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黔南拗陷石炭系是开展层序地层研究的代表性地区.依据露头层序地层学方法,将研究区石炭系实测剖面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和12个三级层序,拗陷腹部石炭系层序发育齐全,而靠近继承性古陆边缘或沉积高地的浅水区通常缺失下部1~3层序.以二级层序体系域为编图单元,共编制5张黔南拗陷石炭系各期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其中SS1的LST期黔南地区... 相似文献
2.
层序的成因及层序地层格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层序的成因是沉积基准面变化所引起的,沉积基准面是生海平面变化、构造升降、沉积物供应和气候四个因素耦合作用导致的。通过对同位素测年、生物地层对比、层序成因、层序地层对比及层序界面性质五个方面的讨论,指出层序地层格架不是一个等时地层构架,不能作为全球对比的标准,它所体现的主要是沉积作用和沉积地层在三维空间的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通过岩石薄片分析、物性资料及扫描电镜等实验分析方法,结合钻井资料,对川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自生成岩矿物在层序格架内的分布发育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显示:(1)碳酸盐矿物、硅质胶结、环边绿泥石、黄铁矿及海绿石是研究区内须家河组砂岩主要的自生成岩矿物。碳酸盐胶结物可据形成时间分为早期碳酸盐矿物和晚期碳酸盐矿物,岩石中碳酸盐矿物含量与储层孔隙度负相关;自生硅质与储层孔隙关系较为复杂,这与硅质的来源及形成机制有关;环边绿泥石的发育对储层原生粒间孔的保存是有利的,然而对储层整体的孔隙度并没有积极意义。(2)各成岩矿物不同的沉淀机制影响着在层序格架内发育的位置,早期碳酸盐矿物的沉淀与沉积时水体性质有关,易于形成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后期和下降半旋回早期,而成岩晚期的碳酸盐矿物的沉淀与岩石内部所含泥质和临近的泥页岩层中的黏土矿物转化有关,同时自生白云石在具海相沉积背景的须二段更加发育;硅质胶结在层序格架内的分布与泥质含量的高低有关,易于分布在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晚期和下降半旋回;环边绿泥石、黄铁矿及海绿石受海(湖)侵作用明显,主要分布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不过海绿石多见于须二段的上升半旋回。(3)层序格架内砂体的成岩演化差异显著,根据各自生矿物的分布发育特征,川南须家河组储层上升半旋回更易于相对优质储层的发育。 相似文献
4.
辽河西部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油气勘探向纵深发展,辽河西部凹陷油气勘探的难度越来越大,现今的勘探面临着复杂的石油地质难题。为了加强西部凹陷的油气精细、立体勘探,提高油气资源的探明率,并借鉴冀东油田、吉林油田和胜利油田油气精细勘探的成果实例,开展西部凹陷的油气精细勘探十分必要,而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是油气精细勘探的基础,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收集了辽河西部凹陷丰富的钻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及古生物资料,通过对本区地震剖面上不整合面的识别、古生物化石的等时地层对比、测井曲线组合的突变面识别等,进行层序边界的识别,并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在本区古近系识别出4个二级层序和11个三级层序。在层序界面识别和层序单元划分基础上,通过制作合成记录,建立井震层序地层格架。层序格架内沉积层序整体分布规律为:沉积中心向南迁移,斜坡沉积厚度薄;南厚北薄,洼陷地层齐全;凸起部位地层发育不全。 相似文献
5.
东营凹陷在古近纪沙河街组沉积期为北陡南缓的箕状断陷湖盆.通过钻井岩心、测井、薄片及扫描电镜分析,在断陷湖盆的北陡带沙河街组中识别出了洪积扇-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滑塌浊积扇-湖泊沉积体系,建立了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层序地层格架及层序演化模式.在此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层序地层格架内的成岩作用特征,主要成岩作用特征有压实作用、压溶作用、溶解作用等;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层序地层格架内不同层序内的成岩相类型、特征,主要有铁碳酸盐胶结、石英次生加大、高岭石充填、塑性组分溶蚀、铁碳酸盐胶结、混层黏土及硬石膏充填成岩相. 相似文献
6.
川东石炭系碳酸盐岩成岩环境对次生孔隙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淳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3(5):6-8
论述了川东石炭系埋藏史,碳酸盐岩矿物形态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对其成岩阶段进行了划分。川东石炭系碳酸盐岩经历了同生,准同生,浅埋藏,深埋藏及表生等成岩环境的演变,其各成岩环境发生的成岩作用差别较大,对次生孔隙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云南运动使已固结的石炭系抬升至表生成岩环境,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岩溶角砾白云岩,而印支期深埋藏成岩环境有机质成熟产生大量有机酸,对碳酸盐岩的溶蚀使工区内形成了有效的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层序地层学及旋回地层学的观点和方法对黔中寒武纪地层进行了研究,从黔中寒武纪地层中识别出六个三级旋回层序,而寒武纪地层构成一个总体向上变浅序列,该序列代表了一个发育于台地淹没事件形成的凝缩系列的基底的碳酸盐台地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8.
