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晴朗的夜晚仰望天空,满天的星星调皮地向我们眨着眼睛。可是,我仔细观察后发现,同样都是星星,它们不仅亮度不同,就连颜色也不一样,有红色、蓝色、黄色、白色……这是为什么呢?A:天空中的星星分成恒星、行星、卫星等几种,其中只有恒星会自己发光,其他的星星只能反射恒星的光,它们的颜色要视其离恒星  相似文献   

2.
星际旅行所谓的星际旅行指的是星球与星球之间的载人和无人飞行。准确地说,应该是恒星之间的飞行。毫无疑问,恒星际旅行的难度要大大超过行星际旅行,原因在于前者的旅程更长,这种长度超出我们的想象。但读者不妨想象一下,如果驾驶飞船前往另一个遥远的世界,发现新的地平线和"太空殖民地"全在眨眼之间,那将是怎样一种景象?能否实现:美国宇航局"突破推进物理项目"已经确定,要让星际旅  相似文献   

3.
正从"伽利略卫星"的发现,到对暗物质、暗能量的观测,在长达400多年的时光里,望远镜见证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无数新进展如果在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单凭肉眼,我们所能看到的星星最多不过二三千颗,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恒星。倘若想要看见更多的星星,我们就必须借助于"天  相似文献   

4.
碳是宇宙中仅次于氢、氦、氧的第4丰富的元素.在恒星演化晚期形成的碳元素,进入星际空间以后,以离子、原子、分子以及固体尘埃微粒的多种形式存在.含碳有机复杂分子是生命起源的基本物质.碳质尘埃是星际尘埃的主要成分之一,其红外光谱是探测各种天体环境物理和化学条件的重要指针.碳质尘埃如石墨、纳米金刚石、多环芳香烃、富勒烯、氢化非结晶碳等尘埃微粒是星际尘埃的重要研究对象,在星际空间广泛存在,它们是星际消光2175?驼峰、星际红外辐射谱带、星际弥散吸收带等光谱特征的最可能载体.本文主要介绍星际碳质尘埃的天文观测及其物理化学特性.近年来,石墨烯、碳纳米管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亦将讨论与此相关的天文观测和理论模型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星际介质中相对致密的区域是分子云,观测与理论已确认,恒星诞生于分子云。近10年来在恒星形成区不断观测到冷分子气体的高速外流,证明了在恒星演化早期,大多数星都将经历一个高能量的物质喷发阶段。目前对这类源的研究主要是通过CO分子谱线的观测与分析进行的。部分工作涉及分子外向流的中、远红外分析,采用的是红外天文卫星(IRAS)的资料。为了进一步弄清这类天体整个红外谱特征以及它与恒星早期物质喷发的关系,1988年1月、8月和1989年1月、8月,我们在北京天文台兴隆站用新建的  相似文献   

6.
恒星大冒险     
<正>宇宙中有很多很多在当初大爆炸中产生的星际云,其中一些星际云会逐渐收缩并演化成原恒星。作为一颗即将诞生的新恒星,一场恒星的大冒险便由此开始,你会选择什么模式的冒险历程呢?傻瓜模式由于质量不够大,原恒星不足以在核心点燃氢核聚变反应以维持光度,无法成为真正燃烧运转的恒星,而是变成了质量介于最小恒星与最大行星间的气态天体——褐矮星。褐矮星的人生很简单,那就是几乎毫无变化,永远作为一颗褐矮星,直到宇宙的结束。  相似文献   

7.
正NGC 3199是位于船底座方向,离我们约12000光年远的明亮宇宙云。在这张窄波段假色影像里,这团星云涵盖约75光年的区域。虽然深空影像指出它具有接近完整的气泡结构,不过它的上缘远亮于其他区域。星云的中心附近,有颗会发出强烈恒星风的炽热短寿命沃夫-瑞叶型恒星。当沃夫-瑞叶型恒星的强烈恒星风扫及周围的星际物质时,往往会造就外观饶有趣味的星云。在上面这个案例里,  相似文献   

8.
有助于构建更好的早期恒星形成模型[科学时报]天文学家发现的原始气态云团似乎在星系形成过程中毫发无损。图片来源:Ceverino、Dekel、Primack今天宇宙中的化学物质并不是过去的样子。环绕我们的恒星、行星与星际间气体由碳、氧以及比氢和氦——在宇宙大爆炸之后的几亿年中仅存的两种物质——重的其他许多元素混合而成。直到最近,还没有人见过任何来自宇  相似文献   

9.
文化播报     
《世界知识》2023,(13):76-77
<正>中国科学家实现人类首次大质量恒星死亡瞬间天文现象全过程记录6月9日,中国科学家实现人类首次大质量恒星死亡瞬间天文现象全过程记录的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科学杂志《科学》。据了解,一颗质量是太阳20余倍的“超级太阳”恒星,在约20亿年前其核聚变燃料燃烧殆尽,在坍缩的瞬间引发了巨大的爆炸火球,产生了一个持续几百秒的巨大“宇宙烟花”伽马射线暴。火球与星际物质碰撞产生的大量万亿电子伏特高能伽马光子穿过茫茫宇宙,  相似文献   

