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纸房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建设及其投入问题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对纸房沟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建设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经济系统建设中的治理投入和生产投入问题,得出:①国家和农民在生态经济系统建设的不同阶段,在治理投入和生产投入中的地位;②随着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土地利用趋于合理,生态经济系统由现实中的“相制关系”转变为“相依关系”。  相似文献   

2.
产业生态学和生态产业转型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本文分析了产业生态学出现的背景,详述了产业生态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热点,提出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业、持续利用。本文还提出了生态产业建设的8个原则和方法。并提出了产业生态管理的5种方法:生命周期评价(面向产品环境管理);产品生态设计(面向绿色产品开发);生态产业园规划(面向区域的规划);生态产业孵化(面向生态产业开发);生态管理(面向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对水信息系统模型内涵与外延分析的基础上,综述了水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的内容:①水信息获取的基本理论框架;②水信息获取技术及发展;③多源信息融合处理技术。探讨了水信息系统的信息获取技术互补、信息融合算法选择和系统评估3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陕北地区生态修复与粮食安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修复是指利用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在适当人工措施辅助下,恢复生态系统原有的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和开发利用等经济功能。生态修复工程给黄土丘陵区提供了一次难得的生态重建历史机遇。粮食供需的总量平衡是我国面临的巨大的问题.且在人口净增长达到由正变负的拐点之前,问题的艰巨性将与日俱增。基于粮食问题是我国的根本问题,本文以生态修复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利用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回顾了黄土丘陵区产的发展历史,探讨了生态修复过程中的粮食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稳住粮田面积、强化基础建设、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动粮食产业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5.
污染生态化学:一门新的学科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基于国内外污染生态化学的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对污染生态化学的学科定义与基本内涵进行了论述,探讨了这一新兴学科的应用及其前景问题,分析了它对应用生态学学科发展的作用以及在知识创新工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保护和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美丽中国”和“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举措,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近年来国外地质调查机构快速转型成为生态保护修复的核心力量,并取得了许多成果,相关经验值得借鉴。本文聚焦日本地质调查局生态保护修复举措,分别从组织机制调整与构建、环境风险系统搭建、中长期战略布局等方面开展了分析,并基于此对我国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如:重视组织机制建设,理顺生态保护修复机构的相关权责体系;加强连续性的战略规划的设计与部署,分级制定适用于不同层级机构的“长—中—短”期计划举措;加强重点技术攻关,全力提升我国生态修复内生动力;拓展国际合作,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计划与项目,提升我国生态保护修复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面向流域系统的生态需水量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库(群)的运行调度对坝址下游水文情势产生一定影响,维及到下游河流廊道及与河道存在水力联系的生态系统生态用水安全.为保障下游生态用水,需对水库(群)进行生态调度;而生态需水及其整合计算是其关键支撑.生态需水整合的核心是在对各类生态需水进行评价的基础上,以流域/区域水循环及其伴生水生态过程为主线,将各类生态需水整合成满足水资源配置或调度要求的水量过程.本文结合水库(群)生态调度实践需求,以各类生态系统的生态需水规律及水力联系为基础,整体提出流域生态需水的整合模式;在分布式水文模拟技术的支撑下,构建了生态需水整合模型;并就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雅砻江流域的生态需水及其整合计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述整合模式有效结合了各类生态系统生态需水在时空上的水力联系,与基于集总式水平衡分析的生态需水整合模式相比,克服了多时空尺度上生态需水水源及生态供水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的不足,可满足水库(群)生态调度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有关生态经济系统理论与方法和长江上游拟退化经济生态系统的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强烈的实际应用背景的长江上游拟退化经济生态系统开发性恢复与重建的管理研究课题,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及创新性。依据经济生态特征,以战略的眼光、系统的观点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该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原则、层次、结构与功能,经济子系统与生态子系统互相促进与制约的机理及结构的优化。同时,以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生态发展规划为研究对象,对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研究的方法论及数学模型群进行系统探索。