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SARS病毒目前引起SARS病的病原体为变异的冠状病毒。冠状病毒(Coronaviridae)为RNA病毒,在电镜下的典型特征为:囊膜上有大的棍棒形突起的球形病毒体,大小约100(60~220)纳米,多为多形性,内有螺旋状核糖核蛋白。病毒基因组由单一线形正股ssRNA分子所组成,相对分子质量600万道尔顿,有帽和多聚腺苷尾,具有传染性。NCBI的GenBank已发布两条完整的SARS病毒基因组,NC_004718(29736bp),AY278554(29206bp)-SARS coronavirus CUHK-W1。(发布日期均为4月18日)。目前美国(CDC,USA)和加拿大(BCCA Genome Sciences Centre,British Columbia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National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Canada)的实验室完成SARS病毒的基因组测序。初步的基因组注释在NCBI完成,预测得到的主要蛋白质有RNA聚合酶蛋白(聚合酶1a,1b),S蛋白(spike protein),E蛋白(small membrane protein),N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等。已知冠状病毒只感染脊椎动物,与人和动物的许多疾病有关。自1980年在德国召开第一届国际冠状病毒讨论会以来,日益受到医学、兽医学和分子生物学家的广泛重视。这类病毒具有胃肠道、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的嗜性,特别是类似于鼠肝炎病毒的JHM病毒可以引起小鼠的脱髓鞘性脑脊髓炎,它是研究人类多发性硬化病的良好模型。冠状病毒mRNA的转录机制又为分子病毒学家提供了另一种RNA拼接机制。可见冠状病毒科在分子病毒学中也有相当的重要地位。1965年,Tyrrell等用人胚气管培养方法,从普通感冒病人鼻洗液中分离出一株病毒,命名为B814病毒。随后,Hamre等用人胚肾细胞分离到类似病毒,代表株命名为229E病毒。1967年,Mclntosh等用人胚气管培养从感冒病人中分离到一批病毒,其代表株是OC43株。1968年,Almeida等对这些病毒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这些病毒的包膜上有形状类似日冕的棘突,故提出命名这类病毒为冠状病毒。1975年国家病毒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了冠状病毒科。根据病毒的血清学特点和核苷酸序列的差异,目前冠状病毒分为冠状病毒和环曲病毒两个属。人类的冠状病毒分别属于OC43和229E两个抗原型,它是引起人类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常引起成人的普通感冒,儿童的冠状病毒感染并不常见。但是,5~9岁儿童有50%可检出中和抗体,成人中70%中和抗体阳性。冠状病毒感染分布在全世界各个地区,我国以及英国、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芬兰、印度等国均已发现本病毒的存在。主要发生在冬季和早春。在美国华盛顿D.C.地区,连续4年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冠状病毒占成人上呼吸道感染的10%~24%。在美国密歇根州的一次家庭检查中,证明冠状病毒可以感染各个年龄组,0~4岁占29.2%,40岁以上占22%,在15~1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这与其他上呼吸道病毒的流行情况不尽相同,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大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发病率降低。另外,当冠状病毒流行时鼻病毒却不常见。冠状病毒也是成人慢性气管炎患者急性加重的重要病原。病毒分离可用人胚肾细胞,分离阴性者可用人胚气管或鼻粘膜的器官培养。双份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比病毒分离要敏感。由于冠状病毒类似流感病毒均属于RNA病毒,突变很频繁,易于变异,给诊断和防治带来了困难。2.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潜伏期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至临床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不同传染病潜伏期长短不一,短至数小时,长至数月,甚至数年。即使是同一种传染病,其潜伏期也不尽相同,但大多数局限于一定范围。潜伏期长短受很多因素影响,如病原体侵入的数量、毒力、侵入途径、机体状态以及宿主环境条件的影响。主要与病原体在机体内繁殖时间和宿主的免疫能力有关。SARS潜伏期约为2~21天,通常在3~10天。目前认为SARS病在潜伏期暂无传染性。3.人群对SARS的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人群易感性与群体免疫力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群体免疫力水平高,则人群易感性低。从目前的流行病学的调查来看,人群普遍易感SARS,医护人员由于是和患者密切接触,因而是本病的高危人群。4.病死率(fatality rate)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病死率表示确诊疾病的死亡概率,它可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断能力,通常用于急性传染病,较少用于慢性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介绍:目前全球SARS病的预期病死率在4%~50%左右,其中老年病死率为50%,青壮年病死率为10~15%,儿童病死率为4~6%。