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小麦雌性不育基因的微卫星标记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普通小麦新601×雌性不育小麦XND126的F2群体作为育性调查以及基因标记群体.通过对育性基因的分析,确定在此组合中雌性不育基因由1对主效基因控制;结合混合分组分析法(Bulk Segregant Analysis,BSA),首次对小麦雌性不育基因进行了SSR分子标记,通过对一千对微卫星引物的筛选,确定微卫星引物cfd36标记与主效基因连锁,遗传距离为20.2cM. 相似文献
3.
小麦雌性不育系XND126属于生态遗传型不育系.通过SSR分子标记分析,在2DS染色体上定位了一个雌性育性主效QTL位点.为了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并精细定位该主效位点,用2DS参考遗传图谱上的14对SSR标记,研究了59个育性正常的普通小麦品种与XND126的DNA多态性,筛选到不同生态型多态性较高的品种共12个,每个品种多态性标记达12~13个,这些品种可以用作杂交亲本,构建新的QTL精细定位群体.在品种组成的群体中,与主效基因位点最近的标记,表现出有较多的品种与雌性不育系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利用回交群体对小麦雌性不育基因的SSR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普通小麦新601、雌性不育材料XND126及其BC1群体的育性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此组合中雌性不育表现为1对隐性基因的遗传.结合集群分析(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法在亲本间筛选了1 080对微卫星引物,并利用回交群体对小麦雌性不育基因进行了SSR分子标记,确定微卫星引物cfd36标记与雌性不育基因连锁,其遗传距离为13.0 cM. 相似文献
5.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T6602—14A等7种小麦雄性不育系的花粉形态特征,发现几种不育的花粉在形态、萌发孔及外壁雕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可以作为区分不育系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7.
8.
利用3个来源于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后代的反向温敏不育系R6S、N13S、Tb7S为材料,开展了反向温敏不育系不育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反向温敏不育系N13S的育性是细胞核内1对隐性基因控制的;Tb7S的育性是受隐性核基因控制的,F2代的育性分离比为9∶7,不育性状表现为2对基因的独立遗传;R6S的F2代育性分离比为37∶27,受细胞核内的3个隐性基因位点分别位于不同染色体上而通过互补作用的独立遗传.为进一步分离、定位及克隆有关这些反向温敏不育基因及发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反向温敏不育系奠定了良好的遗传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10.
11.
为研究红光和远红光间断暗期对光敏感雌性不育苎麻(PFSR)物质代谢的影响,在短日照(10h/d)处理的暗期进行红光(600-690nm)和远红光(700-790nm)间断暗期处理,并测定叶片和雌蕾的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以及碳氮比.结果表明:红光间断暗期诱导的败育株雌蕾的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远低于远红光间断诱导的可育株;在败育期的雌蕾中,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所构成的碳氮比(C/N)较高;而红光和远红光间断暗期处理株叶片的上述指标均没有明显差别,说明红光间断暗期诱导雌性败育与物质代谢或转运障碍有关,且PFSR雌性发育伴随较低的C/N比。 相似文献
12.
吴永红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9):138-140
女性人物的塑造是福克纳小说的一个主要特点,而"影子性"则是其作品中女性形象不可分割的性质,并且深深根植于当时美国南方现实社会之中。现实社会把这些女性变成了生活中的"影子",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她们在福克纳小说中的影子性恰恰反映了她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子性。分析小说《喧哗与骚动》中两位女性人物的"影子性",探讨美国清教主义和传统妇道观对女性身心的毒害和摧残,可以使读者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些女性形象,更加全面地解读福克纳的作品,更加深刻地体会他的人道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3.
基因工程改良小麦品质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优质育种工作包括改良营养吕质和改良加工品质两方面的内容,十几年来,通过基因工程实现小麦遗传转化弥补了经典小麦育种的不足,突破了可利用基因库的限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一些实验室已经成功获得了转基因小麦,报道了外源基因在小麦后代整合和遗传的证据,与小麦品质紧密相关的分子也逐步搞清楚,主要基因已经被克隆,许多实验室正在加紧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应用转基因的方法改良小麦品质是植物基因工程研究最有希望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几经风雨 ,却愈来愈陷入了疲乏无力的状态中。在对女性文学流程的考察中 ,就女性文学这一衰微特征作了整体性评价 ,并由此提出了女性文学要走出这一误区 ,关键在于调整视界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16.
丰抗8号小麦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及遗传转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董云洲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1998,(2)
以丰抗8号小麦的幼胚为起始材料,建立了胚性悬浮细胞系.幼胚的取材时期、培养基的成份和选择继代的方法有明显的影响.取开花后12~14d的幼胚、增加无机盐离子和还原态氮的用量、挑选鲜黄致密及松脆类型的愈伤组织能显著地抑制空瘪型、长条型、弯弓形等不良细胞类型出现的频率,促进细胞向圆球型方向分裂生长.通过3个月的选择继代培养,获得了理想的松散状胚性愈伤组织;再经过MS2L和AA液体培养,约2个月后,建立起分散性好、颗粒小、增殖快的小麦悬浮细胞系.以新建立的胚性悬浮系为材料,进行基因枪转化,获得了GUS报告基因的短暂表达,平均短暂表达频率为17.1%.就如何筛选转基因小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