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题与立意的缘起进化---Evolution, 具有明确的定义, 即生物群体的遗传组成或其比例的不可逆的改变。进化并不必然伴随着进步、改善, 或复杂化。但进化必定是趋向适应的。这些是现代进化遗传学家们的共识。分子进化学者甚至将蛋白质中一个氨基酸的置换或核酸中一个碱基的置换也视为进化。鉴于Evolution一词具有其特定的内涵, 故笔者一向认为将它译成进化或演化, 都无关紧要, 并非是孰是孰非的大原则问题。可是在1997年8月和1999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两次有关生物进化问题的香山科学讨论会上, 一些学者认为evolution一词译成进化不妥, 而该译成演化。  相似文献   

2.
一、文题与立意的缘起进化———Evolution ,具有明确的定义 ,即生物群体的遗传组成或其比例的不可逆的改变。进化并不必然伴随着进步、改善 ,或复杂化。但进化必定是趋向适应的。这些是现代进化遗传学家们的共识。分子进化学者甚至将蛋白质中一个氨基酸的置换或核酸中一个碱基的置换也视为进化。鉴于Evolution一词具有其特定的内涵 ,故笔者一向认为将它译成进化或演化 ,都无关紧要 ,并非是孰是孰非的大原则问题。可是在1997年8月和1999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两次有关生物进化问题的香山科学讨论会上 ,一些学者认为…  相似文献   

3.
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今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物品都是由西方涌入。无论是主动迎取,还是被动接受。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飞机、大炮、电灯、电话、玻璃、水泥、电脑、麦当劳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飘洋过海,来到我们中间,演绎着各各不相同的中国故事,影响我们的生活至今。这组外来事物的故事以及当代学者的些许议论或可说明历史的演进远非发生在单一的层面,文化的碰撞也未必只引发单向的变动。  相似文献   

4.
高斯光束经过球差透镜聚焦而产生的焦移蒲继雄唐崇忻(华侨大学泉州362011)高斯光束经过透镜的聚焦是近十多年来人们广泛注目的研究课题。理论与实验结果都表明,高斯光束经过透镜聚焦,其聚焦光场的光强最大值并不在几何焦点处,而是处于透镜与几何焦点之间,即出...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柏格森哲学传入中国的过程,并揭示了柏格森哲学对中国哲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牛顿(Newton, (1642~1727)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在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他的各种学说从18世纪开始陆续传入我国,对我国的科学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本文将分三个方面介绍牛顿学说在清末前传入我国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龙华民(Nicolas Longobardi,1568~1654)和高一志(Alphonsus Vagnoni,1566~1610)都是明末西方来华传教的意大利传教士群中的两位,前者的《地震解》和后者的《空际格致》曾将当时欧洲的地震学知识介绍到中国来,其内容包括地震的起因、地震的等级、发生地震的季节和时辰、地震之前兆、地震后的状况(灾情)、发生地震之地点、地震持续时间等等.文章将一一加以叙述,并加以评论,可见用"气成说"解释地震之成因并不正确.但是所言火山爆发、地下岩浆沿着地壳裂隙涌出地面,确为地震成因之一.至于所言地震之预兆和地震后之破坏情形(灾情)等,与今人所见大致相同,仍然值得今人参考.  相似文献   

8.
17~19世纪中叶.正值西方各主要国家完成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而这时的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解体,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为了“强国富民”而引进西方科技作。本对这些早期传入中国的西方科技作及其作用进行了介绍阐述。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随着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西方的解剖生理学开始传入中国.这是西方生理学传入中国之嚆矢.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当时的解剖生理学专著和一些“性学书”中所阐述的解剖生理学知识,分析了这些知识的内容和特点,并探讨了这些知识来到我国的各种原因.  相似文献   

10.
兜罗绵是一种主要产自南亚的纺织品,得名于梵语,并与佛教渊源颇深。作为中国宋明之际一种重要的进口商品,在各种史料中亦不乏有关记载。这些记载从不同方面描述了兜罗绵的一系列特征,但同时还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地方,值得进一步去考证。兜罗绵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在宋代发生了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及由阿拉伯人所主导的、东南亚为中心的东方贸易体系的形成。此后,随着中国对外政策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导致兜罗绵的进口量减少,最终几乎在国内绝迹。兜罗绵流入中国的途径和数量的变化堪称五代至明末中国海外贸易的缩影。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营口被开辟为商埠,基督教也开始向东北传播。传教之初,基督教遭到民众的强烈排斥,但最终得以在东北立足并取得一定的发展。传教士开展的社会事业在客观上推动了基督教在东北的发展,而中国东北地区的文化特点则是其得以融入本地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2.
明束清初,随着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西方的解剖生理学开始传八中国.这是西方生理学传入中国之嚆矢.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当时的解剖生理学专著和一些“性学书”中所阐述的解剖生理学知识,分析了这些知识的内容和特点,并探讨了这些知识来到我国的各种原因。  相似文献   