5.疫苗根据病原生物抗原可激发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的原理,将疫苗注入机体,使机体主动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用细菌、螺旋体制备的生物制剂称为菌苗;用病毒、立克氏次体制备的称为疫苗(vaccine),亦将上述二种生物制品称为疫苗。疫苗分为活疫苗和死疫苗。活疫苗是通过毒力变异而获得的减毒或无毒株,或从自然界直接选择出来的弱毒或无毒株,经培养后制成的疫苗,如卡介苗。死疫苗是用物理、化学方法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仍保持其抗原性的一种生物制剂,如脊髓灰质炎Salk疫苗。另还有多肽疫苗、核酸疫苗等。当前SARS疫苗尚在研制中。6.SARS诊断试剂(1)核酸检测(PCR方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PCR)能够在不同的样品中测定SARS冠状病毒的基因物质(包括血液、粪便、呼吸道分泌物或身体组织等样品)。引物是PCR测试方法中的主要片段,已经由世界卫生组织的实验室网络在世界卫生组织网站上公布。已经研制出了包括引物、阳性和阴性对照的PCR检测试剂盒。总的来说,现有的PCR测试方法有非常好的特异性,但是缺乏灵敏性。这就意味着阴性的测试结果并不能排除病人中有SARS病毒的存在。而且,由于缺乏实验室质量控制而导致的实验室样品的污染,能够导致假阳性结果的出现。对于存在有必要的质量控制程序的PCR测试的阳性结果,推荐用于SARS冠状病毒的实验室测试是有非常好的特异性的,阳性结果意味着在样品中有SARS冠状病毒的基因物质(即RNA)的存在。但并不意味着有活病毒的存在或者是存在着大量的病毒足够感染其他人。PCR测试的阴性结果也不能够排除SARS病毒的存在。用PCR方法对SARS冠状病毒进行测试,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结果可能出现阴性:病人没有被SARS冠状病毒所感染;病例是由其它的病原体(病毒、细菌和真菌)感染引起的,或者是由于非感染性的原因引起的;测试结果是不正确的(假阴性),目前的测试方法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以提高其灵敏性;样品并不是在有病毒或基因物质存在的时候收集到的;病毒和基因物质有可能仅仅存在于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取决于用于测试的样品的种类。(2)抗体测试这些测试方法用于由于SARS冠状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抗体应答的测试。不同类型的抗体(IgM and IgG)是在不同的感染过程中出现的并且抗体水平会发生改变。在感染的早期这些抗体有可能是测不到的。IgG通常在病例恢复后仍然可以测到。以下的测试方法目前正在进行研究,但尚未用作商业用途:ELISA(酶联免疫吸咐反应):用于SARS病例的血清中的IgM和IgG抗体的混合物的测定,大约在疾病开始后的21天出现可靠的阳性结果。IFA(荧光免疫检验法):用于SARS病例的血清中的IgM抗体的测定,大约在疾病开始后的10天出现阳性结果。这种测试方法也可用于IgG抗体的测定。这也是一种可靠的测定方法,需要借助于荧光免疫显微镜进行测定。阳性的抗体测试结果:显示以前曾有过SARS冠状病毒的感染。从急性期到恢复期发生了从阴性到阳性的血清转化,或者是抗体滴定增长了四倍,显示近期有感染。阴性的抗体测试结果:在疾病发生的21天后没有检查到抗体,表明没有受到SARS冠状病毒的感染。(3)细胞培养来自SARS病例的样品中的病毒(例如呼吸道分泌物、血液或者粪便),通过接种细胞培养和病毒增殖也能测到。一旦分离到了病毒,将做进一步的鉴别以证实是否是SARS病毒。细胞培养是条件非常苛刻的测试,但目前(除了动物测试外)仅仅表明了有活病毒的存在。阳性的细胞培养结果表明在所测试的样品中有活的SARS冠状病毒的存在。阴性的细胞培养结果并不能排除SARS冠状病毒的存在(见阴性的PCR结果)。7.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或reservoir of infection)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非典病人是重要传染源。因为病人体内存在大量SARS病毒,而且具有某些症状有利于向外扩散,如咳嗽、腹泻等。据公共卫生专家介绍,病人一口痰中至少有几十万个细菌,并有可能含有肺结核、肺炎、流感、SARS等传染性疾病的传播病菌。此外尚未发现动物携带SARS病毒。8.冠状病毒的增殖病毒是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类型核酸,必须生长在活细胞中,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与其他细胞型微生物不同之处在于:当它们处于细胞外时并不表现出生命活性,既无自主代谢,也没有呼吸或生物合成功能;但当其核酸进入易感细胞后,便很快显示其生物活性,包括病毒物质的合成以及对宿主细胞的改变。冠状病毒基因组的表达是较独特的。病毒RNA分子可直接进行翻译,产物之一是一种RNA多聚酶。然后这种RNA多聚酶被用于转录出一条等长的互补RNA,从此互补再转录出一套共3'末端的亚基因组mRNA。这套正股mRNA由6个重叠的片段组成,从共同的3'末端伸展出来,但伸展的长度不同。只有靠近5'末端的独特序列可被翻译。而与其相近的套中最小的mRNA并不具备这一条件。因此在每一种情况下,产物是一种独特的蛋白质。冠状病毒的复制周期限于胞浆。通过芽生方式从含病毒糖蛋白的膜,即内质网池和高尔基池获得囊膜,然后病毒体在小泡中被转输到质膜而从细胞释放。  相似文献   

