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蒋介石政府对日本帝国主义日益加剧的侵略,始终采取不抵抗主义。究其原因,论者多从蒋介石的反共反人民的阶级本质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国策进行分析,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认为:每个阶级的代表人物其阶级属性必然集中而具体地体现于他的世界观之中;而其所制定、推行的政策又必然源出和受制于他的世界观。只有深刻地剖析了“七七事变”前蒋介石世界观中所存在着的严重的民族失败主义思想,方能说明为什么蒋介石政府长期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采取不抵抗主义。对此,  相似文献   

2.
史迪威是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援华将领。他在1942-1944年间,曾担任中缅印美军司令官、中国战区蒋介石的参谋长等职。在指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中,曾把自己的生命安危置之度外,为中国人民的抗日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对中国援助最多,同时苏联从自身利益出发,暗中奉行另一手策略,先后与日本及英法美等国私下交易,不惜出卖中国的利益以维护苏联本国的利益,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对苏联的政策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最终中苏关系伴随着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而走向破裂。  相似文献   

4.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领导权的归属问题,党史学界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共产党领导说,认为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起关键的或主要的领导作用;二是国民党领导说,认为国民党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在抗战中居于领导地位;三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说,认为国共两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对抗战实行了政治、军事、组织上的共同领导;四是国共两党分别领导说,认为中国的抗战在实际匕并个存在统一的领导,它是由国共两党分别领导进行的;五是领导权转移说,认为抗战的领导权有个转移过程,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掌握了领导权,而到战略相…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抗日战争领导权问题,在国内外都存在着分歧的意见。在国内,有四种意见。第一种,认为是共产党领导。第二种,认为是国民党领导。第三种,认为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第四种,认为应具体地阐述两党在抗战中的情况和作用。在国外,大都认为抗日战争是国民党领导。从历史的、全局的和本质上看,我认为,抗日战争是共产党领导。但必须作切实的阐明。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是否存在战略反攻阶段,史学界看法不一。本文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中国战场敌我力量对比的实际,中国战场的全局等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认为抗日战争不存在战略反攻阶段。  相似文献   

7.
石源华 《世界知识》2012,(17):50-51
胡适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他一生倡导和实践科学、民主、法治、人权,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学术大师之一。同时,他又自称是国家的"诤臣"、政府的"诤友",与国民政府以及蒋介石、汪精卫等领导人有着密切的联系。抗日战争期间,他应国民政府之"征调",赴美欧宣传抗日,后就任战时中国驻美大使,时近四年,在民国外交史上留下了重要的记录。"低调俱乐部"的重要成员胡适曾经是国民党政府的反对派。他与国民党当局关系的建立始于九一八事变之后。胡适反对武力抗日、等待国际环境变化的外交主张,特别是同情"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态度,引  相似文献   

8.
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而复杂的人物,他的“以此制彼”思想是在传统文化、孙中山“联甲制乙”思想以及当时恶劣国际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并且贯穿于他的军事政治生涯。福建事变的产生和败亡都和蒋介石的这一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抵达旧金山的第二天,我们高兴地到老朋友谢伟思家中去作客。谢伟思John S.Service,其实应当译作约翰·塞维斯,谢伟思是他取的中文名字。这位抗日战争时期美国驻华使馆年轻的外交官,只是因为说了真话,而为当时美国统治者的利益所不容。他客观地报告了蒋介石政权消极抗日、腐败无能,正确估计了我党我军的真实力量,反对美国片面支持蒋介石,主张与我党合作抗日。就是因为这些,他先是被调离,后来丢了官,在麦卡锡时期受到了审讯和迫害。由于这些真话,他被迫脱离外交界,  相似文献   

10.
张学良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略的建立程素卿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距今已整整五十年了。众所周知,抗日战争的胜利,亦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创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伟大胜利。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坚持抗日的各党派、各阶层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尤值得...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各界各阶级各阶层爱国人士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在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建立统一战线的同时,也积极与国民党内各地方实力派建立统一战线。桂系是国民党内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占有广西地盘的一个重要派系。抗日战争中,它扩展到安徽,并拥有五个军的  相似文献   

12.
李宗仁在蒋介石政权建立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策动蒋介石清党分共,诱使武汉国民政府的冯玉祥倒向蒋介石,积极促成宁、汉合流,使蒋介石政权走上统一。  相似文献   

