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女乐"自先秦产生,在发展过程中,虽衍生出多种概念名称,但在历史上都有专业歌舞女艺人的含义。其以艺为本、声色娱人。从某种程度而言,"女乐"是音乐的化身,是精神文化的象征。但从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看,"女乐"是阶级社会中剥削制度的产物,女艺人的社会地位很低。元代艺妓的地位既卑贱又尊荣,处于政治上、生活上受压迫和艺术上受赞赏的双重地位。艺妓对元杂剧、元散曲有显著贡献:乐妓是元杂剧演出的主要力量;艺妓大量介入元散曲的演出和创作,使元散曲的题材出现大量的赠妓之作和酬和之作,同时,艺妓对元散曲的艺术风格影响也很大,使部分散曲带上了谐趣之风。  相似文献   

2.
元代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治体制、民族大融合的社会背景、城市经济的繁荣、思想禁锢的松弛,为散曲的广泛传播和普及提供了良好的机缘。遍及城邑的勾栏歌楼,既是散曲创作、演出的平台,更是散曲传播的"集散地";文人雅士广泛参与散曲创作,且与艺人关系密切,成为散曲传播的重要"媒介";而散曲作品及相关史料的整理与出版,决定了散曲这一"卑体"持久传播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不少学者以为散曲出两宋都城,时在宋金.我以为散曲肇源于燕京,时在金元.因为:首先,从散曲对音乐的依赖程度可以推断,其产生一定与燕京(今北京)及周边地区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次,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散曲也带有鲜明的以大都(今北京)语言为基本标准和典型代表的北方方言特征.第三,散曲的特点,决定其必然产生发展于商贸繁荣市井发达之地,燕京作为辽、金、元三代都城,发展这种“市井俗曲”的文化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第四,以散曲与杂剧的密切关联度亦可佐证其肇源地就在燕京的推断.同时,北散曲的繁荣发展,久远保留和广泛的传播,都依赖元大都国家首都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推导层状管道结构中超声导波的频散方程,利用频散方程绘制其频散曲线,并通过试验来验证频散曲线的正确性.方法基于Navier波动方程并根据边界条件建立了层状管道结构的频散方程.从理论上分析了层状管道结构中三种模态超声导波的传播特性.根据推导出超声导波的频散方程,通过数值方法绘制出了超声导波在层状管道结构中的频散曲线.对超声导波的频散曲线和位移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选出适合激励的超声导波频率.构建与数值计算层状管道模型相同的试验系统并进行试验研究,利用试验验证了所建立的频散曲线的正确性.完成了层状管道结构纵向波动试验,激励频率在1~9 k Hz,对试验结果与理论值进行对比和误差分析.结果L(0,1)在管道结构中传播速度与理论值最大误差值为1.5%,可以发现两者相似度较高.结论笔者所绘制的频散曲线能够较为理想的反映出超声导波在层状管道中传播的真实情况,这对实际检测中激发信号的频率和模态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散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新诗体,元人以“唱曲”作为曲论的逻辑思维起点,对散曲的体裁,散曲的音律、内容和风格、散曲的传播等方面进行理性思考,用宽泛的理念把握体裁,以通俗可歌衡量作品,通过演唱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6.
散曲用在小说中,是两种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结合。据不完全统计,小说《金瓶梅》中所用散曲之多,为中国小说史仅有。这些散曲的运用有得有失,但总的来说,大多滥而别扭。本文主要从小说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来探讨《金瓶梅》中散曲运用的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7.
散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新诗体,元人以“唱曲”作为曲论的逻辑思维 起点,对散曲的体裁,散曲的音律、内容和风格、散曲的传播等方面进行理性思考,用宽泛的理念把握体裁,以通俗可歌衡量作品,通过演唱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8.
《周易》卦象取法自然,以模拟万物发展情状来阐释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元散曲的盛行亦是文学规律自然运行的结果.相较其他文学样式,元曲最突出之特色是本色自然,与"易"之自然之道有契合之处.尝试用《周易》"困""复""遁""乾"四个卦象来阐释元散曲的发展进程,是对易学规律与文学规律之间内在相通性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9.
