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明同志认为,薛涛的《西岩》诗证明李白确实到过万县并登过西岩。他的说法是有根据的.“骑鲸客”指李白,在杜甫、贯休等人的作品中都有反映。诗题“西岩”当指万县之西岩,亦即今之万县太白岩。因为简阳、资中等地的西岩李白都未曾游览过。从《西岩》诗中的“如雨声中停去马,夕阳影星乱鸣蜩”看,《西岩》诗还可能与《九日遇雨二首》是同一天作的。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评价和态度,不少人认为是扬李抑杜。文章认为,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从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一贯态度和总体评价看,可以说,他一生对李白始终是偏爱和崇拜的;虽然不甚喜欢杜甫,但对杜甫也是尊敬、肯定的。在文化大革命中,郭沫若作《李白与杜甫》,强烈地表现出扬李抑杜的倾向,那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造成的思想逆转,有其复杂的原因,并不能代表他对杜甫的总体评价。“文革”结束以后,他又回到了肯定杜甫及其诗歌的正确立场。  相似文献   

3.
诗仙唐代诗人李白诗风雄奇豪放,人称“诗仙”。诗圣明清文人把杜甫称为“诗圣”。叶燮的《原诗》中有诗名“诗圣推杜甫”。  相似文献   

4.
王辉斌教授的《唐代诗人探赜》(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是其计划中的“唐代诗人研究四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三部曲”分别为:《孟浩然研究》、《李白求是录》、《杜甫研究丛稿》。其间,他还出版了与“三部曲”关系密切的《唐代诗人婚姻研究》。这四部著作与《唐代诗人探赜》一道,共同构成了王辉斌先生唐代文学研究的整体框架。《唐代诗人探赜》一书的体系性很强。从内容上来看,本书与前“三部曲”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前“三部曲”主要是对盛唐三位大诗人孟浩然、李白、杜甫的研究考索,而《唐代诗人探赜》则在此基础上扩展到对整个唐…  相似文献   

5.
《礼记·学记》上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学业不能长进。创作上也是如此。陶渊明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说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至杜甫,更为重视友朋间的观摩磋商,相互学习。在《杜少陵集》中,“论文”(六朝以无韵为笔,有韵为文,后世沿用,所以“文”也就是指诗)一语屡屡见诸篇什,如:(1)何时一樽酒,共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杜甫和李白在开元二十九年(741)第一次相会的时候,曾经非常愉快地畅谈过创作上的体会(见《遣怀》等诗)。他无限怀念那一次的讨论,渴望能与李白再次细细地“论文”谈诗,互证心得。(2)叹息高生老,新诗日…  相似文献   

6.
释“静者”     
苏大侍御涣,静者也,旅于江侧,不交州府之客,人事都绝,久矣。这是杜甫《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纪异》一诗小序中的几句话。关于这段话中的“静者”,郭老在《李白与杜甫》第248页(平装本)中曾作过这样的解释:“静者”的意思,杜甫在别的诗中曾下过界说,即“静者心多妙”(《寄张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对李白家室问题作了细致认真的索隐。詹锳《李白诗文系年》对此也有片断的考证。周勋初《李白两次就婚相府所铸成的家庭悲剧》一文则对李白婚姻问题作了颇有意义的探讨。结合李白诗文,参酌以上三位先生的考证,评论其得失,勾勒李白家室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8.
后世敬仰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李白、杜甫的诗歌思想有着一致性,他们同样爱祖国、爱人民,关心国家的命运,关心人民的疾苦。本文主要从诗歌创作方法、诗歌风格、诗歌表现意象三个方面比较了李白与杜甫诗歌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乔长阜 《镇江高专学报》2000,13(2):15-16,85
根据有关史实和杜甫行踪、仕历等,探讨杜甫的《春日忆李白》等十一首诗歌的写作时间和本事,纠正传统和流行说法的错误,提出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并尊李杜,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谁是并尊李杜第一人?不是韩愈,不是杨凭;以“李杜”连文说,元稹堪称第一人;不拘泥于“李杜”连文,则任华是第一人。任华《杂言寄李白》、《杂言寄杜甫》都写于李杜在世之日,识见非凡。把任华传世之作做一番研究,他的身世、思想、诗歌特征以及他推尊李杜的时间,便可逐渐弄清楚。  相似文献   