2.
根据新华社柏林2月13日发布的消息,德国乌尔姆大学医院日前发表新闻公报说,一项新研究发现,接种新冠疫苗不仅可有效预防新冠重症发生,还可能起到抑制其他冠状病毒的作用,帮助人们对抗普通感冒等疾病. 公报说,除新冠病毒外,至少还有6种冠状病毒会感染人类,包括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冠...  相似文献   

3.
读了樊静先生的文章颇有同感,正如樊先生所说“SARS还在研究、发展,目前病因、病理、传播、治疗等还有很多未知数”当前广泛应用的“非典型肺炎”以及它的群众性俗称“非典”约定俗成也无可非议,无碍防治“非典”的大局。随着病原学的进展,已有相应的变化,例如,3月15日WHO把它称做“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简称SARS)已经把当前的“非典”与以往多年沿用的“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区分了,在明确了变异的冠状病毒(mutated coronavirus)之后,也曾有人建议直接改称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pneumonia)并把该病毒称做肺炎冠状病毒,还有人建议将它叫作厄巴尼病毒,以缅怀因救治和发现此病而献身的的意大利籍的Urbani博士(他因此获诺贝尔和平奖),看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根本原因乃在该病的许多问题尚在研究和观察中。就病原上说虽然基本上达到共识,即coronavirus是原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的病因,但在相当数量的“非典”病人中未能分离到病毒,世界上有至少8个实验室(包括我国2~3家)在尸检或咽拭子标本中见到或分离到其他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例如衣原体和hMPV,在致死和传染性方面起何种作用,有待研究(What is the role of potential co-factors,such as chlamydia spp.and hMPV?Are they related to a Clinically more severe illness or to a higher degree of infectiousness(“super-spreaders”)?引自Kamps-Hoffmann编著,Flying Publisher的《SARS参考》(SARS-Reference-05/2003,SARS reference.com)。此外,有关这种冠状病毒的来源,有几种猜测,但实验证据都还未定。但是,这些情况都不影响SARS的继续使用。我觉得目前,作为一个综合征,用SARS来表述没有太大毛病,但弄个“人名”,我不同意。另外,非典型肺炎早就有这个名字,就是说除细菌引起以外的如衣原体、支原体、病毒等引起的,都叫非典型肺炎,也有时称做“急性间质性肺炎”(acute interstitial pneumonia)。早就有了,现在叫SARS,跟那个有区别了,也可以那样用,病原再进一步弄清楚,到那时再改也不晚。至于译音应在汉语中用“萨斯”、“沙斯”或“沙士”,我不懂汉语规矩,你们是专家。以上,应要求表达一点陋见,请你们指正,仅供参考。 (2003年5月底)  相似文献   

4.
一、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1)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 family),病毒的基因组由8个单股RNA构成,分别编码10个与病毒结构和功能有关的蛋白质,片段1和2分别编码PB2和PB1蛋白,片段3编码PA蛋白,这三个蛋白与病毒的RNA聚合酶活性有关。片段4编码血凝素(HA)糖蛋白,片段5和6分别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我国现行的一部规范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行政管理法律。本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 35种 ,其中甲类 2种 (鼠疫、霍乱 ) ,乙类 2 2种 (包括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艾滋病等 ) ,丙类 1 1种 (包括肺结核、血吸虫病等 )。随着实施过程中国内疫病情况的改变 ,于其后又将原属丙类的肺结核与新生儿破伤风二病提为乙类。另外 ,2 0 0 3年 4月由于SARS肆虐 ,又在本法管理的病种中增添了原本没有的SARS ,并规定其控制措施按本法第二十四条 (一 )款执行 (即强制管理 )。因此目前本法管理的传…  相似文献   

6.
20 0 3年 7月— 9月 ,香山科学会议陆续召开了第2 0 4— 2 0 6次学术讨论会 ,与会科学家针对SARS预防与控制、低氧与健康、航天编队飞行及空间虚拟探测技术等备受科学界关注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SARS预防与控制  虽然SARS的流行在我国已基本得到控制 ,但它还可能卷土重来 ,因此十分有必要对SARS的流行特征、SARS预防控制中的经验和教训等从科学层面上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和交流 ,并探讨应付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对策。  香山科学会议继“SARS病毒与严重的急性呼吸道综合症”第 2 0 3次学术讨论会 (中国…  相似文献   

7.
2019年12月,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起的病毒性肺炎开始在武汉暴发流行。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命名为COVID-19(冠状病毒病2019),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ICTV)的冠状病毒研究小组(CSG)建议把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SARS-CoV-2(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既没有与疾病名称一致,也没有完全真实地显示该病毒本身的特征,因而立即引发关注和争议。基于COVID-19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的基本信息,建议将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人类冠状病毒2019”(human coronavirus 2019,简称HCoV-19)。文章回顾并评价了CSG的命名方法,指出他们使用基于基因序列信息进行病毒命名的方法并不合适,建议采用传统的联系疾病的病毒命名方法对具有明显疾病特点的病毒如2019-nCoV进行命名。  相似文献   

8.
SARS中文名称的建议——萨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3年 3月 12日WHO昭告世界严重疫情时使用了“非典” (AtypicalPneumonia ,ATP)的称谓 ,但是 3天以后WHO意识到它的不准确而改为SARS。[1] 4月 12日WHO确认新的冠状病毒为SARS病原。[2 ] SARS描述了疾病的严重、急性和呼吸道三个重要特征。SARS的命名原则和艾滋病的英文名称AIDS类似。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准首字母缩写。艾滋是AIDS的音译。根据NLM医学百科全书“非典”的定义 ,“非典”和SARS是两个具有完全不同病原学术内涵的术语。[3 ] “非典”不是SARS的音译或意译 ,也不是SARS的别称 ,更不是中…  相似文献   