武术影视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吸引了国内外的众多受众,但武术影视过度的虚拟和夸张,又使部分观众对其不以为然,甚至持否定的态度.媒体的介入为武术的发展与传播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契机,但同时也为武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运用文献资料、个案分析、逻辑分析以及观察法,分析媒体传播对武术运动发展与传承的促进与制约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武术影视对武术运动的发展有利有弊,利在于武术影视传媒为武术的发展与传播带来了契机,弊在于出现神话武术,与现实武术差距甚大等问题,最后在分析媒体促进与限制武术发展的基本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借助武术影视催动武术运动发展的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利用分析与综合、逻辑归纳等研究方法,对传播理论在太极拳推广过程中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太极拳推广的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1.
元人孙季昌创作了套数《集杂剧名咏情》,作品汇集杂剧名称六十个,不仅为后世研究元杂剧提供了史料,同时,巧用杂剧名抒写了一曲闺怨离情之歌,这种形式与全曲内容相谐相契,诡喻出奇,达到了完美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略论元杂剧的诗化情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元杂剧文本内在构成看,无论是偏于抒情性还是偏于戏剧性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体现了一种以情为旨归的诗化情趣。这种优美“剧诗”的特征乃是元人观念中普遍存在的以曲为本位的倾向所决定的。由于秉承诗性传统,追求诗化情趣,形成了元杂剧独特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3.
"抢妻"现象在元杂剧中频繁出现,直接原因是元代的统治者的腐败、残暴和骄纵贪婪,频繁出现的"抢妻"情节正是对这一社会问题的真实反映.掠夺妇女的行为历史上并不少见,但在元杂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中的原因除了政治、历史等因素外,更深层的原因是蒙古人入主中原后所带来的野蛮习俗和落后文化.极大地伤害了以儒家文化为皈依的知识分子的民族尊严和道德情感,"抢妻"现象在元杂剧中频繁出现折射出的正是这种文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明本元杂剧剧本较之《元刊杂剧三十种》有很大的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之一是明代人对元代人的杂剧剧本进行了改动,所以明本元杂剧剧本中有些地方呈现出明代独有的戏曲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丑角角色的新增以及其他人物说白的戏谑化;二是情节改动后呈现出大团圆结局的强化。这两个特点的形成与明代地域文化与政治专制统治的加强有关联,因此在研究明本元杂剧时,要注意认清明本元杂剧中的明代戏曲特点,而不能将其看成是元杂剧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是一种世俗化的戏剧表演艺术,元代文人透过特殊的审美视角,选取典型的历史人物进行创作,东坡故事在元杂剧中的重构算是一例,剧作家们善于抓住要害,对东坡与佛印、东坡与荆公的故事加以敷演,塑造了别具一格的东坡形象,升华了东坡故事在特定历史文化空间呈现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6.
傅若金(1304—1343),元临江新喻曹溪(今属江西)人,他在元后期诗坛非常活跃且具较高知名度,但学术界对他的研究还相当滞后。通过对其字号、生平、交游、著述及版本流传、诗文评价等方面进行考察梳理,有助于对傅若金有更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易》与《中庸》是先秦思想文化的重要学术著作,它们既是古代哲人知慧的结晶,也是传统德性实践的箴言。魏源著述《庸易通义》,一方面,以《中庸》为立论观点,引证《易》学观点发挥《中庸》,目的是贯通二书的义理,比较二书立言宗旨并不矛盾,而且"《中庸》则专以《易》道发之",更阐释其一致性足以互通发明。另一方面,他认为"《中庸》发挥《易》道之诚",可谓精微广大,曲鬯旁通;籍以"用补苴先哲"。文章认为这种"补苴"过程,恰恰是显微无间,体用俱备地展示出儒学明体达用、利物厚生的经世致用特点。文章试从《庸易通义》的书名考释魏源著作该书的动机、目的,及所采用对比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现存元杂剧《西厢记》的最早文本出现在明代。有明一代,曾出现60多种《西厢记》版本,至今尚存40余种。本文主要介绍明代《西厢记》的佚本情况、部分目前暂不知下落的刊本,以及学界对其是否曾经存在仍有争议的版本。  相似文献   

19.
丁健  马丽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28(7M):59-62,68
辛亥南北议和,是当时多种社会力量共同的愿望。最后达成协议,也是诸多社会力量互相妥协的必然结果。议和成功不仅仅是革命党人推行妥协路线的结果,袁世凯在其中的妥协因素也不能忽视。无论赞成民主共和,还是让清帝退位,对袁世凯来说都不是易如反掌的事,一面对清王室没法交代,一面还得看帝国主义的脸色,处境两难。  相似文献   

20.
辛亥南北议和,是当时多种社会力量共同的愿望。最后达成协议,也是诸多社会力量互相妥协的必然结果。议和成功不仅仅是革命党人推行妥协路线的结果,袁世凯在其中的妥协因素也不能忽视。无论赞成民主共和,还是让清帝退位,对袁世凯来说都不是易如反掌的事,一面对清王室没法交代,一面还得看帝国主义的脸色,处境两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