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天遂 《许昌师专学报》2012,(4):156-156,F0003
郝建生的诗作《诗情人间》穿过岁月的隧道,回顾自己的峥嵘岁月,情感真切,意味悠长;在对祖国名胜古迹的沉吟中立意高远,通过独特的视角中国文化进行富于历史深度的解读,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其诗作既呈现了中国古诗的传统性,又体现了时代性,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情操。  相似文献   

2.
“象”是《周易》的思想内核。《周易》中“观物取象”的审美观照方式以及“立象以尽意”的说理方式,使得“事象之宜”“万物杂象”等一切事物都被纳入“象”之范畴。“象”作为《周易》的基本阐释单位,从文学意义上进行考察,其内容主要分为三类,即“卦有事象,有物象,有图象”。卦爻辞中借“物象”以明人世之事,借“事象”以明抽象之义,借“图象”以明天地之道,形成了一个逐层递进的整体性象征结构。在描述各“象”的过程中,不仅融合了对自然的观察、对社会的品评、对规律的把握,还有意识地追求语言、韵律、修辞等语象方面的文学性。历代学者对于周易之“象”的“仰观俯察”,凝聚了先哲博大精深的思想智慧,更为今人留下了内容丰厚的文学宝库。  相似文献   

3.
启功先生的《古代字体论稿》,历37年之长途跋涉,63年出版,78年重版,99年修订补充再版,似乎经久不衰,但其中的深刻意义,并没有真正被发掘出来。这是一部把汉字字体的各种现象看得十分深透、细腻的著作,是汉字史、汉字书法学的精深之作。本文注重发掘《论稿》在汉字字体学方面的独创见解,同时在《论稿》基础上,为汉字字体学这一新学科定位。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论稿》坚持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论述闻一多由"艺术的忠臣"转变为"人民的忠臣",从绅士型知识分子转变为精英型民主斗士的必然,以及留给我们的深远思考。这部专著内容丰厚,史料翔实,论证严密充分,极具学理价值,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论稿》所体现的学术创新精神,以及在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上所作的可贵探索,在闻一多研究史上具有新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5.
物化之象是<庄子>一书塑造的独具一格的形象群.全书塑造的物化之象可分为物化物之象,物化人、人化物之象,物人互化之象,它们分别象征、隐喻哲人追求自由、因顺自然、与物冥合的审美旨趣.其形象内涵的深刻性和言说方式的诗意性的完美结合,淡化了物化之象的哲学话题,营构了具有艺术意味的象思、象境,从而突显了其诗学、美学的价值,提出和发展了雄浑、自然、虚静、物化等审美范畴的理论建构,开拓了中国文学艺术的理论领域.  相似文献   

6.
《论语》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著作,其书名中的“论”字有作“伦理”解、“编纂”解、“讨论议论”解、“把有序的言说编次成佚”解、“讨论编次”解、“选择”解、“讨论解释”解等,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根据《论语》的性质、内容和体例,其中的“编纂”义是最为恰当的。  相似文献   

7.
曲端为南宋将领 ,后为张浚所杀 ,读全祖望《亭集·曲端论》 ,对其评价不敢苟同 ,于是叙曲端的生平 ,歌曲端关陕之战及抗金的功绩 ,分析曲端与张浚的关系及曲端死后给南宋带来的损失 ,得之曲端被杀确有其冤  相似文献   

8.
一部当代的美学著作,如果既要对传统美学学科所包含的问题进行全面的论述,要全面展现历史上重要的美学思考,又要针砭时弊、从根本意义上回答当代人生的美学问题,作者势必面临两者不能相容的矛盾:学科的问题结构和历史上浩如烟海般的学术思考,均产生于历史的语境之中,与现代人的生活并不尽合;各种观点相互之间内含的矛盾很深,要把他们统  相似文献   

9.
英译《元曲一百五十首》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较大规模的元散曲英译本,是辜正坤教授在其诗歌鉴赏五象论指导下的翻译力作。通过解读《元曲一百五十首》英译本了解本书译者的诗歌翻译理论和翻译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进而感受元曲翻译中视、音、义、事、味五象共融的翻译实效,由此来探讨辜先生在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揣度中寻求到的平衡,及其对于诗歌翻译理论与元曲翻译实践之间的互补互构。  相似文献   