9.
2003年3月12日WHO昭告世界严重疫情时使用了“非典”(Atypical Pneumonia,ATP)的称谓,但是3天以后WHO意识到它的不准确而改为SARS。[1]4月12日WHO确认新的冠状病毒为SARS病原。[2]SARS描述了疾病的严重、急性和呼吸道三个重要特征。SARS的命名原则和艾滋病的英文名称AIDS类似。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准首字母缩写。艾滋是AIDS的音译。根据NLM医学百科全书“非典”的定义,“非典”和SARS是两个具有完全不同病原学术内涵的术语。[3]“非典”不是SARS的音译或意译,也不是SARS的别称,更不是中国人发明并适合中国环境从而值得坚持使用的独特名称。放弃“非典”而使用SARS称谓是科学“与时俱进”的必然。即使“非典”称谓已经形成习惯,不合理的习惯不应该改变吗?SARS,作为一种疾病的名称和学术名词的缩写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内为全世界家喻户晓,在人类科学发展历史上创造了一个科学名词国际化的“吉尼斯”纪录。造成人们对它确信无疑而敢于大胆使用的科学支撑是权威学术刊物,而超速传播的媒介为因特网。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发表了许多使用SARS的文章。有些是代表SARS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文章。Lancet于4月8日发表我国香港科学家发现SARS冠状病毒的论文[4],Science出版SARS联机专刊[5](可以免费下载),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于5月15日出版联机专刊[6](可以免费下载),Nature发表了50多篇使用SARS的文章,包括Erasmus医学中心病毒学科最后确认SARS冠状病毒的论文[7],加拿大基因科学中心于4月12日在世界上首先完成SARS冠状病毒的基因测序,4月29日发布的最后版包括29751个基对。他们通过网站发布研究快报和供自由下载的测序的编码数据[8]。这些权威学术刊物高质量研究文章,大大加快SARS被全世界接受的速度。目前SARS已经成为国际上事实上的标准称谓。笔者于5月29日利用Google搜索引擎对SARS和非典的英文名称Atypical Pneumonia进行了搜索,说明SARS的使用绝对压倒非典(英文),也看到WHO在和这个新的传染病作斗争中的主导作用。搜索结果如下表所示。实际上,在我国的抗疫斗争中,政府官员、科学家以及媒体文章中使用SARS称谓越来越多。非典称谓有逐渐被取代的趋势。但是,还没有出现合适的中文名称。造成许多畸形的不对应现象。例如,科学家写的文章使用的是SARS,但媒体发表消息就使用“非典”。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厅舞台上的大标语是向SARS宣战,可是播讲人却使用“非典”,造成从内涵和名称上SARS就是“非典”的错觉。新华社的英文网站以及对外发布的新闻使用SARS称谓,意味着对“非典”称谓的放弃。但是为了照顾已经习惯的“非典”用法,出现不得已的畸形不对应。今后,党政机关的文件、领导同志讲话需要使用恰当的中文名称,占国人口绝大多数但不熟悉英语的人也需要有一个SARS的中文科学称谓。从国内、国外、大陆境外的接轨和称谓的统一性考虑,设计SARS的中文名称是合乎逻辑的而且迫在眉睫。笔者对世界华文媒体的称谓作了不完全的调查,得到的结果如下:①北美最大的华文报纸World Journal使用SARS。②BBC、VOA中文网站使用萨斯。③台湾地区的中国时报、“中央社”、ETToday等使用SARS。④加拿大华侨时报SARS和“非典”并用。⑤新加坡联合早报SARS和中文音译名沙斯并用。引用大陆报纸时用“非典”。⑥香港特区大公报使用“非典”;文汇报“非典”、沙士和SARS并用;苹果日报使用“沙士”。⑦澳门日报使用“非典”。不难看出,中国大陆关于SARS以及对应的称谓的使用对于世界华文媒体是有影响的。目前,在华文媒体已经出现的SARS中文名称萨斯、沙斯和沙士究竟哪一个比较好呢?①萨斯作为译名发音和重音都和原文一致,而且发音有爆发力和节奏感。念读起来顺口。②沙斯和萨斯类似,沙字笔画少,但是沙在汉语中的发音为平声,读音不够有力。③沙士的笔画很少,除了沙字有以上提到的缺点以外,士的发音shi不如斯的发音和英文原文贴切。基于以上分析和权衡,建议采用萨斯作为中文译名。当然,只要不影响理解,直接使用SARS也未尝不可。在学术研究场合可以再加上SARS的意译: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因为是综合征,典型症状不是一个,很难在名称中体现症状或发病部位。从历史上看,疾病的命名也是复杂的,反映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过程。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缩写,英文或拉丁文名称为Influenza。1658年意大利威尼斯城的一次流感大流行使6万人死亡,惊慌的人们认为这是上帝的惩罚,是行星带来的厄运所致,所以将这种病命名为“Influenza”,意即“魔鬼”。霍乱(Cholera)是19世纪最大的传染病,在中国古代又叫“扁螺痧”,这是形容患者在极度脱水的情况下,十指螺纹皆扁而命名。至于用科学家名字命名疾病就更是屡见不鲜了,如帕金森病等。愿抗萨战早日夺取最后胜利。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智慧将大放光彩。  相似文献   