应用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芯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北部呼兰对青山地区白垩系登娄库组层序界面、层序内的最大湖泛面和首次湖泛面进行识别。建立了登娄库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为3个体系域,其识别标志为地震、露头、测井等资料上的特征。层序的体系域为LST、TST、HST。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登娄库组层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即构造隆升活动、湖平面升降和物源供应。 相似文献
9.
田飞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17)
文章主要介绍一下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类型、成岩环境、成岩序列,以及孔隙发育史。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主要有泥晶化作用、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胶结作用、压实-压溶作用、破裂作用,重结晶作用等;碳酸盐岩的成岩环境,可分为大气淡水成岩环境、海水成岩环境、混合水成岩环境,埋藏成岩环境以及表生成岩环境五种。 相似文献
10.
综合利用各项资料,结合孔隙演化定量研究方法,对层序格架内成岩特征差异及成因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层序格架内成岩特征差异包括层序界面和层序单元两个方面;层序界面对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控制较强,界面附近胶结物含量一般更高,部分层序界面附近溶蚀强度更大;层序单元方面,受层序演化控制,不同单元沉积环境、沉积物特征不同,经历相同的成岩过程后,其压实、胶结、溶蚀作用强度不同;对于压实作用,早期海侵前滨砂岩和早期高位过渡带砂岩强度较高,而晚期海侵临滨砂岩程度较弱;对于胶结作用,早期高位过渡带砂岩、早期海侵前滨砂岩、晚期海侵临滨砂岩胶结强度依次减弱;对于溶蚀作用,早期海侵前滨砂岩、晚期海侵临滨砂岩、早期高位过渡带砂岩强度依次增强。 相似文献
11.
南苏门答腊盆地北部新生代层序地层格架及有利储层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苏门答腊盆地是在欧亚、印度洋-澳大利亚、太平洋三大板块交汇处发育起来的新生代弧后裂谷沉积盆地,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海进—海退旋回。应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综合研究盆地北部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确定4种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在盆地北部新生代始新世—中新世识别出2种类型层序界面:不整合面和沉积作用转换面。南苏门答腊盆地北部新生代始新世—中新世发育8个具有等时意义的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分析层序格架内基准面上升期与下降期地层叠加样式及沉积相构成特征,认为冲积扇、河流、三角洲和盆底低位扇等沉积体系是南苏门答腊盆地北部最重要的勘探目标,有利的岩性储集相带主要分布在基准面上升期,为后期盆地勘探的潜在领域,特别要重视对邻近不整合面或沉积作用转换面位置的储集层精细描述,选择有利相带进行钻探与评价。 相似文献
12.
加里东期华南的盆地演化与层序格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加里东期,华南处于板块活动阶段.盆地演化经历了从被动大陆边缘到前陆盆地一个完整的构造旋回,盆地性质的转化是通过奥陶/寒武纪之间的郁南运动,由南东向北西方向推进;志留纪末发生的加里东造山运动,使华夏和扬子两大陆块沿江山-绍兴断裂带最终拼合在一起,形成宽阔的南华褶皱带.据此,将华南加里东阶段划分为一个Ⅰ级层序和7个Ⅱ级层序.Ⅱ级层序SS1代表了被动陆缘盆地发展的初始阶段,Ⅱ级层序SS2~SS5是华南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由发展到成熟的阶段,Ⅱ级层序SS6是华南由被动大陆边缘向前陆盆地演化的过渡时期,Ⅱ级层序SS7是华南前陆盆地发展的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13.
安徽铜陵地区石炭系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野外露头对铜陵地区的上石炭统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上石炭统分为A、B、C 3个沉积层序,分别相当于黄龙组的下部、中上部和船山组.其中层序A、C属于Ⅰ类层型界面,层序B属于Ⅱ类层型界面.与Ⅱ类界面相比,Ⅰ类界面比较清晰易辨.区内缺乏低位域,层序由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域(HST)组成,并且海侵体系域不甚发育,高位域组成了层序的主体.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层序的演变,但局部构造沉降则影响了沉积物的厚度. 相似文献
14.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层序地层格架建立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思路与常规油气藏有着本质的不同,层序地层学是预测岩性地层油气藏并揭示其分布规律的有效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岩性、测井、三维地震等资料,识别出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三级层序界面,建立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将研究区目的层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并通过初始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的识别,划分出层序内部低位体系域、湖侵(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根据古地形、盆地结构、断陷演化和地层特征,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层序模式:单箕状斜坡式和双箕状顺列式;并初步分析了层序模式与油气的关系,预测了岩性地层气藏的分布。 相似文献
15.