通过对长江上游拟退化经济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环境发展现状与趋势,经济生态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综合评价,确立该地区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基本目标;建立该系统系列数学模型进行系统分析,为该地区的资源最优配置与其综合开发实际项目的选择提供科学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并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气候变化导致极端事件频度和强度增加,虽然全球目前已经采取了诸多减缓措施,但气候变化的影响仍将持续.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作为关键的基础设施,其相关风险须在持续和变化过程中得到适当管理.因此,水利工程的设计、建设管理、运行调度等必须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并寻求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保障运行安全.为正确认识气候变化对水利工程安全的影响,依次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水利工程设计、极端温度对水库大坝、海平面上升对沿海涉水工程的影响,并通过实例进行了说明.分析可知,气候变化对水利工程设计标准、水库大坝运行安全、沿海涉水工程安全均会产生严重影响,且气候变化对水利工程安全的影响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以及后果严重性等特点,应予以重视,以有效减少损失.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详细介绍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结构健康监测"(项目号:50725828)研究进展.该项目针对桥梁环境荷载和静动力响应等海量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与评估迫切需求,并紧密结合大跨斜拉桥和悬索桥的结构特点,系统地研究了大跨斜拉、悬索桥梁服役环境作用监测与效应模拟技术、动力性能监控与异常预警技术以及关键构件状态评估与运营维护技术.主要包括:①基于温度、日常风和台风监测数据提出了大跨桥梁服役环境作用模型与模型参数确定方法,并结合大跨桥梁多尺度基准有限元模拟方法研究了桥梁服役荷载效应模拟技术;②基于振动监测数据建立了大跨桥梁整体动力特性参数以及斜拉桥拉索索力、悬索桥主缆和吊杆内力的在线识别方法,形成了"环境条件归一化"的桥梁运营状态监控与异常预警技术;③基于应变、梁端位移等监测数据开展了服役环境下钢箱梁焊接细节疲劳荷载效应、主梁伸缩缝的温度和车载效应分析方法研究,形成了桥梁关键构件服役性能监控和寿命评估技术.  相似文献   

11.
针对工程项目投标决策中涉及处理大量不确定性和未知信息问题,从业主情况、自身情况、项目情况、竞争对手情况以及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环境状况5个角度分析了工程投标风险决策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建立工程项目投标风险综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D—S证据推理的工程项目投标风险方法,介绍了具体的决策过程及风险评价算法的步骤。算例验证了该方法在工程项目投标风险评价领域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The exotic or non-indigenous species model for deliberately introduced genetically engineered organisms (GEOs) has often been misunderstood or misrepresented. Yet proper comparisons of ecologically competent GEOs to the patterns of adaptation of introduced species have been highly useful among scientists in attempting to determine how to apply biological theory to specific GEO risk issues, and in attempting to define the probabilities and scale of ecological risks with GEOs. In truth, the model predicts that most projects may be environmentallysafe, but a significant minority may be very risky.The model includes a history of institutional follies that also should remind workers of the danger of oversimplifying biological issues, and warn against repeating the sorts of professional misjudgments that have too often been made in introducing organisms to new settings.We once expected that the non-indigenous species model would be refined by more analysis of species eruptions, ecological genetics, and the biology of select GEOs themselves, as outlined. But there has been political resistance to the effective regulation of GEOs, and a bureaucratic tendency to focus research agendas on narrow data collection. Thus there has been too little promotion by responsible agencies of studies to provide the broad conceptual base for truly science-based regulation. In its presently unrefined state, the non-indigenous species comparison would overestimate the risks of GEOs if it were (mis) applied to genetically disrupted, ecologically crippled GEOs, but in some cases of wild-type organisms with novel engineered traits, it could greatly underestimate the risks. Further analysis is urgently needed.  相似文献   

13.
