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古代诗话领域对现今学术界而言,乃是一块静待开发的处女地;可供挖掘、深究的地方甚多。张一平的《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是诗话领域的重要著作。该书结构谨严、史料详博,论题独树一帜,见解新颖,不但填补了中国古代诗话研究领域的空白与缺憾,更是近期学术界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周易》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周易》对中国古代帝王文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周易》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关系,并以中国古代最高水平的皇家建筑———天坛、故宫为例,论述了其建筑设计中的易学思想。通过对天坛、故宫等与中国古代易学思想相结合的特殊建筑的分析,使我们看出,这些建筑从名称到布局处处遵从易学思想,中国古代帝王对易学思想的崇仰由此可见。不仅皇宫建筑如此,皇宫所在地的城市建筑同样体现了易学思想,明代京城的建筑设计布局与易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郭绍虞的《诗话丛话》是我国第一部以诗话形式论述诗话之体的著述。《诗话丛话》对数以千计的中国诗话进行了系统的总体研究,以宏观审视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零散杂芜的中国诗话之话予以梳理,使之体系化、类别化,不愧是诗话研究的拓荒之作,对诗话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按照西方近现代学术“分科治学”的规则,文学是文学,批评是批评,文学有文学的文体(抒情体或叙事体),批评有批评的文体(大抵是论说体)。但是,中国传统文论的批评文体常常不去论说而去叙事(如汉代的史传体批评)或抒情(如六朝的骈体批评和唐代的诗体批评)。中国传统文论的经典性文本如《文心雕龙》、《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人间词话》等等,从文体分类上考察都不属于论说体而是文学文体。如何看待中国文论批评文体的这种“破体”现象?或者说,如何评价中国文论批评文体的这种文学性或诗性特征?我认为: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其意义不限于“批评文体”本身,而是可以为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找到一种新的入思方式或新的理论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王炜民《中国古代礼俗》一书为了解中国古代礼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中国古代礼俗》虽然着眼于普及,但也有较高的学术品位,这道德表现在剪裁适中,取舍得当;其次表现在语言的深入浅出,知识的厚积薄发;书中所附的插图对于帮助读者理解书的内容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人类文明的第一个形态——农业文明阶段,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科学技术并促进了中国古代和中世纪科技的发展.从先秦诸予《论语》《中庸》的学、问、思、辨、行,《大学》的格物致知,《孟子》的民本和求故,《老子》的道法自然,到明清的实学,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给中国古代科技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促进了农、医、天、算四大传统科学体系的形成和以“四大发明”为标志的技术成就的产生,使中国古代科技在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中居于世界前列.只是到了近几百年以来,西方出现了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产生了工业经济的文明形态,才把在封建老路上蹒跚爬行的中国抛在了后面.然而,中国古代科技的西传对欧洲近代科学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是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人类文明的第一个形态——农业文明阶段,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科学技术并促进了中国古代和中世纪科技的发展.从先秦诸予《论语》《中庸》的学、问、思、辨、行,《大学》的格物致知,《孟子》的民本和求故,《老子》的道法自然,到明清的实学,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给中国古代科技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促进了农、医、天、算四大传统科学体系的形成和以“四大发明”为标志的技术成就的产生,使中国古代科技在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中居于世界前列.只是到了近几百年以来,西方出现了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产生了工业经济的文明形态,才把在封建老路上蹒跚爬行的中国抛在了后面.然而,中国古代科技的西传对欧洲近代科学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是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刘鑫 《科技信息》2010,(7):175-176
本文以《中国古代文论》这门自学考试科目的学科特点为出发点,分别从整体理论的阶段性和历史性、理论构成的分散性和模糊性两个方面具体论述了课程的特性。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中国古代文论》,本文力图根据学科固有特点提出相应的学习计划和要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诗话中文学史意识产生的渊源:一、受到诗话的鼻祖--《诗品》对五言诗史的论述的影响;二、类似纪传体的诗话受到史传中论述文学史的影响;三、受到古代文学选本论述文学史的影响。四、诗话作者评述文学史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0.
籍贯,据新版《辞源》:“祖居或出生地。籍,祖先户籍;贯,乡贯,如言某省某县某乡人。”古代“籍”与“贯”是不同的,我这里所谓籍贯,是今天的习惯用法,只相当于古代的“贯”。  相似文献   