10.
建议称为“沙司”或“萨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ARS”一词是CarloUrbani医师提出的 ,时间是 2 0 0 3年 2月 2 8日 ,他是WHO的专家 ,也是第一位死于SARS的专家。 3月15日 ,WHO正式采用此词。目前 ,此词已被全球科学家广泛接受。据此 ,正式拟定一个中文名确有必要。我想 ,可参考AIDS的译法 ,即采用音译 ,以利于国际学术交流。我建议译为“沙司”或“萨斯”。沙司的优点是发音接近 ,笔画少 (共12画 ) ;萨斯的优点是发音更接近 (注 :沙字的汉语拼音为sha ,萨字的汉语拼音为sa) ,但笔画较多 (共 2 8画 )。再查 ,抗菌药物sarpicillin已译为沙匹西林 ;肠道细菌salmonella早已译为沙…  相似文献   

11.
“应该承认,在SARS面前,我们中国科学家整体打了败仗。”这是杨焕明针对SARS研究第一个时期,杨焕明几乎逢人便讲,逢会必说的一句话。面对前来视察工作的胡锦涛总书记他这样说,在中国科学院“紧急行动计划”的启动会议上他这样说,在接受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所长的任命时他还是这样说。 2003年5月1日,美国《科学》杂志网站刊登了两篇SARS病毒基因组序列的研究论文,一篇以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科学家为主,并有美国、荷兰和德国科学家参与完成;另一篇则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癌症研究署基因组科学研究中心为主完成。  相似文献   

12.
对SARS命名的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了樊静先生的文章颇有同感 ,正如樊先生所说“SARS还在研究、发展 ,目前病因、病理、传播、治疗等还有很多未知数”当前广泛应用的“非典型肺炎”以及它的群众性俗称“非典”约定俗成也无可非议 ,无碍防治“非典”的大局。随着病原学的进展 ,已有相应的变化 ,例如 ,3月 15日WHO把它称做“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 ,简称SARS)已经把当前的“非典”与以往多年沿用的“非典型肺炎”(atypicalpneumonia)区分了 ,在明确了变异的冠状病毒 (mutatedcoronavirus)之后 ,也曾有人建议直接改称冠状病毒肺炎 (coron…  相似文献   

13.
《科学大观园》2020,(4):38-43
正这场疫情,本质上是人类与一个新物种的战役,我们一定要赢也必定会赢。冠状病毒并非第一次成为人类的劲敌,这一病毒家族,究竟是怎样的?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造成武汉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 oV)"。该病毒与17年前导致"非典"的病毒同属于冠状病毒。目前国内外的医学专家们正在积极寻求攻克这一病毒的武器。小小病毒为何具有如此巨大的杀伤力?冠状病毒又是如何被发现的?  相似文献   

14.
建议用“萨斯”作为中文译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11月,我国广东出现传染性肺炎,由于其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和病程特殊、有别于细菌性肺炎,而被命名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后来用得更多的是“非典型肺炎”,并进一步被简略为“非典”。2003年3月初世界卫生组织将这一新出现的呼吸道传染病命名为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意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英文缩写为“SARS”,于是在我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其他华文地区便有该缩略词的不同中文译名,如“萨斯”、“沙士”、“沙斯”、“萨丝”、“沙氏”、“沙示”等等。“非典型肺炎”不是新名词,传统上指因感染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贝纳立克次体和病毒等而发病,传染性不强,临床症状不典型,与胸部X线表现不一致的一类肺炎,是相对于感染肺炎链球菌而发病的典型性肺炎而言的。可见,“非典型肺炎”是一个概念较为宽泛的病名。我国当初称“非典型肺炎”,事出有因,但时至今日,科学界对这一新出现的传染病已有一定的了解,如世界卫生组织4月宣布科学家发现这次发病的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等,再使用概念宽泛的“非典型肺炎”已经不合适了。“SARS”最先是由世界卫生组织意大利籍传染病专家卡洛·厄巴尼(Carlo Urbani)命名的。他不幸染病,于3月29日在曼谷以身殉职。为了纪念他,世界卫生组织将这次出现的传染性肺炎命名为“SARS”。目前国外学术界、新闻媒体已基本接受并开始使用“SARS”这一名词。它的中文译名可借鉴于“艾滋病”的翻译。艾滋病英文全称为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意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为“AIDS”,中文译名一度也有“爱滋病”、“爱之病”、“艾滋病”等,最后统一为“艾滋病”。因此,“SARS”也可以根据缩略词来音译定名。在目前几种中文译名中,“萨斯”比较符合中文发音。所以,建议目前使用“萨斯”作为中文译名。其实,SARS也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从术语学来看,病名若能按照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国际性、单义性、约定俗成等原则来命名;确定的中文病名,要符合中文的语言,能“望文生义”,反映出该病的特点,那是最为理想的。众所周知,SARS爆发以来,仅有半年时间,尚有许多未知数,如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但尚不能排除其他病原体;对SARS的病因、传播途径和源头、发病过程、致病机制的认识尚不清楚,因而从严格意义上说,SARS还不能算是一个理想的病名。当然,如果SARS(萨斯)继续沿用下去,也就约定俗成了。 (2003年5月底)①王永炎院士是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②朱建平研究员是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  相似文献   

