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合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为阳离子单体与丙烯酰胺共聚,氧化还原剂-偶氮盐为引发体系,采用水溶液法合成高相对分子质量的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DA)。研究了温度、氧化剂、还原剂和偶氮盐引发剂用量及阳离子单体/丙烯酰胺质量比对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和高温引发反应适宜温度分别为15,50℃,氧化剂-还原剂最佳质量比为7.5∶1,产品相对分子质量随阳离子单体/丙烯酰胺质量比增加而减小,氧化-还原剂、偶氮盐与两种单体质量和的质量比分别为0.155%~0.187%和0.0275%~0.0415%时,合成阳离子单体与两种单体质量和的质量比为26%、30%、35%的PDA,相对分子质量分别可达1445万、1000万和910万。  相似文献   

2.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胶体滴定法测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ADM AC)和丙烯酰胺(AM)聚合过程中两单体的转化率,探讨了单体总质量分数、单体加料方式和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单体转化率以及共聚物特性粘数[η]和阳离子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单体总质量分数为20%时,DADM AC单体的转化率最高;分批添加AM时,DADM AC的转化率提高,AM的转化率减小,共聚物的特性粘数上升;补加AM的同时添加引发剂,可将DADM AC的转化率提高15%,AM的转化率可达90%以上;引发剂用量增加,共聚物的阳离子度增大,但特性粘数下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烯丙基氯、二甲胺、氢氧化钠为原料,探讨了合成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工艺条件,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烯丙基氯加入方式对产物收率的影响,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收率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4.
采用自由溶液聚合法,以KMnO4/H^ 为引发体系,研究了淀粉与丙烯酰胺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接枝共聚反应,考察了引发剂用量、酸度大小、淀粉加入量、单体浓度、反应温度等条件对接枝反应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了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5.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均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合成时分子量低的问题,采用系统的单因素研究方法,先后对单体质量分数、引发剂用量、聚合反应温度、EDTA-Na4用量、pH值、单体纯度等影响单体聚合的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最终获得了各参数的最佳组合条件,即:反应4 h、聚合温度50℃、单体起始质量分数67%、引发剂质量浓度0.3%、pH5.0、EDTA质量浓度150 mg/L.采用此工艺条件对"-步 两步"法单体进行聚合,得到特性黏度高达2.7 dL/g的PDMDAAC.  相似文献   

6.
发现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具有独特的时间相关性。吸附的前期遵从扩散控制机理,而在吸附的后期,即接近吸附平衡时遵从扩散-动力学控制机理。  相似文献   

7.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合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一步”法和“两步”法合成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的不足,通过分析研究DMDAAC的合成反应过程,并结合“一步”法和“两步”法各自的优点,探索出一套新的DMDAAC合成路线:“一步 两步”法。采用该工艺可合成出高纯度DMDAAC,反应时间仅为9h,产率高达95%。  相似文献   

8.
N,N—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合成及其聚合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烯丙基氯、二甲胺和氢氧化钠为原料的一步法合成工艺,成功进行了DMDAAC单体的合成,研究了以水为介质,过硫酸铵为引发剂的DMDAAC水溶液聚合反应,探讨了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对聚合反应转化率及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并用IR和^1H-NMR进行了分析表征。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产物中残余单体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对聚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和产物性质的影响规律,该文研究了单体转化率对产物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以特征黏度[η]计)的影响。采用特征黏度分别为1.27、1.94和3.12 dL/g,并经清洗去除残余单体的PDMDAAC产物,通过外加单体,以模拟具3个系列特征黏度的单体转化率不同的PDMDAAC,考察单体加入量对加入后产物特征黏度的影响。用实际PDMDAAC产物清洗除残前后的特征黏度来验证模拟结果的正确性。单体DMDAAC、清洗前后的产物和洗脱物质分别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NMR)谱图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当残余单体的质量分数低于50.00%时,其对模拟产物特征黏度[η′]的影响可用式lg[η′]=lg[η]+lgX′表示,相对误差为±6.30%。FTIR和NMR谱图表征结果表明清洗过程去除的主要为未反应单体。验证实验结果说明:当产物中含有较多残余单体时,经清洗后再测定的特征黏度与实际值有较大差距,不能真实表达其合成工艺及产物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真实水平,而通过工艺改进提高单体转化率是提高产物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合成、鉴测及其聚合性能,对已报道的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套工艺简单、条件温和、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工艺路线及简便可行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1.
麦草碱木素与丙烯酰胺在水中用(NH_4)_2S_2O_8—FeSo_4·7H_2O引发,可进行自由基接枝共聚反应,用元素分析和波谱分析可加以证实。实验确定反应条件为:碱木素:丙烯酰胺=1:0.9—1.2,(NH_4)_2S_2O_8,9%—11%,FeSO_4-7H_2O 0.5%—0.7%,pH=6,温度80—90℃,反应时间2—2.5h。接枝产物的水溶性和反应活性均优于碱木素。  相似文献   