13.
1930年成立的中国西部科学院,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在西部地区建立的最早的综合性科学研究机构,也是民国时期成立的中国为数不多的几家民办科研单位之一。1928年建立嘉陵江科学馆的设想,是中国西部科学院创建的起点。其后,经过卢作孚等人的不懈努力,组织科学调查和采集,拟定科学院计划大纲,建立“中国西部科学院筹备处”,使得中国西部科学院终于建立并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1899年手风琴由法国人方苏雅带入中国.之后随着一批俄罗斯人在中国的一系列音乐活动,手风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人们渐渐认识和喜爱了这件乐器。本文主要阐述手风琴在中国刚传入时期的历史背景、创作、表演、教育与形制各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西方近代化蚕学理论和养蚕技术于晚清传入中国.其内容主要包括蚕体解剖学、蚕体病理学、巴氏制种法、栽桑与养蚕技术等.栽桑与养蚕技术,有的与中国传统方法如出一辙,而其中化学杀虫剂和近代化喷雾器对晚清中国蚕业来说.是全新的东西.它们是近代化科技的产物,传入中国后,对中国蚕桑业的近代化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置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氛围中,如唯物辩证法核心的对立统一规律,毛泽东吸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进行阐发,并赋予中国特色的称谓——矛盾学说,还用极富中国特色的命题概括事物的矛盾本性。理解毛泽东矛盾学说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对理解毛泽东思想,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医籍考》的传入上,从晚清到民国的很多学者、医家都付出了心血。杨守敬、陈垣、叶恭绰、陈存仁、范行准等是其中的代表,他们从不同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对该书的访求、抄录、出版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可以说《医籍考》在中国得以出版,是几代学人半个世纪的努力。而在中西医药研究社本《医籍考》影印出版的过程中,还产生了叶恭绰与中西医药研究社的借书纠葛。这段历史值得学人去仔细梳理和考察。  相似文献   

18.
中国学界对萨义德的关注集中在他的“东方主义”理论,而对他关于“巴勒斯坦问题”和“知识分子问题”的阐述却较少论及,导致以抨击东方学而著称的萨氏学说旅行到中国后遭到了碎片式、片面化的理解,这种萨氏学说的“中国化”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我们对萨义德理论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9.
江户时期,中国医学知识大多通过书籍传到了日本,其中部分书籍凭借和刻(日本刻)版,在日本普及并被广泛接受.作者对传入的中国医书及其和刻版进行了调查和比较分析,因为该方法有可能历史地、量化地把握中国医学传入和被一般社会所接受的实际情况.结果如下所述有传入记载的中国医书为804种、1917次,这些均为在中国流行、部头大,并能以高价售予日本的书籍.中国医书的和刻版为314种、679次,约半数出版于江户前期,尤其集中在内容难解的"内经"及技术高难的"针灸"方面.单经(白文)本在注释本发行40-50年之后有和刻.从江户中期开始,随着医学的日本化和日本医书的出版增加,中国书的和刻版急剧减少.所有传入医书约40%有和刻版.50年内从传入至和刻的比率高达46%,这种时间差越在江户早期越短.早在江户前期,和刻版中的畅销医书已经是3卷以内的薄册,且大多与当时中国的流行医书或最新医书无关.另外,在整个江户时期,也有从大部头书中拔粹或摘编的现象,由此可窥知日本特色的小型化嗜好.据此,日本在江户时期,从自身角度接受了中国医书,并进而接受了中医学,同时加以日本化.  相似文献   

20.
王娇娇 《科技信息》2008,(3):420-241
鸦片战争使在"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的近代中国人逐渐领悟到 "失败由衰弱而至,衰弱由贫穷而发"[1], 应变这个"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传统的方略已经失灵, 必须在已损的传统文化以外寻找新的对策.在这一求强求富的过程中,先进的国人逐渐对共和一词及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有所认识和理解.本文试图对"共和"一词本身及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来研究 ,对它在中西方的起源,在中西方背景下的不同含义,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共和"的最初理解,"共和"在清末接受与传播的起因及外力作用等作以简要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