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名物量词”在各种语言中的产生,发展规律不尽一致。因此,透过“名物量词”探查两种语言的源流,不失为一条可行的途径。从苗汉两种语言量词的统计材料中,可以看到两种语言量词的兴起和发展过程。湘西苗语的量词与同时代汉语的量词相比,在数量上没有汉语的多,在范围上没有汉语的宽。各个历史时期,湘西苗语都从汉语借用一批词语,相应的汉语量词就跟着进入苗语了。从量词的起源和发展来看,苗语深受汉语的影响,但是很难说苗汉两种语言出于同一母语。  相似文献   

2.
汉语量词不仅具有计数功能,还在描述事物对象和表达情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汉语经典语言用例中量词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可以发现量词的语义特色与汉民族的形象思维有着一定的联系。量词修辞格的运用是汉民族形象思维在文化表现上的成果,量词的模糊性、情感形象性、普遍性的特征与形象思维方式的粗略性、形象性、非逻辑性的特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量词非常丰富,凡在数词与名词之间一般总是有个量词。英语的表量词使用不如汉语量词广泛,但是几乎所有汉语量词都可找到相应的英语表量词来表达。正确掌握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可帮助我们更准确、形象地使用这两种语言。然而对学习英语的我国人,特别是对学习汉语的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来说,怎样掌握对方语言的这类词却是一大难题。很多语言工作者对此划了了研究,找到了一些规律,这对学习与使用这类词是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4.
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量词的教学是一个重点、难点。文章从个体量词的表形作用、量词之间的细微差别、量词短语与量词式结构的不同三个方面探讨了汉语量词的特点,对外国留学生掌握汉语量词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量词,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语法现象。汉语量词数量大,使用面广,出现频率高,实用性强。而在许多种外国语的实际运用中,或不使用量词,或使用量词而表达方式、手段不同,都与汉语有明显区别。因此,对于缺乏汉语语言习惯的外国人来说,汉语量词是十分陌生的,当然地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重点和难点。与交通运输工具和手段有关的常用量词如班、次、路、趟、列、辆,由于跟留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关系极密切,问题  相似文献   

6.
谈谈汉语量词的英译法单满菊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汉译英作业中,经常出现汉语量词误译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量词在汉语中是使用较广的词类,而英语中根本就没有量词这一概念。因此,学生在遇到必须把汉语量词译成英语时,往往无所适从,错误百出。...  相似文献   

7.
一、汉语量词的使用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一书指出:“汉语的特点在于量词的应用的普通化,……非汉族学生学习使用量词感到一定的困难……”。这是因为俄语、英语等非汉族语言,量词极少,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数词等和名词直接连用,构成“数一名词组”等。俄汉语在使用量词上的显著差异,使我们在翻译俄语的数—名词组等一类短语时,常须根据词组中名词意义的不同而加用不同的汉语量词,构成现代汉语中的“数量短语(数词加量词)”和“指数短语(指代词加数词和量词或加其中之一)”。如:  相似文献   