13.
章通过中国抗日战争的地域、规模、激烈程度、死亡人数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认为,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国家之一,始终是东方反法西斯的主要国家和主要战场,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抗日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九一八事变后,抗日并没有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主流,当时中国政局的关键仍然是如何结束国内政局的分裂与动荡状态,以实现国家的统一;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之间的战争仍只是属于局部战争,而中日两国并没有进入国与国之间的一种全面战争状态。只有到了七七事变之后,抗日才真正成为中国社会压倒一切的时代主题,中国抗日战争因此应从七七事变算起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5.
“民国第一清官”石瑛,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国民党的创始人之一。他与宋庆龄、冯玉祥等国民党左派一起,为推动两次国共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崇高威望,主动与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共领导人商议国共合作一致抗日大计,战胜了难以想象的种种压力和困难,“建设厅出牌子、出经费,共产党出教官”,创办了享誉中外、被蒋介石称为“红军大学”的“汤池训练班”,培训了700余名抗日军政骨干,为我国鄂豫边区的抗日战争和新四军第五师的创建,乃至国家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该文对研究石瑛和抗日战争专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传统观点认为,苏联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主要盟国,曾给予中国以舆论支持和物质上的援助,甚至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如果对苏联抗日战争时期的所作所为加以考察即可发现:苏联的对华政策完全是出于自身狭隘的民族利益,无丝毫帮助中国革命的意图,仅仅是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露骨表现。"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上海抗战、苏联政府对之非常重视,苏《真理报》从1937年8月1日至9月初,几乎每天都报道日本侵华和中国抗战的消息。之所以如此,关键因素在于:苏联政府把这一事变看作同希特勒德国从西方威胁苏联一样,是日本…  相似文献   

17.
威廉·亨利·端纳,祖先是苏格兰人,1875年出生于澳大利亚,是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政坛最为活跃的外国人之一。1903年,端纳来到中国香港,成为《中国邮报》的一名编辑,从此开始了他在中国43年的政治生涯。他以最先披露袁世凯和日本政府签订“二十一条”密约、为孙中山临时政府起草第一个对外宣言而声名大震。他先后出任过晚清两广总督岑春煊、国父孙中山、少帅张学良的顾问和蒋介石的谋士,经历了从清朝覆灭、民国建立,直到抗日战争胜利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是民国史上重大政治事件的见证人。端纳在中国发挥作用最明显的一次,就是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充当调停人。今年恰逢西安事变发生70周年。我们特发此文,以怀念这位异国友人。  相似文献   

18.
辽沈战役中,卫立煌采取与蒋介石不合作的军事态度,蒋介石的锦州战略无法实施。卫立煌的军事行为,使解放军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得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敌人。卫与蒋的军事分歧,实际上是卫的“合法”政治斗争。他早对蒋介石不满。抗战期间与八路军接触,已对中共有所了解。国民党制造的“克山惨案”,使他震怒。抗战后,他反对内战。1947年,他通过汪德昭向中共表示,“我决心站到人民一边,和有关方面进行军事的、政治的及其他的一切配合。”他在东北战区的一系列行为,是对自己政治承诺的具体实现。辽沈战役后,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他所选择的政治道路,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
1925年6月,广州国民政府将驻扎在广东的各支军队统一改称国民革命军,并颁布施行党代表制度。在各军编组过程中,国民党中央单纯依靠军事手段解决内部矛盾,并极力扶持蒋介石,企图以蒋介石个人的力量实现对国民革命军的控制。蒋介石为取得最高领导的地位,采取了与各军妥协的方式,削弱党代表制度,背离国民党以党制军的初衷;从而使国民党丧失了对国民革命军的控制,国民革命军也失去了一种可以实现军政、军令统一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张学良的国家统一观是沿着息争统一到统一抗日再到抗日统一的轨迹运行的 ,是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无论是制止战争、改弦易帜、入关助蒋 ,还是拥蒋“剿共”、捉蒋送蒋 ,都可说是他统一思想的具体实践。他的统一思想又是民族息争御侮复兴为目的 ,以遵行父愿 ,拥护蒋介石为实现手段的。尽管他的这种实践的效果与动机出现过某种程度的背离甚至严重背离 ,但他那促使祖国统一的至诚却可质之天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