11.
从《易经》直到杜甫、殷番等有关“神”的说法,是严羽“入神”的先声和渊源。“入神”说包含了严羽最高的美学原则和审美理想,认为只有李白、杜甫之作才达到“入神”这一“诗之极致”的境界。“入神说”对明清、近代文化有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取文化学视角,以文化符号“兰蕙”剖析李白、杜甫有关诗文内涵,揭示以他们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品格。 李白诗文的兰(蕙)即屈原首创的君子人格形象,它主要是审美的、自我欣赏的,具有芬芳、雅洁、孤高的品格,是李白独立人格的象征;杜甫的兰(蕙)则主要体现功利与重生,用以调节仕途中的人际关系而求闻达,因而具有复杂、随机、以之为用的特点。 文化符号“兰蕙”客观表明:长江(楚)文化孕育了道家的李白,黄河(齐鲁)文化玉成了儒家的杜甫──虽然李白难免儒、法思想的影响,杜甫亦为道家思想所吸引。因此,大河(长江、黄河)“农”文化所塑造的主要民族品格,诸如执着、热烈、坚毅、锐敏、质朴等,以及知识分子的盲目乐观和依附性,均不难在他们身上发现──李白偏于开放灵动,杜甫偏于内向严峻。李杜犹如中华“农”文化之树的同根两干,并峙辉映,俯仰天地,共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3.
大凡伟大的诗人,对故乡都别有一番深情。屈原、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在他们的诗歌中都留下了思恋故乡的琼句华章。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夜静思》)更是脍炙人口,千古流传。清代著名戏剧家、诗人孔尚任说得好:“诗人不是无情客,恋阙怀乡一例心。”(《出彰义门》)诗人们往往把爱国、爱乡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相似文献   

14.
在谢朓诗风接受史上,李白、杜甫的审美接受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李白称赞谢诗“清”的一面,对其“绮丽”的一面似不以为然,但他的诗作却实际上合理地接受了“绮丽”之美,为谢诗的更全面深入接受开启了大门;而杜甫,则既推许谢诗的“清”,又完全接纳谢诗的“丽”,从更客观全面的艺术价值角度审视关照谢诗,其诗作全面接受了谢朓的诗风,从而完成了谢诗诗风接受的转关。  相似文献   

15.
杜甫客居云安县期间,与之交往而情谊甚厚者当数郑贲和常徵君二人。郑贲乃遭逢世乱而“窜身”云安的青年士子,委身是地,甘为卑官,捷径邪至而不忍投步;徵君常某虽曾徵入朝堂,然风尘晚年,为外吏:“藏身”开州,处境则颇为艰难。郑、常二人,一少一老,与杜甫的关系,一为新知,一为故交。在杜甫羁身异处,卧病不起的日子里,一在近旁,与诗人相亲相近,多有关照;一位则忧及故人病情,特从开州远道赶来探望,此后且时有来书。二人与杜甫,相交相知,其关系均非同一般,故而诗人所写《赠郑十八贲》、《寄常徵君》等诗篇实乃诗人真情之流露,绝不可以率意之笔视之。本文就以上诸多内容,细加考释,并附带谈谈诗人离云赴夔的客观原因,以求正于学界。  相似文献   

16.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借林黛玉教导香菱学诗,显示他的关于诗歌创作的见解:一是:先从几家著名的诗人作品里读上几百首,“细心揣摩透熟”,做个“底子”;然后,是广泛地“一看”古代优秀诗人的经验。林黛玉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五言律读一二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王易)、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黛玉这番话,我们应该领会她的精神。意思是说:先对王维、杜甫、李白的诗细心揣摩透熟几百首,做个底子,以后旁及陶、应、谢诸家,融会而贯通之,这样就不愁不会咏诗。黛玉讲的是学诗的基本功,先对王维、杜甫、李白三个著名作家  相似文献   

17.
翻开李白诗集,我们会发现有多处对饮酒场面的描写,如《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江上吟》“美酒樽中置千斛”;《梁园吟》“且饮美酒登高楼”;《江夏赠韦南陵冰》“愁来饮酒二千石”;《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等等。为什么李白对酒如此钟情?怎样理解这些诗中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成为理解李白诗歌的关键。我以为:  一、李白的饮酒诗深刻地表…  相似文献   

18.
古诗中夫妻爱情既少,却又附着于其他题材。李白、岑参、杜甫即如此。三人写妻诗作多有不同:叙写的角度,对妻的称呼等,这恰恰可以看出三人不同的人格理想:李白追求自由,岑参志于功业,杜甫则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位人道精神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诗人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为我们描绘的李白肖像,其仙风道骨,卓尔不群的高士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记忆。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定势,一谈及李白,是断断离不了“仙”、“酒”二字的。就连李白的死,人们也不愿承认诗人是“以疾卒”,①而更愿相信“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②更有甚者,说李白在扑碎一江月后,竞跨在一条鲸鱼背上飘然随波而去,足见李白之仙气十足,然而李白真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飘然洒脱,狂…  相似文献   

20.
以李白、杜甫二人诗词的创作地点及诗词文本描述地点为空间信息,借助ArcGIS软件平台,分别采用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估计法、标准差椭圆法对李杜诗词文学空间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李白、杜甫诗词空间信息中创作地点及描述地点均为聚集分布,但在聚集程度与聚集中心方面存在差异,杜甫诗词空间信息比李白诗词空间信息聚集程度更高;李白诗词创作地点表现出"两线五核"的空间分布格局,杜甫诗词则呈现"两线六核"的空间分布格局,描述地点均继承各自作者创作空间的核密度中心,但李白诗词体现出更多核、更广泛的分布特征,这与李杜二人各自的性格特征及政治经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采用空间统计方法对李白、杜甫诗词中涉及到的空间模式进行分析研究,不仅有助于文学研究者对诗人有更深度更全面的认识研究,也有利于读者们对李白、杜甫有更理性的解读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