20.
原名胡洪騂,中国诗人、学者和文学改革家.用中文和英文写作.1891年12月17日出生于上海,1962年2月24日死于台湾的台北.在赫胥黎(1825—1895)《天演论》的鼓舞与鼓励下,胡改其名为“适之”.在美国哥伦比亚诗学哲学教授约翰·杜威(1859—1952)门下学习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17).后来,他在北京大学和其他院校教书.他还在欧美广泛讲学并获得许多名誉学位.1938—1942年,他任中国驻美大使.1946年,他返回中国.1948年,他又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当图书馆员.50年代,中国共产党政府谴责他是美国帝国主义走狗.1958年他成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