15.
今年2月与洪涛教授同去广州时,广州已有“非典”这个名词。据说当时已有人提出用“原因不明肺炎”,但因为“原因不明”有可能引起群众恐慌心理,所以使用了“非典”。我认为,“非典”和“SARS”都不是好名词,缺乏科学性。这两个名称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人们面对这个新疾病是仓促上阵的,连它的名字都没起好。3月8日,我国有关部门和人士同WHO第二批代表团进行会谈,这也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就SARS(本文暂用SARS表示这次疾病)同WHO代表交流。当时我代表中国作“流行病学报告”,我使用了AUP(acute unspecified pneumonia),可译为“急性原因不明肺炎”,或“急性未定性肺炎”,或“急性未分类肺炎”。虽然当时,WHO已有两批专家来过我国,但因当时怀疑中国流行的是禽流感或其他流感,所以来的都是流感方面的专家。WHO的专家和决定采用SARS名称的人可能都没见过此病患者,也未征求过中国专家的意见,这样的定名能有多少权威性?如果人们因为WHO命名的原因而坚持使用SARS,只能说明人类不得不继续使用一个不科学的名词。我认为AUP这个词比“非典”和SARS要合理些。首先,AUP中有“肺炎”的概念。SARS的意思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综合征”的含义表示此病可能以肺炎为结局,也可能不以肺炎为结局。而实际上从临床来看,只发生呼吸道症状不出现肺炎的情况非常少。如广州中山二院爆发的40多医护人员病例,绝大多数最后都出现肺炎,个别的一两个没有出现肺炎的,被认为可能所患疾病为一般感冒。所谓“隐性”、“亚临床病例”可能存在,但很少。我们也不会以亚临床病例来命名。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亚临床病例非常多,但我们不称其为“急性脑疾病综合征”等,就是因为来就诊的病人典型症状是脑炎。其次,AUP中的“unspecified”表示“原因不明”,可以给科学探讨留有余地。现在已知的病原体有“新型冠状病毒”,但也有未知的,如美国的SARS患者大多数未查出有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目前,病原学诊断技术并不成熟,WHO所提供的两级诊断——疑似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也不是病原学诊断。另外,此病与AIDS不同。AIDS定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因其症状极其复杂,在HIV感染基础上出现各种各样的机会性疾病,很难用一个病表示,只能独辟蹊径来定名。而此病归根结底要出现肺炎,落在“综合征”上就不合适了。我于4月4日为美国疾病控制中心SARS工作组所作的报告中对SARS名称提出了质疑,与会的44名美国专家没有一个人为SARS辩护。在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海峡两岸SARS防治学术交流会”中,我都使用了AUP。因此我建议将病因已明确为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称为“冠状病毒肺炎”。而将原因仍然不能确定的,仍称为AUP。中文名称为:急性原因不明肺炎(急性未分类肺炎,急性未定性肺炎)。(根据录音整理,2003年6月)  相似文献   

