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原位杂交是上世纪60年代建立起来的一种将特定基因或DNA序列直接定位到染色体上的技术.几十年来发展的非常迅速.已有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多彩荧光原位杂交(FISH)、原位PCR(in situ PCR)、DNA纤维原位杂交(Fi-bre-FISH),应用于遗传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用于外源DNA的鉴定.  相似文献   

2.
孙颖  王洪振 《松辽学刊》2005,26(1):70-7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简称为FISH)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定位技术.本文简要介绍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创立、发展及其在染色体生物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以甜莱MADS-box基因cDNA片段为探针,采用Southern杂交证实了其在甜菜基因组中为低拷贝序列;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将其初步定位在二倍体栽培甜菜(Beta vldgaris)A2Y的第2号染色体上.研究成功地实现了小片段低拷贝的功能基因在甜菜染色体上的定位,为今后甜菜遗传物理图谱的构建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植物染色体C-分带和原位杂交的研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染色体C-分带和原位杂交技术是染色体识别和基因定位研究中较为直接和简便的方法,本文综述了染色体C-分带和原位杂交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相似文献   

5.
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实验方法和技术要点出发,介绍了最近几年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环境微生物监测、医学诊断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6.
荧光原位杂交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广泛用于分析复杂环境的微生物群落构成,可以在自然生境中监测和鉴定微生物,并能对未被培养的微生物进行检测.rRNA为靶序列寡核苷酸或PNA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能提供微生物的形态学、数量、空间分布等信息,现已成为环境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技术.本文对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和在环境微生物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探讨了该技术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高产碱性蛋白酶工程菌的构建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使碱性蛋白酶生产菌2709与枯草杆菌BD105(含有碱性蛋白酶基因克隆载体pDW2)杂交,得到1株高产碱性蛋白酶的工程菌A16.A16的表型与生长特征与2709相似,相同条件下发酵酶活性比2709菌株高50%,摇瓶发酵的产酶水平最高可达30000u/mL。用菌落的原位杂交鉴定出该菌株携有双亲的遗传物质.  相似文献   

8.
分子生物技术近几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广泛应用于环境微生物的研究,本文详细介绍了最近几年研究人员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的基础上发展的几种新技术,并分析了这些技术的应用现状,对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展望,希望能为污水处理系统稳定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研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方法最初是建立在细胞遗传学水平上的,但由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癌细胞在体外有丝分裂行为低,再者,染色体显带技术分辨率不高,使得这一方法具有局限性。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细胞遗传学与分子遗传结合的技术,宁可以检测染色体的各种畸变,如三体、缺失和易位断裂等,它不要求有详细的物理图谱和了解相关基因,也不需要分离出单细胞。用FISH分析CLL的染色体畸变,畸变类型按发  相似文献   

10.
哺乳动物基因制图技术的巨大进展,对于胎儿期的诊断与人类分子遗传学有重要意义。限制片断制图法可用于基因组中任何位点上的多态遗传标记的定位,并且可将决定疾病的基因定位在染色体的这些区段上。体细胞遗传技术将应用于富含限制片断标记的区段,其中的某些是与疾病基因紧密联锁的。紧密联锁的限制片断标记,特别是标记的邻对基因,能起到向子代传递的缺陷基因指示基因的作用。紧密连锁的相邻的限制标记系列能够对最终的基因  相似文献   

11.
以快生型大豆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15067的基因组DNA作为模板,采用PCR技术,克隆结瘤基因nodD编码区序列;利用DNA重组技术,将nodD基因连到lac启动子的下游,通过luxAB基因标记的质粒载体pTR102构建表达载体pTR102-Plac-nodD,采用三亲本杂交的方式,将构建的表达载体转化土著大豆根瘤菌,构建转基因工程菌株,为研究转基因工程菌株对大豆结瘤能力的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深入研究GAS41在胚胎发育中的作用机理,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了斑马鱼GAS41基因的序列特征;采用RT-PCR、整体原位杂交和整体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在斑马鱼胚胎发育中的时空表达谱.结果显示斑马鱼GAS41蛋白与人类、小鼠、大鼠同源蛋白都有91.2%的同源性,具有高度的保守性.RT-PCR结果表明GAS41在检测的成体组织中均有表达,表达丰度相当.而GAS41在胚胎受精后一直持续表达,其中受精4h后表达量升高.整体原位杂交和免疫化学结果显示GAS41特异性表达于胚胎头部,尤其是中脑、间脑(眼部)、小脑和后脑表达明显.这些都提示GAS41是一个高度保守基因,在斑马鱼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同时也为GAS41在胚胎发育调控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提高大豆根瘤菌的固氮能力,以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15067基因组的DNA作为模板,采用PCR扩增技术,克隆四碳二羧酸转移酶结构基因dctA的全长序列;将其连入lac启动子下游,构建带有LuxAB基因标记的pTR-Plac-dctA重组表达载体。利用三亲本杂交技术将表达载体转入费氏中华根瘤菌中,构建大豆根瘤菌工程菌株。研究表明,转基因工程菌株侵染大豆幼苗后与出发菌相比,固氮酶活性有了显著提高,为提高大豆产量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研究紫杉二烯合成酶的作用机理和紫杉醇生物合成代谢调控机制,采用RT-PCR技术从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树叶中获得了紫杉二烯合成酶基因片段,将该片段克隆在载体pGEMT-easy vector上,并转化到E.coliJM109中,经EcoRI酶切鉴定后,对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获得紫杉二烯合成酶基因片段长度为909 bp,编码303个氨基酸,与GenBank中收录的紫杉二烯合成酶的同源性达到98%;对获得的紫杉二烯合成酶基因和紫杉醇产生菌HQD33基因组DNA进行了Southern杂交。结果初步证实了紫杉二烯合成酶存在于通过内生真菌发酵生产紫杉醇的生物合成途径中。为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通过内生真菌发酵生产紫杉醇生物合成的代谢调控和构建高产紫杉醇基因工程菌株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1994年3月至1999年7月共收治四肢大面积皮肤撕脱23例,经反取皮原位植皮等处理,创面一期修复,肢体功能基本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