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养殖大黄鱼一年两次性成熟发育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春季产过卵的2^ 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在网箱中进行隔离培育,秋季从中挑选再次性成熟的亲鱼进行人工催产,比较春、秋两季的人工繁殖与仔、稚鱼培育效果,并定期观察卵巢及卵细胞的发育情况.实验表明,春季产过卵的同一批大黄鱼雌鱼,有72.1%的个体当年秋季可再次成熟,58.8%的个体可再次产卵,证实养殖大黄鱼具有一年“两熟”的性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2.
依据深水网箱实际尺寸和渔具水槽试验方法,设计方形结构网箱进行水槽减流实验。应用三维流速计测量网箱尾部各点在不同水流实验条件下的流速,分析相关数据,探讨网箱尾部的流速分布,评价浮式网箱的减流效果。流速测试范围在网箱后50~125 cm的2个水层,减流效果明显,结果显示:(1)网箱尾部的减流区域集中在网袋与来流垂直的投影面中部,而网箱两侧的流速略有增加;(2)当流速由32.23 cm/s增大到67.79 cm/s时,减流20%~45%。在网箱养殖海域设计应用网箱型的组合浮式防波堤,最大减流55%以上,表明能够满足深水网箱养殖的减流需要。  相似文献   

3.
鱼类最喜游泳速度,研究在不同流速下鱼群的分布情况,推断不同鱼类的游泳喜好,为网箱海区选址和工厂化流水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该试验设计了专用的鱼类最喜游泳速度装置,建造了鱼类多功能行为水槽。观察鱼群在水槽的不同流速下的分布于聚集情况,对大黄鱼、黑鲷、美国红鱼3种常见网箱养殖鱼类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试验得到这3种鱼的游泳喜好。结果显示:(1)大黄鱼幼鱼在水槽中的分布,随着水槽流速的不断提高,不断向水槽前端聚集,流速越大,前段的相对数量越高。(2)黑鲷幼鱼随着水槽的流速增大,黑鲷鱼群逐渐向流速低的区域聚集。在流速等于0.42 m/s时,黑鲷鱼群有小规模的聚集,随后又分散;在流速等于0.66 m/s时,黑鲷幼鱼鱼群向低流速区域大量聚集,前后比例突然增大。(3)美国红鱼在水槽中不管水槽流流速为多大,鱼群统一聚集在水槽前端,水流速度最小处,即美国红鱼分布不随着流速改变而改变。试验表明黑鲷和大黄鱼都属于喜流型鱼类,但黑鲷的流速耐受性比大黄鱼更强。  相似文献   

4.
对福建省官井洋海区网箱养殖的闽-粤东族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R icharson))养殖选育系、野生选育系、普通养殖系(对照组)、雌核发育系、家系1(养殖雄×养殖雌)、家系2(子一代雄×子一代雌)和家系3(养殖雄×子一代雌)等7个不同群体的样品进行了20项形态性状的测定,并应用数理统计学方法对其形态特征的差异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上述7个大黄鱼不同群体间的计数性状部分达到显著性差异,而量度性状均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雌核发育系的体型与野生大黄鱼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深海抗风浪网箱与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数量性状差异数量,结果表明:头长/体长、尾柄高/尾柄长、体高/体长两者之比值差异都极为显著.而鳃耙数、背鳍鳍条数t检验结果差异不显著.由此反映了深海抗风浪网箱养出来的大黄鱼头大、尾柄细、体形较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瘦长.  相似文献   

6.
舟山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烂尾病病原菌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黄鱼烂尾病是近年来舟山海水网箱养殖鱼的主要疾病之一.通过从患病大黄鱼病灶组织分离出2个菌株,进行鲀化培养、分离鉴定、人工感染及药敏试验.其中一株S030901菌株,经人工感染试验能导致试验鱼83.3%~100%死亡;另一株S030902菌株对试验鱼几乎无毒性.实验结果表明:根据细菌学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S030901菌株鉴定为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是舟山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烂尾病的主要病原菌;S030901菌株对诺氟沙星等10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多西环素等3种药物中度敏感,对阿米卡星等11种药物不敏感,在治疗时应根据药敏试验选药,以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黄三角地区珍珠龙胆石斑鱼池塘网箱养殖的适宜密度,并估算池塘生态养殖容量,以体重为400 g的实验鱼为研究对象,在5 m×5 m×1 m浮式网箱中进行了84 d的养殖实验(300、400、500、600尾/箱).结果显示:(1)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实验鱼的末均重、增重率(WGR)、特异增重率(SGR)、蛋白质沉积率(PDR)均先升后降,400尾/箱和500尾/箱组显著高于其他2组(P 0. 05),但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 0. 05);饲料系数(FCR)、单位体重粗蛋白排放量(PDP)先降后升,400尾/箱和500尾/箱组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 0. 05);分别以WGR、SGR、PDP为评价指标,25 m3网箱中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最佳密度分别为450、439、453尾/箱.(2)以非离子氨排放标准为评价指标,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最佳生态养殖容量为2 441~2 611尾/km2.(3)以凯氏氮排放标准为评价指标,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最佳生态养殖容量为1 406~2 109尾/km2.结合黄三角地区池塘现状,推荐网箱养殖密度为450尾/箱,适宜放置的网箱数量为6~9只/km2(4~6只/亩),生态养殖容量为1 758~2 526尾/km2.  相似文献   

8.
人工养殖的大黄鱼性腺发育及性周期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描述了大黄鱼生殖细胞发生的形态特征及性腺发育规律。证实海区网箱养殖的大黄鱼可以达到性成熟。雌鱼完成第一次性周期需要3年,雄鱼则提早1年。每年4月中旬至6月,9月至10月均为大黄鱼繁殖期。雌鱼产后卵巢经恢复发育至第Ⅱ期进入越冬。翌年3—4月迅速经第Ⅲ期发育至第Ⅳ期。少部分雌鱼在秋季成熟,但都必须经人工诱导方可产卵。雄鱼精巢在大部分季节均能产生精子,越冬时发育亦处于第Ⅱ期。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大黄鱼主要内脏指标差异及其与体重的相关性,随机取500尾养殖大黄鱼(雌鱼262尾,雄鱼238尾),分别测定体重、肠长和5个主要m(脏器),计算脏器指数(I)。结果显示:除I(心脏)外,大黄鱼各m(脏器)和I(脏器)在雌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黄鱼部分m(脏器)之间和I(脏器)之间达到显著性相关;除I(性腺)和I(肠长)外,余m(脏器)和I(脏器)均与体重和m(胴体)呈极显著相关(P <0.01);大黄鱼的m(心脏)、m(肝脏)、m(鳔)、m(胃肠)及肠长随鱼体增大而增加。多元回归分析显示m(脏器)与体重有显著相关性,其中m(鳔)与体重的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10.
大黄鱼肌肉必需氨基酸组成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先进的柱后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了深水网箱养殖大黄鱼、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和野生大黄鱼肌肉水解氨基酸的组成。结果表明:养殖和野生大黄鱼必需氨基酸的比值相对稳定,从而得出了大黄鱼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模式为赖氨酸:亮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蛋氨酸:组氨酸:色氨酸=6.2:4.8:4.4:3.0:2.7:2.1:2.1:1.9:1.2: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