8.
与印欧语言相比,量词是汉语所特有的,丰富的量词对现代汉语的表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中量名的超常规组合现象进行分析,阐述其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9.
从英汉两种语言的词语分类可以看出,汉语词类中有数词和量词之分,英语只有数词之说。汉语中,量词具有独立的语法和修辞特点,英语中起着量词作用的是名词。在句式上,二者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汉语的基本数量句式可概括为“Num+Q+N”或“N+Num+Q”.英语的基本数量句式为“Num+N”和“Num+Q+of+N”的形式。英汉语中数量词的使用都具有夸张、比喻、委婉等修辞功能,起到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徐芹霞 《科技资讯》2009,(28):208-208
名量词是是汉语所特有的,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后,名量词在语言中有了相应的语法体现。人民可以根据对事物的认知结果和认知方式的不同选用相应的名量词。训练时应该使学生懂得,不同的事物应该运用不同的量词,同一量词可以运用于不同的事物。同一事物可以运用不同的量词,另外还要注意讲清某些专类量词的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11.
弄清高校汉语教学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汉语能力与水平.。要处理好汉语教学与外语教学、审美教育、道德教育的关系,同时要处理好听说读写与思维能力的关系、汉语知识与汉语能力的关系、汉语智商与汉语情商的关系、汉语主导性与汉语主动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部署民族工作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凝聚着中华各族人民智慧与力量的中国武术,是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共同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先天优势和积极作用。基于此,通过文献资料、历史考察、逻辑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本研究在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概说及其中意蕴基础上,论述了中国武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支撑价值,并进一步指出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即中国武术与中华文化互融共生的意识,铸牢文化认同;中国武术与中华民族互动共存的意识,铸牢民族认同;中国武术与国家命运互联共荣的意识,铸牢国家认同。最后,研究提出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方略,即同心同德:阐释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蕴含;同心同向:把握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站位;同心同行:设计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0月23至25日在武汉大学召开了"中国语文现代化第一届国际会议暨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九次学术会议和语言研究与信息处理国际研讨会(LIIP2010)"。其主要议题是:纪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10周年;促进中国语文的规范化、信息化、国际化。会议就扩大汉语国际传播,实现汉语国际化;汉语拼音和拼写工具完善;汉字改革;汉语水平测试现代化;汉语语言信息处理;汉语语料库理论与应用;自然语言资源建设等课题等进行了广泛研讨。对中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信息化、国际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梦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中国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价值归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实践基础。新时期,须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5.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久远而密切的联系。汉字的产生、发展过程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从汉字与西方文字的比较 ,与我国古代的生产关系、神崇拜、玉文化以及汉字的特点等方面 ,论述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 :汉字里积淀着中国文化的结晶 ,中国文化也仰仗着汉字流传得更为久远。本文指出 ,通过研究汉字的形、音、义可以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情况 ,揭示了汉字的优越性 ,从而确立了汉字自身发展的规律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中医专业学生溯本求源的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展的土壤和源泉,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主要论述了中医院校作为传播中医的中医基地,为了培养合格的中医专业学生,必须溯本求源,开展多种教育方式,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面向中文问答系统的问句句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文句法分析是汉语研究和信息处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难点之一.探 讨了中文问句的结构特征,在面向中文问答系统的问句句法分析算法中,运用语料库句法处理技术,并对问句长度短、含疑问词、有疑问结构句式等特点加以利用,初步实验结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图像像素表示汉字特征方法不能有效表示汉字本质特征、空间复杂度较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汉字图特征提取方法。方法主要包含汉字图像二值化,汉字图像骨架提取,汉字图特征提取3个部分;二值化消除图像中的噪声,提高图特征提取的准确度;骨架提取保留图像中重要的像素点,剔除无关的像素点;图特征提取将汉字关键点与图数据结构结合来表示汉字形状特征。在3 908个常用汉字的5种字体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正确提取笔画复杂汉字的图特征,有效表示汉字本质特征;不同字体汉字图特征相同的汉字数量最高为3 195个,方法表现较稳定;平均每个汉字可以用22.6个图节点、19.1个边表示,相较于用单通道图像表示汉字特征,可大幅降低空间复杂度。  相似文献   

19.
明朝末年,西方耶稣会士学习汉语,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早期形态。《利马窦中园札记》中记载了传教士的汉语学习状况。本文穷尽性地搜集了本书中的有关记载。传教士学习汉语的动机是为了传教的需要,所以主动性很强。汉语教师严重缺乏。教会专门建立了学校,其学习汉语的方法主要是靠阅读古代典籍,但是,他们也自己动手编辑了汉语词汇、音韵资料,这也推动了汉语研究。传教士们选择学习官话而不是方言,书面语而不是口语。传教士们学习汉语的效果都很好,他们的汉语已经达到了可以著述立说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汉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外国学生能熟练掌握、准确应用汉语言,且能实现跨文化交际。所以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中,对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与学习水平,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