10.
庚君伟  NASA  ESA 《科学世界》2014,(3):74-79
<正>宇宙中的天体,生与死总是相依相伴。比如,中小质量恒星的死,伴随着白矮星和行星状星云的生;大质量恒星的死,伴随着中子星、黑洞和超新星遗迹的生。超新星遗迹,是大质量恒星死亡前发生灾难性的爆炸后,原来恒星包层中的物质被抛射到星际空间而形成的,而爆发后在中心留下来的核心就成了中子星或黑洞。超新星遗迹的诞生超新星遗迹的诞生,伴随着星体的剧烈爆发。这种爆发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核燃烧导致的超新星爆发,另一类是常说的引力坍缩型超新星爆发。  相似文献   

11.
《奇闻怪事》2011,(2):21
星际旅行是人类永恒的梦想。然而,即使距地球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距离地球也有4.2光年远———这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距离的20万倍,或者相当于人类乘坐太空船往返月球5000万次的距离。假如乘坐人类迄今为止最快的星际探测器——美国"旅行者1号"探测器以每秒17公里的速度离开太阳系,人类将在7.4万年后才能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恒星质量损失率的讨论和研究,在近十年中引起了较大的注意,因为这对恒星演化过程以及星际物质的化学组成的研究有重要价值。很多观测事实说明,在许多Mira变星的拱星包层中存在着OH脉泽。而且通过红外天文的观测获得了有关拱星包层速度、密度、  相似文献   

13.
根据完全电离情况下恒星内部物质的组成,推导出静电压公式.把静电压作为恒星结构与演化模型中总压强的一部分引入到气体的物态方程,并通过引入一无纲量βe推导出考虑静电压强作用下定压比热Cp、绝热温度梯度▽ad等热力学量及βe与温度、密度等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4.
星际物质     
好奇心往往是科学发现的驱动力量,本书就是用好奇心来对星际物质实施探索,这些物质存在于银河系各个星球之间的广袤空间当中。星际物质的发现不是忽然闪现在科学家头脑当中的火花,而是成百上千的天文学家几十年辛勤的、耐心的工作所得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正>NASA的天文学家于2019年10月28日宣布,在星际彗星2I/Borisov上发现了水存在的迹象,这是人类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水。实际上,这一发现并不令研究人员感到意外,因为大多数彗星(太阳系内)都含有大量的水,但在一颗星际彗星上发现水有助于我们了解水是如何在恒星之间旅行的。2I/Borisov是一位"天外来客",正从星际空间飞向太阳,自2019年8月30日被发现以来,天文学家就一直对其进行追踪。数据表明,2I/Borisov应该来  相似文献   

16.
近期观测和理论表明,宇宙线可源于类太阳恒星,且在星际空间中有净能量增益,由此,本文提出了在太阳域内用厚板模型,在星际介质中用泄漏箱模型描述的传播模型,可以解释实验观测到的高能宇宙线C、N和O的同位素反常。  相似文献   

17.
碳化硅(SiC)尘粒是宇宙尘埃的重要成分之一,亚微米尺寸的SiC颗粒在11.3μm波长附近有非常显著的晶格振动带.早在20世纪60年代,Friedemann等人就预言了SiC尘粒可以冷凝在富碳恒星的质量流失喷出物中.随后,通过11.3μm的光谱特征,在碳星的星周包层检测到了SiC尘埃.另外,通过原始陨石中同位素异常发现前太阳(Presolar)SiC尘粒最终确立了SiC在星际介质中的存在.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在星际空间中并未观测到SiC的11.3μm吸收特征.本文主要介绍SiC的光学性质、SiC在天体环境中的观测特征,从而推断SiC在星际空间的丰度上限,并对其在星际空间中的演化进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8.
星际介质中同位素丰度比18O/17O可以很好地示踪星际介质中元素增丰来自大质量恒星与中小质量恒星的相对抛射量.为了确定银河系不同区域星际介质中的该同位素丰度比,笔者利用JCMT-15 m望远镜,对17个不同银心距(1~16 kpc)恒星形成区的C18O和C17O分子的J=2-1跃迁谱线进行了观测.在其中的11个源,同时探测到了C18O和C17O分子谱线.分析得到了该样本的同位素丰度比18O/17O,发现该丰度比存在一个明显的径向梯度,即该丰度比随着银心距增加而增加,这和之前C18O和C17O J=1-0谱线的观测结果是一致的.但是,由J=2-1谱线得到的同位素比值普遍低于J=1-0的比值.这应该是由于C18O J=2-1谱线比其J=1-0谱线的光厚效应更严重导致的.这也意味着在确定样本的丰度比时,光深效应是不可忽视的.后续对大样本的多条跃迁谱线观测,对准确确定丰度比及其梯度分布非常重要.由观测得到的丰度比梯度越准确,就越能在理论模型研究中对CNO同位素的合成进行更好的限定.  相似文献   

19.
天上星星知多少?最近在悉尼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澳大利亚天文学家说,整个可见宇宙空间大约有700万亿亿颗恒星,并  相似文献   

20.
仰望夜空,观赏那些在天穹上按照星座形状分布着的恒星,你大概觉得它们的亮度是不变的吧。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秋高气爽的夜晚,你可以在鲸鱼座看到一颗中文名称叫做“刍藁增二”的恒星(鲸鱼座O),它就是一颗亮度反复变化非常大的具有代表性的恒星。这种亮度不断变化的恒星,天文学上的术语叫做“变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