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一枚 《科技信息》2011,(7):269-269
在中西音乐交流的萌芽初期,由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民族审美心理的差异。不同文化人群"异文化"之间的隔阂与信息的相对闭塞,都导致了中西两方在音乐审美观念上的沟通困难,甚至导致了诸多西方对中国音乐感知认识过程中文化心理的"误读"。对于中国戏曲,柏辽兹如是评论:"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丑陋的矫揉造作,使人觉得好  相似文献   

2.
从音乐审美的视角阐述了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所关注的情感教育,以美激趣、创新思维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与价值意义。认为正是音乐审美与情感的交融渗透构筑了人类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神性与审美的关联源自古人对天、地、神、人的原初体验.这种关联在古人思考自身的本真存在时得以彰显。对于知识阶层而言.这种关联表现为对生命本真存在的诗意表述和高雅、理性的美学情调:而对于一般民众.这种关联则更多地体现为祈求获得福佑的功利倾向和粗犷、迷狂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4.
以字源义的分析为切人口,揭示了美义场中某些有代表意义的字所反映的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秀、娇、峨表现出对自然、淳真的肯定;美、嘉、嫣、好和丰、妙、倩从两个方面表现出人类对于旺盛生命的赞美;善、淑、修、佳,臧、令和婉分别从三个角度表现了特定宗法制度下人们的审美观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装饰均反映出至善至美的本质,“祥”、“美”同源的审美意识始于原始时期,“纹化”在意象丰富的纹样、装饰之中。吉祥装饰背后蕴藏了国人追求幸福生活的热望,反映着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主流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是极为复杂的。选择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畴中的情与理、形与神进行分析,展示我国古代音乐姜学对音乐中的情与理、形与神关系认识的变化发展概况.并阐速情理论、形神论的主要审美特征。以揭示我国古代对音乐的社会性和本质性的认识,对音乐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大力培育和发扬中国建筑的民族审美精神是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从审美价值及创作实践方面再议这个沉重的话题,进一步探索近现代中国建筑民族风格(形式)。  相似文献   

8.
张磊 《科技信息》2009,(32):282-282,285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文化、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探讨中国音乐蕴含的民族精神,有助于在音乐教育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民族意识和民族素质。  相似文献   

9.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的目的是以情感人的教育,它以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语言和行为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音乐教学大纲》强调,音乐教学中应注意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以美育人,充分发挥其美育作用。小学音乐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教学中,只要掌握其艺术特点,遵循音乐艺术的规律,就能以其特殊的艺术形式,达到美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审美现代性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论界有学者把西方现代派文学反现代性、反理性、反意识形态性的审美现代性视为普适性的标准,用以规范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本文对这一现点提出异议。认为应当根据文学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所形成的特有的审美关系,赋予中国当代文学以审美现代性的新内涵。就批判性的审美精神而言,中国当代文学与西方现代派文学虽有共通性,但也存在基明显的异质性。无视这种异质性,势必导致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方向的误导。  相似文献   

11.
音乐欣赏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欣赏中审美,在审美中陶冶,这种陶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内化力。音乐是欣赏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艺术,只有从感受入手,通过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育人,以乐育人”的目的。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从纯知识性、技术性的音乐教育中解脱出来,使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以使他们走进音乐的殿堂。  相似文献   

12.
对居其宏《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的内容进行了大线条的概述,并从作书的切入点、建构体系、叙述方法及新的观测角度等几方面,对此书作了客观评价,同时也明确指出此书与其他同类书籍的不同之处及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杨巧 《镇江高专学报》2011,24(2):119-120
0引言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经说过:"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的先决条件。"[1]重视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对健全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兴趣。1重视课堂教学情境设计,科学运用音乐语言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利用他们好奇、好玩的心理特点,注重课堂教学情境的设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中国传统含蓄美的概念和内容进行了论述,主张中国的陶艺创作应遵循含蓄美的审美特征,在意境的创造上来完成陶艺含蓄美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形式上的中正平和、内容上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无不体现着"中和"之美,对这种美学价值的追求与创造是传统音乐的主要目标,并对后世音乐的发展和创新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以"和"为分析场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和"之精要与传统音乐进行了解析,然后分析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和"的美学思想与价值,最后从多个层面给出了"和"场域中中国传统音乐的时代观照。旨在通过本文的工作,重新确认中国传统音乐的价值方位,对当今的音乐研究与表现提供可供借鉴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古代文人因大自然荣衰体现的多愁善感,在中国早期古典诗词的落木意象中得到丰富而多样化的展现.落木意象不仅流露出中华民族对生死观念的哲学思考,体现出民族独特的抒情和思维方式,还使民族以悲为美的审美趣尚更为突出和持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