10.
11.
关于《庄子·天地》篇中“象罔”概念,自古以来训者甚众。有从中国传统“象”思维的角度出发将其理解为“似有形而无其形质”的一种“虚象”;也有从“无”的角度将其作“无心”“无形迹”之解的。结合前人“象”与“无”的双重阐释视角,将“象罔”概念作“无心”与“几微”之象加以理解,即以“无心”之状态得“无心之象”而后才能得“道”,同时这一“无心”之象其本身也是一种“几微”之象,是在获得庄子所言“玄珠”之前的一种萌兆。  相似文献   

12.
培根的散文素以文笔简洁、富于哲理而著称。曹明伦先生对其《财富论》的翻译亦堪称佳作,但仍显白璧微瑕。曹译中个别字句虽别出心裁,却有悖于原文简约、略显古雅的风格,尚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3.
鲁迅1908年在《河南》月刊上发表的《文化偏至论》以独特的视角论述了"个人"、"个人主义"、"非物质"等一系列问题,他在其中提倡的个人观与清末思想界所提出的截然不同。本文概括了《文化偏至论》中鲁迅个人观的两大特点:"个人"与"群体"的对立以及"平等"对独异个人的伤害,这正是鲁迅的个人观直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得到回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的诗经学专著《诗本义》是北宋诗经学的开山之作和代表之作,《诗本义》一书提出了诸多解《诗》的新见解和新方法,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在解诗方法上,将《诗经》的文学研究方法纳入经学研究轨道,迈出了从经学转向文学的第一步。探讨《诗本义》如何从《诗》的艺术形式入手研究《诗》,并以此体现出《诗本义》在诗经学逐渐摆脱经学的桎梏,从而走向文学研究的过程中所做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尚生、摄生、转生、化生”是生态翻译学的最新理论进展,体现了该理论一贯倡导的“生生与共”思想,为典籍英译提供了生态翻译的理论指导。从四生论对比分析《桃花源记》林语堂和戴维斯两个英译本发现,两位译者在崇尚生命、获取生命、转化生命、运化生命的翻译过程中妙笔生花,各显神通,二者虽路径不同,各有千秋,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文本移植过程中原文生命的复活和译文生命的延续,有力地验证了生态翻译学的学术思想。中国翻译理论需要向世界翻译学研究贡献中国智慧,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提供来自东方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6.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和朗加纳斯的《论崇高》对“阳刚之美”的分析从表层内容上看有相似之处 ,但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又可以看出两者本质上的不同 ,本文将试图从美产生的一般规律和东西方传统文化差异两方面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7.
庞朴在《中庸》的理解中提出了三分法的观念。相比于二分法,三分法意在突出被二分法弱化的“中”的观念,它通过强调“中”与过、不及的三极状态,将“中”观念由“隐性”变为“显性”,突出了对“中”观念的强调;它将“中”视为一极,将其从“过程”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相对于二分法,这种思维清晰了《中庸》的中国哲学特色,而免于滑落到西方哲学的对立思维中。三分法是庞朴理解《中庸》的一种建构,也是其理解中国哲学的一种新思路。但三分法由于本身的特征,也存在着“中”作为一极如何处理与“过”“不及”这两极的统分关系,及三分后“中”与两极的位阶矛盾及诠释迭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符《潜夫论》散文之"潜",即为一种含蓄、冷峻的散文风格。具体表现为其冷静理性的陈述句群、张弛有度的论述节奏、辛辣冷峻的嘲讽式叙写、"曲终奏雅"的结尾模式。王符这种散文风格的形成,既是其自身遭遇及个性使然,又是其接受儒家诗教温柔敦厚文学观念熏陶的结果,同时也是东汉中后期士人心态的一种折射。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创作过程臆证》杜撰出“脂砚斋作《石头记》”论,企图否定曹雪芹的著作权。事实上,《石头记》乃是曹雪芹在《风月宝鉴》 基础上创作出来的《红楼梦》二稿。这是被无数事实所证明了的客观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20.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提出"见异"概念,用"形器易征"与"文情难鉴"作对比,引出识鉴"文情"问题。鉴照"文情"的三个条件:一、圆该,二、博观,三、见异。鉴照"文情"的标志——见异,其内涵包括同中之异、众见中之异者和某物或某事的特质等。"见异"是获取"知音"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