11.
古朗士的《古代城市》被认为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历史著作之一。事实上,从此书中所透露出来的古代法律信息对法学研究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法学研究的重要史料来源。厘清《古代城市》一书中所阐述的古代法律的发展脉络,对于了解古代法律的早期属性、历史作用以及进而获得的独立地位等,都是不可忽视的一环。而借助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对于我们更确切地了解此书无疑起到了巨大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斐波那契Liber Abaci英译本《计算之书》(Book of Calculation)的翻译.发现在斐波那契的书中不仅有许多与中国古代数学相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引述了与中国古代数学相近的算法.如分数算法、衰分算法、盈不足术.对《计算之书》的翻译.展示了13世纪东方数学向西方传播的历史画卷.对《计算之书》中与中国古代数学相近的问题和算法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揭开中国古代数学如何传入西方的谜底.  相似文献   

13.
王作新教授的《中国古代文化语词类谭》一书已经付梓出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简称《类谭》),这是他在学术田野里辛勤耕耘而结出的又一丰硕成果,作为同事与学生,我们衷心感到高兴。《类谭》全书近20万字,所涉古代文化语词包括“服装穿戴”、“食品饮料”、“房屋建筑”等十类,涉及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作者将文化语词的内容与其生成的文化历史背景紧密结合,采用类义聚合的方法,对语义相近的词语进行语义成分的异同辨析,这是继黄金贵先生《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简称《辨考》)之后将词义训诂与文化史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又一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4.
杨晓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6):84-85,97
北宋阮阅的《诗话总龟》开中国古代诗话以事为纲之先河,其中"狂放门"的出现,标志着"狂"在文学理论中获得相对明显的独立地位,正式成为美学理论中的一个范畴。阮阅并没有在自己的诗话中对北宋以前"狂放"诗人做点评和阐述,但其将"狂放"列为一门,并选北宋以前12家诗人之诗之事,是暗含其深刻的美学倾向的。以阮阅的《诗话总龟》为文本依托,探究"狂放"的美学内涵,并加以分类阐述,最后分析了《诗话总龟》中"狂放"和后世"狂放"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即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相似文献   

15.
城市城池修筑是中国古代主要施政之一,其工程的计量与预算技术也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但有时会因人为因素导致计算失准。该文简要追溯中国古代城池工程的计量与预算历史,相关机构、法律规定、执行标准与技术人员。利用当代建筑工程管理理论,以《孙子算经》、《神机制敌太白阴经》、《通典》、《营造法式》、《数学九章》、《工部厂库须知》、《城垣做法册式》等文献所记载的相关史料为分析对象,介绍古代城池工程中的施工定额、人工消耗量、材料消耗量、工程量计算及工料分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斐波那契LiberAbaci英译本《计算之书》(BookofCalculation)的翻译,发现在斐波那契的书中不仅有许多与中国古代数学相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引述了与中国古代数学相近的算法,如分数算法、衰分算法、盈不足术.对《计算之书》的翻译,展示了13世纪东方数学向西方传播的历史画卷,对《计算之书》中与中国古代数学相近的问题和算法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揭开中国古代数学如何传入西方的谜底.  相似文献   

17.
近加年来,面对涌进中国大门的形形色色的西方文艺理论,在对其进行鉴别、接受和消化的同时,考虑到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固有精华,国内许多学者便以之为理论参照对中国古代文论重新进行审视,着力挖掘和阐发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蕴涵和现代意义,以求实现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这种情形从上世纪80年代的初步尝试到本世纪初的系统探讨可以说愈演愈烈,已经构成了当今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的一大景观。邓新华教授新近推出的《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观照》(巴蜀书社2004年5月出版,以下简称《观照》)即是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该书由作者近年来发表的有关中国传统文论研究的二十篇论文结集而成。  相似文献   

18.
笔者认为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讲授法是《中国古代史》教学的主要方武,以学生参与为主的课堂讨论、自由命题、口试等方法是《中国古代史》教学的辅助方式,而将读书指导法融入《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这些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和由“教会”到“会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担纲主编的《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于2009年10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将二十余位学者的重要讲稿整理而成,分为上、中、下3册,共44讲,珠玑闪耀,堪称30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精华版,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新的里程碑.它具有以下特点:作者阵容强大,学术水平高;具有国际视野;史论结合;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系统完整,气势恢宏.该书能让读者整体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史,把握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的发展脉络及特点,是一套极佳的硕博士教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改革,可以采用总体介绍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结合考古发现介绍历史学研究新成果、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资源进行多媒体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