16.
2002年末在广东省发生一种原因不明的传染性极强的肺部的疾病。当时医生对这种怪病不十分了解,暂定名为“非典型肺炎”也情有可原。回过头来看这种命名是不科学的,与国际上的SARS命名不相一致,容易产生混乱。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特殊情况下的产物,将其重新命名无可非议。SARS这个词是WHO的正式命名,已在全世界学术界广泛应用。我国是否可以沿用,说法不一。个人认为沿用也有其一定道理:一是可与世界接轨,便于学术交流;二是纪念为SARS献身的意大利籍传染病专家卡洛·厄巴尼(Carlo Urbani)。但是此命名也不是尽善尽美,不是一个理想的命名,它既不能反应出病因,也不能反映出疾病的主要症状。SARS病首先发现于中国,由中国自己来命名是理所当然、义不容辞的。但是如何命名得更科学、更恰当,需学术界同行专家共同商讨。个人认为按照疾病的命名原则,首先应该反映出疾病的病因,现在已经明确病因是新型冠状病毒,故应该加上新型冠状病毒,即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综合征”(Novel Coron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它既反映了病因,也反映了疾病部位及症状,综合征包括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和肺部浸润性炎症等。以上为个人粗浅之见,仅供参考。(2003年6月)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 从去年底先在我国广东,而后在国内外许多地方发生并流行一种特殊的肺炎,可以说是突如其来,而且来势汹涌,以致我国医学界仓促上阵,连其名字都未能深加考究。在紧急情况下将其称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是可以理解的。但随着国内外对这种“怪病”的研究和认识不断地深化,专家们对它的称谓就有了变化和分歧。关于“非典”这一名称,几乎所有的专家都不认同了。有人建议叫作“传染性冠状病毒肺炎”,还有人称其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多的专家建议定名为“萨斯病”(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英文缩写为SARS),有利于与国际接轨。也有的专家认为叫“萨斯病”同叫“非典”一样,都不科学。众说纷纭。为及早给这种疾病确定一个科学的名称,我编辑部特组织专家进行讨论,欢迎大家积极参与。2002年11月在广东省首先发生一种突发的传染性极强的严重的肺部疾病。已知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广州呼吸病研究所在临床初始实践中暂称此病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当时病因不明的情况下,这个暂时命名还是合理的。后来因为名字太长,为了简化,就称之为“非典型肺炎”。这实际上是不科学的,因为医学上非典型肺炎是一种类名,它包括了已经知道的十多种病,将一个原本较为泛指的名词用于这次突如其来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不够科学的。以后由新闻媒介把“非典型肺炎”简称为“非典”。由于“非典”一词不断广泛地出现在各种媒体上,老百姓不知道,媒体宣传多了就接受了,已成为约定俗成,以讹传讹而不考虑此名的科学性。我认为,这个不适当的名词应该及早地抛弃,加以纠正。对于疾病的命名方法通常是:1.以病原体或原因的方法命名。以肺炎为例,譬如各种细菌引起的肺炎,就把各种细菌的名字放前边,像军团菌肺炎、链球菌肺炎(还有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肺炎等)。我想这种命名最好,它对诊断、治疗上有指导意义。2.以病因命名,如吸入性肺炎、放射性肺炎、通气机肺炎等。3.以解剖部位命名,如大叶性、支气管性、间质性肺炎。4.以发生地点命名,如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5.以症状来命名,如休克型肺炎、SARS……上述五种命名以病原病因性命名对治疗帮助最大,应作为规范化命名的首选。有的病用描述性命名,这是因为对病不大了解,病因不太清楚,所以根据症状的表现来命名。“SARS”的命名就是这样由来的。将本病称为SARS,是根据WHO派到越南工作的意大利籍传染病专家Carlo Urbani医生,他将所见的第1例本病患者首先上报WHO,并根据其临床表现称之为“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中文译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以其英文缩写简称SARS。Urbani医师本人在研究本病时被感染而病故。WHO在2003年3月为纪念Urbani医生的贡献,正式将其命名为SARS,后来为国际上广泛应用。由此可以看出SARS是本病初发时期提出的命名。由于当时对病的本质还不了解,SARS有不合理的地方:SARS只是症状描述性的,既未突出其传染性,未说明它是一种肺炎,也未包括可能的病因;而且称为综合征,而非独立的一种新的疾病。“综合征”与“独立疾病”在医学上是有区别的。综合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相同的一组症状,不是一个病。病原定了就应转为用独立疾病命名;SARS意思是“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严重”的说法一开始是严重的(也有的病例开始就不很严重),以后时间长了,人们有了免疫力了,就会变为不很严重了;这个名字也没有体现出传染性来;也没有说明原因是什么。总之这个名字只是纪念性的,现在看来就不太理想。在没有决定更好的新名词前,我们可以暂时先用SARS或萨斯。随着SARS研究的迅速进展,现在WHO已肯定了它的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所以,现在已经到了制定科学术语的时机了。关于命名,我赞成还是病因式的。香港已建议将其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但没有反映出它有强烈的感染性。故我建议命名为“传染性冠状病毒肺炎”,因为它表现出强烈的感染性,又提出病因是冠状病毒引起的,所以治疗方面,病毒方面目前还没有特效药,只能维持对症治疗。以后有效防治方法就会出来了。适当的时候是否可简称“传冠肺”、“冠肺病”。英文名communicable coronavirus pneumonia(CCP)。我建议在WHO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提出推荐用这种更好的科学术语来统一国际上的名词。 (2003年5月底) ①翁心植院士是全国科技名词委委员;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名词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18.
摘要 医学微生物学存在一些科技术语的汉译名称不统一。文章就沙门氏菌属、耶尔森氏菌属、埃希氏菌属、志贺氏菌属、奈瑟氏菌属、布鲁氏菌属、克雷伯氏菌属、立克次氏体属、芽孢杆菌属、枝原体属等菌属名称,肥达氏试验、革兰氏染色、革兰氏阳性菌、细菌芽孢、非典型性肺炎和SARS、“病原生物学”等微生物学术语,进行了研讨和提议。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是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的一个分支,其汉译科技术语本应与微生物学科的科技术语[1-4]相一致,但在笔者所从事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经常被科技术语的汉译名称不统一[5-7]所困扰。譬如,编写《医学微生物学》教科书,为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制定医学微生物学科考试大纲以及每年参加执业医师考试命审题等,医学出版机构所要求使用的汉译科技术语经常与微生物学出版物所载名称不一致,深深体会到将科技术语的汉译名称进行统一,使之标准化,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就医学微生物学某些有争议的汉译科技术语名称,与学术界同行们进行商榷。一 关于汉译名称中“氏”的正确使用汉字“氏”的使用中注明,“在学有专长的人的姓或姓名后面加‘氏’表示尊重”[8]。微生物学中有不少为纪念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以其姓氏或姓名命名的科技术语,在细菌名称中尤为多见。[2-7]还有不少微生物名称是以团体名称或首次发现地名命名,例如军团菌属(Legionella)、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汉城病毒(Seoul virus)、辛诺柏病毒(Sin Nombre virus)、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扎伊尔埃博拉病毒(Zaire Ebola virus)、辛德比斯病毒(Sindbis virus)等。