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刊简介     
《科学通报》1965,10(4):376-376
本书是对我国北方广泛分布的黄土的科学研究工作总结,是我国第一本对我国黄土问题系统研究的专著。因为黄土在我国北方分布极广,东到黄海,西至昆仑,面积达63万多平方公里,尤其是黄河中游的晋、陕、甘一带,黄土堆积特别厚,地层发育也最全,对本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均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这本书的出版,不论在科学研究上或生产实践上,都具有巨大的作用。全书分为五章,介绍了黄河中游黄土分布及研究历史的一般情况;通过黄河中游地区南北、东西  相似文献   

2.
安志敏 《科学通报》1956,1(11):66-66
一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摇篮,我们祖先在这里创造了璨灿的文化与光荣的历史。数千年来劳动人民聚集在黄河及其支流的沿岸,遗留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而三门峡和刘家峽两个水库区也正是我国远古文化发展中心地区之一。过去在这两个地区虽作过极少数的工作,一般说来  相似文献   

3.
小浪底以东的黄河峡谷的出口地区发育有多级阶地, 其中以河南堰师市扣马附近黄河南岸的阶地最为典型. 在那里黄河发育了三级阶地, 其中最高级阶地砾石层高出河面30~35 m, 其上堆积60 m厚的风成黄土, 黄土地层中夹多条棕红色古土壤, 最底部发育了S14. 系统的磁性地层学和黄土、古土壤系列对比研究表明, 最高级阶地上黄土的年代为1165 ka. 由此推断, 该级黄河阶地至少形成于此前, 现代黄河东流入海的格局至少在1.165 Ma前就出现了.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优秀中华文化的诞生地。千百年来,她哺育了中华儿女,哺育了这一片黄土地。她为无数炎黄子孙所景仰和颂扬。本刊特约稿《河欢——黄河是一条黄金的河流》,以大量的科学考察资料为依据,论述了黄河的兴衰史,进行了黄河的病患考,总结了“治黄之道”,提出了治理开发黄河和黄土高原地区以振兴黄河流域的一系列可行性方案,并大声喊出“中华民族的振兴不能离开黄河流域的振兴”这一响亮的振奋亿万中国人心弦的呼声。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队长,博士,研究员。他长期从事野外考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力,该文就是他长期考察和研究的总结,也是对综合解决黄河流域环境治理和资源开发问题的总构思、总框架和总认识。这不仅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论著,而且是一曲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黄河和黄土地的热情洋溢的颂歌,更是一篇振奋中华民族精神的战斗檄文。文章观点鲜明,论据确凿,情真意切,蕴意深刻,启人共鸣;没有华丽的词藻,更没有新词僻语,读后一目了然,使人耳目一新。从中,我们将会看到一位科学工作者对祖国、对人民的一片热爱和赤胆忠心,同时也领略到他对振兴黄河、振兴中华的一种执著的追求和他那不断进取的革命精神。为此,本刊不惜篇幅,全文一次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黄河流域,黄淮海广大平原的三亿亩农田,是我国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建设的重要基地。但是黄河在历史上曾决堤一千五百多次,大改道廿六次,也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建国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黄河治理,毛主席、周总理都曾亲自到黄河流域视察并作  相似文献   

6.
利用古代DNA信息研究黄河流域家猪的起源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  向海  袁靖  罗运兵  赵兴波 《科学通报》2012,(12):1011-1018
猪的起源驯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科学问题.古DNA技术可为家猪起源驯化研究提供更为直接的科学证据.已有研究表明,中国家猪在黄河中下游流域曾发生过独立的驯化过程,但黄河上游的古代猪样品研究尚属空白.本研究选取黄河流域的3个遗址出土的14个古代猪样本为实验材料,通过DNA提取、PCR扩增和DNA测序,结合现代不同品种家猪、野猪及黄河中下游猪古DNA序列信息,系统分析了我国家猪的起源驯化关系.实验共获得5个古代猪样本mtDNAD-loop 179bp的DNA序列,包括2个湖北青龙泉遗址样本和3个青海喇家遗址样本.序列比对分析发现,湖北青龙泉遗址与青海喇家遗址的样本分别共享1种单倍型.结合现代不同品种猪、野猪及黄河中下游猪古DNA序列信息,发现湖北青龙泉遗址样本与山西贾湖遗址的部分古代样本具有相同的单倍型,青海喇家遗址的样本与山西高红遗址和陶寺遗址的另外部分样本具有相同的单倍型,并且这2个单倍型对应于中国现代猪种的2个主单倍型,说明黄河上游与中下游的猪具有相同的驯化中心.本研究填补了黄河流域上游古代猪DNA研究的空白,为中国家猪的起源驯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佐证.  相似文献   

