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专吃杜鲁门”。这首童谣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当时中美两国彼此视为仇寇,在朝鲜战场上进行着殊死的搏斗。在此后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两国处于彼此隔绝和对立的状态。所以,当时的美国总统也成为中国童谣讽刺的对象。继杜鲁门之后,中国多数公众所知道的另一位美国总统大概就是尼克松了。他在1972年访华,实现了他的破冰之旅。毛泽东主席会见了他。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同世界上头号帝国主义国家的总统握手言谈,这使多数中国公众感到既惊讶又新奇。中国当时还处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时期,对外界的了解受到很多限制。在中国开始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时候,美国的在任总统是吉米·卡特。在他任上,中美实现了建交,邓小平还对美国进行了访问。中国人了解外部世界已不再有那么多的禁忌。但当时,中国的媒体还相对很不发达,人们当时对美国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就在中国做好准备向世界敞开大门,满怀热情地去了解世界、拥抱世界、融入世界的时候,罗纳德·里根幸运地闯入了中国人的眼界。所以,我们今天的三人对话就从里根说起。——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2.
居家文化体现了社会生活的物质特征和精神内涵。《雪花秘扇》到《金陵十三钗》,2011年,国人通过英语电影了解了不少中国历史。其实这要归功于海外华人艺术家对中国文化的异域想象。别的不说,两部电影改编自的小说原著作者都是华裔。沉浸在西方文化里的华裔总是带着某种责任感去寻找现代中国的远古之根,  相似文献   

3.
《世界博览》2012,(9):11-11
经济学家谢国忠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描述了他在中国五星级酒店买到假古巴雪茄、喝到假法国拉菲的经历。去年除夕,他在一间酒吧等待观看焰火表演。  相似文献   

4.
孙大志 《科技咨询导报》2011,(5):152-152,154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模式的典型特征,也是我国传统道德规范性基础和要求.当代青年在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背景下形成怎样的道德人格,它既是确立健康人性道德的根本标志,也是道德教育、品德养成和建成道德社会的保证.在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多元多变,个别人身上出现耻感淡化、道德失范的情况下.深刻认识耻感文化,对于重塑青年的道德人格提高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诚信道德人格是社会个体不可或缺的内在素养和道德要求,但社会上一些人缺少诚信人格,主要表现在:政府官员失信于民;企业经营者弄虚作假;学术骗子滥竽充数;普通民众言而无信。解决的对策是完善政治与经济体制,确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导向,推行诚信教育等。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的教育视野下,人们强调的是不同种族,国家在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差异性,并将这些差异性作为人生活的知识基础。而卡曾斯则颠覆传统教育理念,重点说明了这些差异性下掩藏的人类共性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本文旨在分析卡曾斯在人类社会及人类社会公民概念基础上所倡导的的世界联邦主义思想及新的归属感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首次将根在中原的客家人与代表中原文化的<诗经>联系起来,阐明非凡的客家"中原情结"及其蕴含的创新精神,客家人传承中原农业文明及其向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新走向,客家建筑礼乐中的中原文化因子以及对"和"的崇尚,从而展示强大的文化力.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传统的以人格修养为核心的伦理教育进行了阐述,对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特别是对现代人的文化选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应当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通过其自身的存在基础与运行规则从思想观念、实践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影响着人,最终通过对人主体性的消解与重塑变革着人的生存方式,人类在互联网时代的现实生存由此显示出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图书馆精神的问题,分析了图书馆在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教育方面的作用,探讨了图书馆发起公益性传统文化传播活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面对共有的有限道路交通资源时,必然会产生人车之间的冲突。人车之争的实质是人权、生命权之争。在现代功利主义与车本位盛行的中国交通大环境下,人本主义必须要成为法治交通的价值原点。和谐交通的构建必须要实现真正的通行正义,这既是交通运输秩序良性发展的内在力量,又是现代化交通发展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人际信任思想,对中国人的人际信任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人际信任与文化的关联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信任思想的梳理、剖析和解读,得以管窥中国人人际信任的特点:中国人的人际信任作为人际交往的基础,仍然以宗亲关系为出发点,从而促进着人际关系的和谐。改善中国人的人际信任状况需要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健全各种制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宏观地考察了传统文化与新文学作家之间的关系,依次论证了各时期治新文学者对传统文化所持态度的具体微妙处、传统文化在文学观念层面所给予新文坛上种种理论主张的潜在影响、它对五四以来作家实际创作的思想及艺术追求的制约等,从而勾勒出了中国新文学对民族文化遗产的内在继承性,并附带阐述了对鲁迅的一个文学史论断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人的心理的生物与社会双重特性 ,决定了心理学可以有侧重于实证和侧重于人文两大研究取向。《中国文化心理学》采取中国文化的视角研究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 ,是一种开创性研究 ,是中国本土心理学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5.
宁婷婷 《科技信息》2010,(35):J0319-J0319,J0361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20世纪初期的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写出了许多唯美主义的经典之作,并且在其初期作品中非常集中地表达了对"中国"的喜爱之情。谷崎于1918年实现了第一次中国大陆的旅行,并且在完成这次旅行回到日本之后,激发了他创作"中国情趣"作品的热情。同时谷崎从以前就一直想与中国文人有一些近距离的接触。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反对中世纪基督教的禁欲主义,支持男女一见钟情,肯定爱情美好。莎士比亚没有盲从于文艺复兴初期过分放纵欲望、"随心所欲自行其是"的潮流,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选择,剔除了早期人文主义作品中过分粗俗、纵欲、不道德的成分,肯定男女追求爱情幸福权利的同时,批判地接受了基督教文化中的道德约束——节制与忠贞。这种独特的文化选择彰显了莎翁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7.
人格观念是法哲学和法化的主要构件。本简要分析了自中国古代和西方古希腊以来,由于历史条件、人和地域环境、宗教—道德、宗教—政治等原因而形成的人格观念的差异,及其对法学理论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与关系。  相似文献   

18.
网络传播的个性化,是网络传播区别于传统大众传播的最突出特征。长期接受网络传播的熏染和引导,会对人格特征和文化心态产生影响,进而对个性的张扬和主体意识的确立起到独特的促进作用。这种独立的、批判的理性人格,与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格相吻合。但从传统人格和心理状态向现代人格与心理状态的转变不可能自发地实现,更不能简单地把网络传播个性化的影响和促进作用绝对化。  相似文献   

19.
从依附性人格形成的原因、时代变异的特征及它对传媒的损害谈起,并提出一些解决的思路,希望能对中国的传媒发展起到一些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人格的论述并没有仅仅局限在人际关系的范畴,在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这种对人格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适用的。儒家提倡"天人合一",企及了人文的理想境界和自然的生命世界融合无间的审美高度;道家柔弱不争的处世态度,体现了它对现实的批判与超越以及对高尚的精神生活的追求;佛教尊重生命的慈悲佛性、众生平等的生命价值伦理、追求心灵的超然物外等思想,对今天生态人格的塑造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