[2-7]基于上述理由,凡是以学者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微生物学科技术语,均应采用姓氏或姓名后加“氏”的汉译名称为宜。例如Salmonella是纪念美国细菌学家D.E.Salmon命名的菌属名,众所周知,Salmon(沙门)是西方人名D.E.Salmon中的家族名(family name),即相当于国人的姓,故Salmonella应汉译为沙门氏菌属[1-6],不应译为沙门菌属[7]。同理,Yersinia是纪念法国细菌学家A.J.E.Yersin(耶尔森)于1894年首次从鼠疫患者体内成功分离该菌而命名为耶尔森氏菌属[2-6],也不应译为耶尔森菌属或耶氏菌属[7]。其他还有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志贺氏菌属(Shigella)、奈瑟氏菌属(Neisseria)、布鲁氏菌属(Brucella)、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巴斯德氏菌属(Pasteurella)、鲍特氏菌属(Bordetella)、弗朗西斯氏菌属(Francisella)、立克次氏体属(Rickettsia)、考克斯氏体属(Coxiella)、巴尔通氏体属(Bartonella)等菌属名称,肥达氏试验(Widal test ,Widal’s test)、革兰氏染色(Gram stain,Gram’s stain)、革兰氏阳性菌(Gram-positive bacteria)等术语[1-6],均已是约定俗成且长期被广泛使用的科技术语,没有必要去掉“氏”,再启用一批新的汉译名称[7],以免与以地名或团体名称命名的汉译术语相混淆。二 考证“细菌芽孢(bacterial spore)”bacterial spore含义为某些细菌在不利条件下,于“菌体内形成具有多层膜包绕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形如真菌的厚膜孢子(chamydospore),且可“发芽,形成新的菌体”[6-7],故汉译名称为细菌芽孢(bacterial spore),简称芽孢(spore)是合理的。在细菌分类中和细菌学的大量出版物中,芽孢(spore)一词已被普遍使用,例如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芽孢杆菌属(Bacillus)、无芽孢杆菌(nonsporing rods)、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肉毒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botulinum)、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tetani)、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 anthracis)等。[1-4,6]因此,不需要另造细菌“芽胞”一词[5,7]之必要性。三 支原体属还是枝原体属有些医学微生物学出版物中将Mycoplasma译为支原体属[5,7]。按照对Mycoplasma词义解释,为“没有细胞壁能形成丝状与分枝状”[6-7]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种属,理应汉译为枝原体属(Mycoplasma)[2-4,6],而不应汉译为支原体属[5,7]。正如Mycobacterium因“繁殖时有分枝生长趋势”,汉译为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2-7],而不译为分支杆菌属。四 传染性“非典”与SARS非典型性肺炎(atypical pneumonia)简称“非典”,是与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引起的大叶肺炎相对应的间质性肺炎。在2002年之前,已知引起“非典”的病原体主要有4类,即(1)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即TWAR衣原体;(2)肺炎枝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3)嗜肺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4)病毒,包括①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②冠状病毒(coronavirus)等。这些病原体引起的“非典”均有一定的传染性,故均可称作传染性非典。2002年11月—2003年6月,中国及东南亚国家或地区曾突发另一种合并呼吸衰竭的严重非典型肺炎,其临床特点为急剧发生弥漫性肺炎及呼吸衰竭,较过去由已知的病毒、嗜肺军团菌、枝原体及衣原体所引起的非典型肺炎严重得多。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卡洛·多尔巴尼(Carlo Urbani)博士于2003年3月16日将其命名为serious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简称为SARS。其后多尔巴尼博士在越南不幸被感染SARS以身殉职。为纪念这位科学研究先驱,WHO正式采用他所命名的SARS病名,并将稍后发现的该病病原体——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SARS-coronavirus,简称SARS-Cov。唯有我国一直沿用2003年春临时称“传染性非典”的病名,并将其写入2004年8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届第十一次会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这样极易造成与一般“非典”相混淆,传染性非典不全是SARS,SARS仅仅是传染性非典中极其特殊的一部分。为了与世界接轨,建议应将中国独有的“传染性非典”名称更名为国际通用的SARS病名,正如AIDS已被直译为艾滋病,不必再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病名。五 质疑“病原生物学”一词“病原生物学”一词已载入中国学科目录,近年来全国新设不少病原生物学系或教研室、病原生物学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授予点,甚至有《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原名《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6年2月易名,为中国核心期刊)和《病原生物学》教科书等。中国组创病原生物学学科的初衷是将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与医学寄生虫学(medical parasitology)两个学科合二而一,但实际上这种划分不妥。就医学微生物学而言,它不仅研究致病的微生物,还研究对人类健康有益的微生物即人体正常微生物群(normal flora),显然用“病原”一词不恰当。再就生物学(biology)而言,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算生物,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很广。病原生物学是中国独创的术语,虽然可英文直译为pathogen biology,但在外文专业书刊中从未发现过这个词汇,也无此书名刊名的外文科技书刊。目前国外教材或学术专著,除个别英文原著Medical Microbiology中包含医学寄生虫学内容外,均将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寄生虫学分别出版。故建议废除“病原生物学”学科名称,取而代之应恢复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medical microbiology and parasitology)学科名称。  相似文献   

19.
《科学大观园》2003,(9):36-37
广东佛山庞先生发病确切时间是2002年11月16日晚,第一次住院时间是11月20日,后转院时间是11月25日,病愈出院是1月8日。目前,他为时间上可追溯的第一例SARS患者。广西2003年1月4日,广西河池市境内柳州铁路局金城江机务段发生一起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共发病6人,其中死亡2人。2月中旬,广东省部分地区确认发生SARS疫情后,经广西疾病控制中心确认,正式将其归类为回顾性SARS疫情。  相似文献   

20.
正冠状病毒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巢病毒目、冠状病毒科、正冠状病毒亚科。冠状病毒是一类主要引起呼吸道、肠道疾病的病原体,1937年首次从家禽体内分离,最早在人体内发现是在1965年。在电子显微镜下,这类病毒颗粒的表面有许多规则排列的突起,整个病毒颗粒就像一顶中世纪欧洲帝王的皇冠,因此被命名为"冠状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