在沉积序列、沉积特征和物性分析基础上,研究滇东-黔西地区二叠系龙潭组层序格架和致密储层类型及其空间展布规律。龙潭组是扬子板块在二叠纪碳酸盐台地基础上形成的以煤系为特点的海陆过渡相沉积,主要物源区是西部川滇地区,相带走向为北东-南西向。滇东-黔西一带靠物源一侧的西部地区以河流相细砂岩为主,往东为以含煤层系为特点的中间过渡相带和靠海一侧的河口湾海岸相带。龙潭组岩石类型主要有煤岩、泥页岩和致密砂岩,这3种岩石构成了3种致密天然气储层,都具有一定的含气性,但含气量从煤岩→泥页岩→致密砂岩具有逐渐变弱的变化规律。煤岩物性相对较好,泥页岩物性较差,致密砂岩物性最差。煤岩储层在黔西的大方-金沙-六盘水地区和滇东的富源-曲靖-罗平-丘北地区较为发育,三角洲平原、潮坪-潟湖相是煤层气发育的有利相带;往东南靠海方向主要发育泥页岩致密储层的潮坪-潟湖相带;致密砂岩储层主要发育在北西方向靠物源一侧的三角洲前缘亚相。煤岩和泥页岩在相邻的黔北地区、四川泸州、重庆永川和云南的弥勒、普者黑等地延展分布,这些区域的龙潭组可能存在相应的致密储层和天然气藏。 相似文献
16.
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层序地层格架内有利储集砂体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在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确定3类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10个四级层序,建立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的层序地层格架.研究结果表明:吐鲁番坳陷侏罗纪时期南部物源发育,中下侏罗统地层具有南薄北厚的特点;其层序形成具缓坡背景浅水湖盆和具沉积坡折背景浅水湖盆2种发育模式;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共发育5套主要的有利储集砂体,其中三间房组下部沉积的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中厚层-厚层砂岩层是研究区最有利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17.
中扬子区晚石炭世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扬子区晚石炭世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主要为白云石化作用、压实一压溶作用、溶解作用,次为重结晶作用、胶结作用,局部有去云化、硅化、去硅化、黄铁矿化、膏化和去膏化.岩溶作用不同程度叠加在各类成岩作用之上,它们可通过成岩组分和组构鉴别;根据成岩组构、氧碳同位素、微量元素含量和成岩组分的阴极发光特征将碳酸盐岩的成岩环境分为海水、大气淡水、混合水和埋藏等成岩环境.各种成岩环境及成岩作用在碳酸盐岩的成岩历史演化过程中相互叠加,构成复杂的成岩作用序列和成岩环境组合. 相似文献
18.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结合测井、岩心、岩石薄片、沉积相及前人研究成果,重点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石炭系太原组第二段层序格架下障壁砂坝砂体演化及其物性特征.结果表明:太二段整体处于基准面下降沉积时期,经历了多次短期基准面旋回变化.受短期基准面旋回变化的影响,太二段内形成了进积、加积、退积3种类型的障壁砂坝.不同类型障壁砂坝的骨架颗粒及成岩强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进积、加积型障壁砂坝较退积型障壁砂坝残留原生孔隙多,所受破坏性成岩作用弱,建设性成岩作用强,储层物性好;受控于中、长期基准面旋回下降的影响,太二段整体是一个“进积”的过程,水动力条件和建设性成岩作用增强,破坏性成岩作用减弱,物性由下至上逐渐变好.综合多级基准面旋回变化的影响,太二段晚期进积型、加积型障壁砂坝为优势储层分布区域. 相似文献
19.
李双应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3(5):654-659
下扬子盆地 ( L YB)石炭系碳酸盐岩发育 ,粗晶灰岩的 Sr含量最低 ,白云岩的 Sr含量较低 ,石灰岩的 Sr含量较高。石炭系碳酸盐岩的 Sr含量为 199× 10 - 6,属于稳定石灰岩的低 Sr组。Na、Mn的分布比较类似 ,和州组碳酸盐岩有最高的 Na( 4 50× 10 - 6)、Mn( 12 2 4× 10 - 6)含量 ,金陵组灰岩有较高的 Na( 2 89× 10 - 6)、Mn( 972× 10 - 6)含量 ,黄龙组和船山组碳酸盐岩有较低的 Na( 12 0× 10 - 6、150× 10 - 6)、Mn( 172× 10 - 6、192× 10 - 6)含量。从泻湖 -潮坪→局限台地→开阔海台地 ,Na、Mn含量是递减的。在碳酸盐岩台地中 ,台内滩相 Na、Mn含量最低 ,而台盆相 Na、Mn含量较高。沉积环境、陆源碎屑以及有机质的含量不同程度地影响 Na、Mn分布。 相似文献
20.
海西-印支期中国南方的盆地演化与层序格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加里东运动以后,扬子和华夏陆块拼合成统一的华南板块.自早泥盆世至中二叠世茅口期,华南板块和西边的三江构造区开始了以伸展作用为主的海西运动,中国南方的沉积、构造演化具有被动大陆边缘的性质,盆地类型则从陆内裂陷盆地演变为被动陆缘裂陷盆地.以东吴运动为标志,中国南方开始了印支运动,其板块活动转变为活动大陆边缘,进入到弧后盆地和前陆盆地阶段.因此,海西-印支运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构造旋回.据此,将海西-印支旋回划归为一个一级层序,再根据不同时期,盆地所处的演化阶段和盆地类型的差异,划分为6个二级层序.其中,二级层序SS1~SS5反映了海西期中国南方从陆内裂陷盆地到被动陆缘裂陷盆地所经历的初始拉张-拉张发展-停滞-成熟的全过程,而二级层序SS6却反映了印支运动早期弧后盆地和前陆盆地的形成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