Calls for research on climate engineering have increased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but there remains widespread agreement that many climate engineering technologies (in particular, forms involving global solar radiation management) present significant ethical risks and require careful governance. However, proponents of research argue, ethical restrictions on climate engineering research should not be imposed in early-stage work like in silico modeling studies. Such studies, it is argued, do not pose risks to the public, and the knowledge gained from them is necessary for assessing the risks and benefits of climate engineering technologies. I argue that this position, which I call the “broad research-first” stance, cannot be maintained in light of the entrance of nonepistemic values in climate modeling. I analyze the roles that can be played by nonepistemic political and ethical values in the design, tun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climate models. Then, I argue that, in the context of early-stage climate engineering research, the embeddedness of values will lead to value judgments that could harm stakeholder groups or impose researcher values on non-consenting populations. I conclude by calling for more robust reflection on the ethics and governance of early-stage climate engineering research.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述目前暗针叶林采伐迹地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及水土流失情况的研究现状,指出其存在:(1)重点轻面,对生态恢复过程研究不多;(2)重植被调查,而对土壤环境变化研究较少;(3)对迹地生态环境变化机理研究不多等问题,提出迹地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与生态恢复过程相结合,应展开对采伐迹地影响最大的生态环境因子的地下0.4m和地上1.5m的立体空间层次的综合长期定位研究。  相似文献   

15.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生态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土壤生态过程是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过程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研究领域,也是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研究重点。土壤生态过程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目前。有关土壤生态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生物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干扰对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等方面。但迄今为止,有关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生态过程的研究还处于空白。因此,建议在开展川西针叶林生态过程研究时,应加强以下研究领域的工作: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重要性及其对土壤过程的影响、土壤与植被的互动、土壤生态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土壤生态过程中土壤酶系统分异以及土壤过程与针叶林生态系统地上过程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6.
近现代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较为系统地回顾了近现代我国淡、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历史,重点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水产养殖业成功的理论与关键技术,分析了制约水产养殖业持续发展的种质、病害与环境等关键问题,展望了新世纪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前景。新世纪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态势日趋明朗,即朝着生态养殖和工程养殖两个方向发展;其理论基础是运用现代生物学理论和生物与工程技术,协调养殖生物与养殖环境的关系,达到互为友好、持续高效;其总体目标是实现养殖生物良种化、养殖技术生态工程化、养殖产品优质高值化和养殖环境洁净化,最终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新世纪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对策是实施生态工程养殖战略,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立足基础研究。强化高新技术的应用;实施良种工程,不断推出养殖新良种;从平衡水域各产业的需求出发,调整现有养殖区养殖结构、规模与布局;集成现代生物和工程技术,实施陆地和潮上带工程化养殖;以养殖生态学理论和现代工程技术为基础,大力发展浅海离岸设施渔业;从改善我国人口营养结构出发,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等。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国内掘进机截割头设计大多凭经验进行以及截割负载的非线性、时变性和强耦合等特点,通过对纵轴式掘进机截割头的分析与研究,建立了截割头负载的瞬态动力学模型;基于VC++和MATLAB联合开发了用于掘进机截割头设计和负载计算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此软件可以获得截割头载荷波动曲线及波动系数、生成截割头瞬时负载的文本及截割头三维参数化实体模型,以评价截割头设计的合理性并进一步指导截割头的优化设计;解决了掘进机截割头设计中盲目缩放几何尺寸及其负载计算因人而异造成设计与计算结果迥异的问题;为新型截割头的研发及对现有机型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软件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方便实用,使基于科学方法的截割头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工程中的应用和推广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河流健康的概念及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出健康河流不但应当具有健康的生态系统,还应具有良好的社会服务功能;与生态河道和景观河道相比,健康河流兼有生态河道和景观河道的有益特征,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河流健康评价指标应当具备易于理解、便于定性或定量描述、便于监测、便于作为管理目标和拟定相应对策等特点。以此为依据,提出包括流量偏离率、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河流廊道连通性、河道稳定性、栖息地质量、缓冲带宽度、林草覆盖度、河流美景度和实际防洪能力等指标的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由于箭竹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和作为大熊猫主食竹的保护生物学意义,大熊猫主食竹生态学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迄今为止,有关箭竹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箭竹群落地上部分的研究,而有关土壤生态条件对箭竹群落的生长、演替和开花影响的研究报道还相当少见。因此,建议在未来的箭竹生态学研究中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土壤养分库及其有效性与箭竹群落生长和演替之间的互动过程;(2)通过控制实验检验“箭竹开花机理的养分假说”;(3)箭竹群落土壤生态过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对阿坝州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现状和困难进行了考察,对当地的农民收入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阿坝州地区由于区内人地矛盾突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三年多以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该地区林农、林牧、农牧关系紧张,并对当地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造成了一些冲击。迟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以耕种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占调查总数的9%;对于那些收入渠道较多的农民影响甚报,占调查总数的66%;其余的25%的农民从事了旅游相关行业,收入大幅提高,退耕还林工程为他们带来了明显的收益。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在短期内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等方式帮助弥补这部分的损失。因而退耕还林工程中强调生态效应的同时,如何将长期生态效益向经济化转化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