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分析我国环境行政诉讼的现状,总结出我国一般性的环境诉讼问题,提出具有我国特色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设想:突破传统原告资格、拓宽司法审查范围、设置诉讼前置程序、优化奖励机制等,这将为我国环境管理提供一种新的法律渠道。 相似文献
2.
环境民事纠纷行政处理制度是适应环境民事纠纷及时、有效的解决而产生的一项制度,对项制度,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只在第41条第二款作了简单而原则的规定,缺乏系统性、操作性而且其中的几个法律用语欠缺足够的严谨,难免使人产生歧义,误导实践。因此,笔者认为对我国环境民事纠纷行政处理制度进行重构势在必行。文章在论述环境民事纠纷行政处理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基础上,结合我国法律规定的现状,提出了重构该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环境民事纠纷行政处理制度是适应环境民事纠纷及时、有效的解决而产生的一项制度,对项制度,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只在第41条第二款作了简单而原则的规定,缺乏系统性、操作性而且其中的几个法律用语欠缺足够的严谨,难免使人产生歧义,误导实践。因此,笔者认为对我国环境民事纠纷行政处理制度进行重构势在必行。文章在论述环境民事纠纷行政处理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基础上,结合我国法律规定的现状,提出了重构该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环境民事纠纷行政处理制度是适应环境民事纠纷及时、有效的解决而产生的一项制度,对项制度,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只在第41条第二款作了简单而原则的规定,缺乏系统性、操作性而且其中的几个法律用语欠缺足够的严谨,难免使人产生歧义,误导实践.因此,笔者认为对我国环境民事纠纷行政处理制度进行重构势在必行.文章在论述环境民事纠纷行政处理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基础上,结合我国法律规定的现状,提出了重构该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当前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在法律规则设计和具体司法实践方面均呈现出明显的事后救济性的特征,难以从源头上全面预防和化解生态环境损害.究其原因,当前侵权法以损害为中心的诉讼体系和行诉法整体架构设计是关键所在.因此,在生态侵害尚未产生之际,亟须发挥预防性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预防性救济功能,与当前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事后救济功能相配合... 相似文献
6.
7.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实践中的有序运作,不仅需要对该项制度的内部进行协调,还需对该制度与相关程序制度进行协调,协调好该制度与已有的环境私益诉讼的运行模式是其发展的必经环节.现有的公私益诉讼相分离协调模式忽视了环境案件的天然融合性,同时也呈现出顾此失彼的现象.完全排除诉的合并可能性协调模式并非长久之治,协调两者不仅要考虑二者... 相似文献
8.
9.
彭荣华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5,30(5):81-84
行政公益诉讼在国外已被广泛接受且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诉讼制度,但在我国尚未得到立法上的认可,理论界也未形成一致认识.在我国建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法理基础有两条:一是保护公民社会公共性权利的需要;二是以权利制约权力、以私人力量制约国家权力的需要.构建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原则概括而言主要有如下七条:明确提起公益诉讼的条件;规定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取消诉讼时效的限制;拓宽公益诉讼的范围;实行合议制审理;不适用调解制度;合理规范审判程序及费用. 相似文献
10.
11.
试论解决民事、行政交叉案件的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立法没有规定民事、行政交叉案件的处理方法。日本的当事人诉讼虽然也能彻底解决此类纠纷,但从本质上看,是民事诉讼而非行政诉讼。我国在行政诉讼中应设立专门的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以彻底解决此类纠纷。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是解决民事、行政交叉案件的最佳方式,但它并非一种独立的行政诉讼类型,我国应把它作为行政诉讼类型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马卫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32-35
社会法制化的进程离不开对程序的完善,但是我们又是一个有着重实体、轻程序理念的国家。在我们对司法程序进行完善的过程中不应当忽略对诉讼监督工作程序的完善,而对诉讼监督工作的程序进行考核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结合程序性评价的理念对监督工作进行梳理和完善,可以推进检察机关诉讼监督工作模式的改革,以适应新时期和新形势对检察机关诉讼监督工作的新要求与新挑战。 相似文献
13.
徐黎明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10,(6):63-67
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事纠纷的种类在多样化,内容在复杂化,为更好地解决民事纠纷,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纠纷解决机制。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行政机关处理民事纠纷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制度选择。行政机关亲民性、专业性、高效性的特点,使得行政机关处理民事纠纷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行政机关处理民事纠纷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将成为我国现阶段最重要、最有效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4.
包冰锋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26(4):102-107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民事诉讼法学中的一个基本而重要的概念,自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学说产生至今一直存在一定的争论。新诉讼法律关系理论借用法律状态说提出的"诉讼负担"概念,与"诉讼义务"概念相区别。以此为基础,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来认识诉讼现象,运用诉讼义务、诉讼负担等概念来解读整个民事诉讼甚至相关的民事诉讼法理论和制度。 相似文献
15.
改革中国民事诉讼送达制度,主要应当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修正送达方式,拓宽送达的场所,明确代收人的职责。二是完善推定送达,包括送达的凭证(送达回证)和送达的日期。三是健全送达体制,分级送达体制和双轨送达体制是值得考虑的对策。四是拓展送达途径,适时地运用电话、电传、电子方式等予以送达,可以有利于解决司法实务中的“送达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视野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构建与创新,应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从基本原则、启动者、适用范围、法律效力、救济措施等方面全面推进。行政诉讼调解应基于自愿和合法原则,由双方当事人合意而启动,由法官居中主持,依法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终结诉讼的效力。当然,对于无效和可撤销的调解协议也应当提供必要的救济。 相似文献
17.
郜凌云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0(6):79-83
对行政登记行为的特征、本质内涵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针对行政登记行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司法救济的观点,并作了较为充分的论证;阐明了行政登记行为可诉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覃远春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4(6):50-55
占有是主体对物控制支配的事实,并非民事权利。占有诉讼是作为占有核心法律效果的占有保护请求权行使的诉讼表现,其重于事实秩序维护,要求迅速进行并与本权诉讼不竞合。占有诉讼的提起不能按照实体条件要求,搞先审后立。在实体法完善占有制度的同时,占有诉讼也需要进行程序规范。借助解释论将占有案件纳入简易程序审理可作为权宜之计,诉讼法完善时应将占有保护案件明确列为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类型。长远看,可考虑将占有诉讼程序问题在民事诉讼法中确立相对独立的制度,以体现占有保护这类事实争议与普通权利争议处理上的不同,丰富民事诉讼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0.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是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集中体现了公民权、行政权、司法权的三权博弈。对该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对于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