12.
PDMDAAC-PFS复合絮凝剂处理硅藻土悬浊液的絮体分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扫描电镜考察了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聚合硫酸铁复合絮凝剂(PDMDAAC-PFS)处理硅藻土悬浊液的絮体形貌,并与单独使用PDMDAAC和PFS产生的絮体进行比较.运用密度-密度相关函数计算了絮体的分维,探讨了絮体的结构、分维与沉降速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使用PDMDAAC-PFS产生的硅藻土絮体分维为1.89,比单独使用PFS和PDMDAAC产生的絮体分维大(分维分别为1.67和1.55),其沉降速度比使用PFS产生的絮体快;絮体结构为内部有较多内孔的网状结构,内孔的可渗透性可降低沉降阻力,提高沉降速度.图5,参9.  相似文献   

13.
14.
两种低阳离子度高相对分子质量PDA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和丙烯酰胺(AM)为原料,过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复合物为引发体系,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10%和20%阳离子度DMDAAC和AM的共聚物(PDA)胶体产物。研究了单体质量、引发剂用量、聚合反应温度和Na4EDTA用量对产物特征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单体质量百分数为20%和37.5%,引发剂质量分数为3.0×10-4和5.1×10-5,聚合反应温度为45℃,Na4EDTA质量分数为2.0×10-4的最佳工艺条件下,10%和20%阳离子度PDA的特征黏度分别为17.1 dL/g和12.2 dL/g。2种反应单体的不同竞聚率导致其PDA产物最佳工艺参数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以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为单体进行水溶液自由基共聚合。研究了引发剂用量,温度,时间,pH值,单体配比等对共聚合反应的影响,并考察了共聚物的红外光谱特征。  相似文献   

16.
自由基引发棉接枝丙烯酰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研究了丙烯酰胺在纯棉织物上的接枝共聚反应,研究了轧余率、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反应温度时间和焙烘温度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得出了接枝共聚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轧余率为70%;丙烯酰胺的浓度0.6mol/L;过硫酸钾浓度0.35mol/L;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不超过2min;焙烘温度120℃,焙烘时间5min.利用红外、热重分析等对接枝织物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纯棉织物可以有效地接枝共聚丙烯酰胺,且接枝物的热稳定性明显升高,而白度无明显变化.图10,参9.  相似文献   

17.
以质量分数为65%的氯化锌水溶液为反应介质、过硫酸钾为引发剂,研究了微晶纤维素(MCC)与丙烯酸(AA)的均相接枝共聚反应,考察了引发剂用量、引发时间、接枝共聚时间、单体用量等因素对接枝率的影响,并用FT-IR、XRD和TGA分析了接枝前后微晶纤维素的特性.结果表明:当引发剂与MCC的质量比为1∶2、单体与MCC的质量比为5∶1、引发时间为10 min、接枝共聚时间为8 h、共聚温度为60℃时,接枝率达20.3%;随接枝时间的延长,接枝产物粒径呈减小趋势,电位呈增加趋势;接枝后的产物在1729cm-1处有CO的吸收峰,说明接枝上了丙烯酸单体;接枝后MCC的结晶度及热分解温度均降低.  相似文献   

18.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乳化剂,水溶性的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进行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微乳液共聚合反应。研究了单体浓度c(M)、引发剂浓度c(I)、乳化剂浓度c(E)、聚合温度T对St/BA微乳液共聚合反应的最大聚合速率Rmax和聚合物粘均分子量Mη的影响,测定了共聚单体的竞聚率,结果得到:Rmax∝c(I)0.15c(M)1.60c(E)-0.79·e-6549/T,Mη∝c(I)-0.31c(M)0.47c(E)-0.47e2970/T;r(St)=3.93,r(BA)=0.28。  相似文献   

19.
利用高锰酸钾作引发剂,引发芋艿淀粉与丙烯酸胺接枝反应.探讨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丙烯酰胺用量,硫酸浓度对接枝反应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接枝物的絮沉降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