7.
黄河水生态承载力的流域整体性和时空连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通报》2021,66(22):2785-2792
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育地.在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黄河流域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占据了3000多年,孕育了河洛文化、河湟文化、关中文化等,分布有西安、郑州、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黄河流域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是西北和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以其占全国2.2%的径流量灌溉了占全国15%的耕地,  相似文献   

8.
王永炎 《科学通报》1982,27(2):102-102
黄土的微结构是在黄土物质沉积时及沉积后的成土作用过程中形成者.对它的研究,有助于解决黄土成因、黄土工程地质性质等有关的理论与生产问题.我们对陕西、甘肃、青海及新疆等四个省区的十二个黄土剖面不同时代的黄土微结构,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了观察与分析,本文是这次工作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末次间冰期黄土高原夏季风气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孙东怀 《科学通报》1995,40(20):1873-1873
中国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的古气候研究表明,黄土高原的黄土是冬季风的产物,与之相间的古土壤则发育于夏季风环境效应优势期.约130~70kaB.P.的末次间冰期,黄土高原以夏季风强盛为其基本气候特点,发育了一套由三层复合的、成壤作用较强的古土壤S1.为了半定量地恢复这一时期黄土高原夏季风气候,我们布置了几乎覆盖整个黄土高原的三条大剖面线(图1(a)),沿线尽可能等间距选择典型地层剖面,对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了实测,对各剖面的夏季风替代性指标-磁化率作了较为系统的测量.通过对104个地  相似文献   

10.
熊毅 《科学通报》1958,3(14):428-428
从1953年开始,我们在华北地区进行土壤工作,特别是这几年来,集中力量搞黄河流域中下游的平原地区。经过这几年的工作,我们有了一些不成熟的体会和看法,但是还需要实践来证明。我们的工作任务,主要是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土壤勘查,黄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土壤工作是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合作进行的,有关各省也派干部参加,前后参加工作的同志有400多人,这是一个大规模的集体科学工作。一什么是限制华北平原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华北平原属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温度15℃左右,年平均雨量500毫米左右,主要是以暴雨的形式集中在6、7、8月降下,蒸发量很大,往往超过降水量好几倍。华北平原是由大陆下沉逐渐为冲积物填充而成,  相似文献   

11.
约0.85Ma前后黄土高原区季风强度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郭正堂 《科学通报》1993,38(2):143-143
第四纪气候演化以周期性的冷暖更替为主要特征,在我国黄土区则表现为黄土堆积与土壤发育的更迭。黄土高原地处东亚季风区,多数学者认为,其古环境的演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古季风强度变化的控制。研究东亚季风的演变是深入认识该区古环境、乃致全球变化的关键之一。但迄今对黄土记录的古季风演化的研究至少还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对古土壤研究的不足,限制了对古季风演化趋势的认识。过去的古土壤研究侧重于离石黄土以上部分,而午城黄土中的古土壤研究甚少;第二,目前对黄土区古气候代指标的研究仍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  相似文献   

12.
唐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然今,作为世界三大文明发源地的黄河流域,却已少有滋养生息的乳汁涓涓流淌。1972年以来,黄河年年断流。1997年,黄河下游利津河段断流时间长达7个多月,海河流域许多河流的  相似文献   

13.
巴颜喀拉山,位于青海省的果洛、玉树和四川省的阿坝三个藏族自治州境内。位于山脉西北部的主峰海拔高达5266米,山顶终年积雪不化,发育有现代冰川。巴颜喀拉山属于东昆仑山尾翼的南部支脉,同时也是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其南坡径流汇人通天河和金沙江而属于长江流域;其北坡径流则汇人玛曲属于黄河流域。因此,巴颜喀拉山也被称为“江河的摇篮”。  相似文献   

14.
子午岭位于黄河中游,是黄土高原最大的天然次生林区,其森林生态系统为黄河流域主要水源涵养林区.本文阐述了子午岭林区森林经营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的可持续经营对策.  相似文献   

15.
出山西省芮城县5 km,黄土高崖上有一个叫做神柏峪的村子,便是大禹渡之所在. 传说,这是大禹治水时歇脚的地方.黄土崖底,是大禹渡电灌站.黄土崖头一个平台上,10 m多高的大禹塑像正对着黄河,挥手执未,忧悒而坚毅.河对岸,河南省的大平原在浓厚的雾霭之中无际无涯.  相似文献   

16.
子午岭位于黄河中游,是黄土高原最大的天然次生林区,其森林生态系统为黄河流域主要水源涵养林区。本文阐述了子午岭林区森林经营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的可持续经营对策。  相似文献   

17.
傅樂煥 《科学通报》1954,(10):84-84
一问题的提出 1953年1月21日“人民日报”和1953年7月号“科学通报”先后分别发表了由项立志、董在华两先生联合署名的“黄河河源查勘记”和由董在华先生单独署名的“黄河河源初步研究”两文。在这两篇文章里,作者们根据了他们参加1952年8月由中央水利部水利委员会和中央燃料工业部水电局合组的黄河河源查勘队在河源地区实地查勘的结果,对黄河河源的问题提出了两项重要意见:第一,黄河河源附近的“扎陵”、“鄂陵”两湖的名称过去都弄颠倒了。过去都说“扎陵”在西,“鄂陵”在  相似文献   

18.
我这次参加黄河勘察队得有机会去西北了解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情况。勘察队包括水利、地质、气象、农林及共他工作人员百余人,主要的任务是考察西北水土保持工作情况和勘定黄河中游坝址问题。兹就我个人通过这次短短的考察所得到的一些初步认识,简单报道於下。  相似文献   

19.
吴翼  朱照宇  饶志国  邱世藩  杨恬 《科学通报》2010,55(22):2214-2225
用岩石磁学的各种方法反演沉积物中磁性矿物性质的变化是重建古气候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 对位于黄土高原东南缘的陕西蓝田县玉山剖面厚约40 m的黄土-古土壤地层(L15~S5, L和S分别指示黄土层和古土壤层, 下同)进行了详细的磁学测量. 研究表明, 磁铁矿、磁赤铁矿和赤铁矿、针铁矿是本剖面沉积物的主要载磁矿物. 典型层位样品的热磁分析显示成壤强度越高的沉积物加热前后磁化强度变化越小, 这可能与黄土沉积受次生改造的程度有关. 多个磁学参数记录表明, 玉山剖面L15~S5时期黄土沉积和古土壤次生发育所反映的古气候变化特征与黄土高原其他相关记录以及深海沉积记录都有显著区别, 这反映出区域地质背景的巨大影响. 从S9-1向L9的快速剧烈转变, 以及在转变前后两个阶段(L15~S9-1, L9~S6的底部)的古气候演化趋势的明显不同, 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的消长对本区古气候磁性载体的强烈改造.  相似文献   

20.
黄土中磁性矿物的穆斯堡尔效应及其磁化率机理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立 《科学通报》1991,36(13):1011-1011
1984年Heller和刘东生教授首次把磁化率这一物理参数引入中国黄土研究,用来描述古土壤-黄土地层序列,同时发现古土壤-黄土磁化率曲线与深海氧同位素变化曲线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自此以后,磁化率曲线在黄土第四纪地质研究中得以广泛地应用。前人对磁化率成因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岩石磁学方面的工作:磁物相测试与磁粒度测试。本文主要运用穆斯堡尔谱学方法研究黄土-古土壤的细粒级的磁性矿物,做部分矿物学方面的工作,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古土壤-黄土地层序列中磁性矿物的来源、黄土磁化率变化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