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英国伦敦设计师沙姆斯·亚丁提出了利用可再生细胞和3D打印机制作鞋子的设想。使用这种材料制作的鞋子拥有一个巨大优势,那就是永远穿不坏。亚丁设计的这种鞋子被称之为"阿米巴鞋",使用的材料由合成原细胞构成。亚丁设计的阿米巴表面适应原细胞鞋是一种具有未来派色彩的终极定制鞋,就像一层皮肤一样与  相似文献   

2.
在野外活动,保护好你的双脚是至关重要的。但从事野外活动时,该选择什么样的鞋呢? 首先,野外活动时穿用的鞋不能太“合脚”,应至少比平时穿的鞋子大一号。这是因为长时间的步行会使脚部肿胀,如果你的鞋穿上时感觉正好,那么步行一段时间后就会感觉有些挤脚了。一般的野外运  相似文献   

3.
朱利安认为,西方的时间分为物理的时间和形而上学的时间,都强调时间的断裂性(间),中国文化作为一种异域的文化,开启了理解时间的其他可能性。中国古代重视过程性,把世界理解为一个内在的连续的发展过程,在否定了断裂(间)的同时也就否定了西方式的时间。中国人所讲的"时"是过程中的调节性,表现为时节、时机,人们要做的不是控制,而是顺应。朱利安对于中西时间观间距的发掘,凸显了中国古代时间观的独特性,彰显了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推类"逻辑的归纳特性剖析表明,中国古代有归纳逻辑,作为一种非形式逻辑,其推理类型具有不同于西方归纳逻辑的特殊性,具体体现在推类的价值相关性上.从逻辑系统看,伦理推理是中国古代归纳逻辑的基本推理系统.儒墨对丧礼的不同推论表明,伦理推理具有三个特征:大前提有较强语境敏感性;推导一般不具演绎有效性,更具概率性;类比是推...  相似文献   

5.
李约瑟难题的数学诠释:数学文化史研究的一个尝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数学文化史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中国古代数学所处的实用技艺的文化层次及其价值取向,以及它与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数学的文化层次、价值取向的差异,进而指出了以西方数学及其数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模式来评价中国古代数学或者评价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都将会把人们引入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6.
宋元数学与珠算的比较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数学是一种算器型的算法体系,是一种技艺型的价值取向,中国古代数学在经历宋元时期的特定历史阶段之后走向明代实用的珠算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目前的研究评价多是暗用了西方古代数学的欧几里得模式的评价准则,因而过低地评价了珠算在中国古代数学中的历史地位。中国古代数学的研究评价应从中国文化系统的特定氛围出发,运用没有西方古代数学价值观念的评价准则,给予珠算客观的历史评判。  相似文献   

7.
吴文俊的数学史观,来自他对中国数学史的独创性研究。在"古为今用"思想的引领下,开辟了数学机械化的新领域,让中国古代数学为世界数学作出新贡献;"古证复原"原则的确立,开启了中国数学史研究的新时代;"两种数学主流"思想的提出,确立了中国传统数学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2002年,吴文俊指出"丝路精神"的核心价值是"知识交流与文化融合"。因此,"古为今用""古证复原""两种主流"和"丝路精神"构成了吴文俊数学史观的核心要素,是指引新时代中国数学史研究的伟大旗帜。  相似文献   

8.
儒学与科学的相容与相斥之争直接关系到儒学的现代命运,关系到弘扬传统文化的合法性和怎样弘扬传统文化的问题,因而亟待予以澄清。从理论上看,儒学与科学的关系是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儒学价值与科学真理终极目的的一致、精神气质的相通、思维方式的互补和社会功能的共济等,共同决定了儒学与科学具有根本上的相容性。从宏观历史角度看,儒学不仅与中国古代科学相容,而且与近代科学也一直处于良性互动的状态;从微观历史角度看,作为儒学核心概念的"格物致知"发生过两次重大转向,经历了一个其认知含义不断扩大,最终与科学融为一体的过程。格物致知与科学根本上的相容性,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儒学自身是具有与科学根本相容的基因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技术实践价值观表现出其独特时空条件下的特征。整体主义思维方式决定了技术实践主体能从整体上把握技术价值而不至于"顾此失彼"。天人合一自然观使我国古代技术实践具有朴素生态价值取向;贵义贱利观、"黜奢崇俭"观等传统经济伦理思想使我国古代技术实践表现出过于浓厚的伦理化倾向,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技术发展的负向激励因子。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朴素统一使我国古代技术实践异质价值观之间能得以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0.
自"科学"概念代替"格致"以来,在追求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的历程中,在"救国→兴国→强国"时代主题的价值引领下,"科学"概念的中国进路经历了"革命性语境→政治性语境→经济性语境"的社会语境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人对"科学"概念意涵的理解经历了"知识→价值→文化"的逻辑转换,折射出了科学文化在中国发展的逻辑进程。"科学"概念的中国进路对新科学观及和谐文化的当代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然的意义--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是以人文的眼光看待自然,而不是以科学的眼光看待自然。自然的意义主要不在科学认知方面,而在人伦政治等精神价值方面,中国古代思想家侧重从人文价值方面发展自然的意义,从本质上说,中国古代的自然观是人文主义的的,古代思想家主要在伦理、政治、审美超越等方面开掘自然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钟葵 《科学大观园》2012,(13):70-71
军事、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不平衡是北宋一大特征,也是北宋没有成为强国的重要因素。北宋在军事上"积弱",在经济上"积贫",但在文化和科技领域却创造出许多辉煌的成果,是中国古代文化最繁荣、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之一,在中后期还呈现了文化大家"井喷"的罕有现象。北宋文化繁荣、科技发达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宋初宋太祖赵匡胤大力推行偃武修文政策,后来的继承  相似文献   

13.
偏好巨大一位朋友谈到他亲戚的姑婆,一生从来没有穿过合脚的鞋子,常常穿着巨大的鞋子走来走去。晚辈如果问她,她就会说:“大小鞋都是一样的价钱,为什么不买大的呢?”每次我转述这个故事,总有一些人笑得岔了气。其实,在生活里我们会看到很多姑婆:没有什么思想的作家,偏偏写着厚重、枯涩的作品;没有什么内容的画家,偏偏画着超级巨画;经常不在家的政治商人,却有非常巨大的家园。许多人不断地追求巨大,其实只是被内在贪欲推动着,就如同买了特大号的鞋子,忘了自己的脚一样。不管买什么鞋子,合脚最重要;不论追求什么,总要适可而止。忙碌与悠闲我和…  相似文献   

14.
人性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争论实质上是性善还是性恶之争。研究发现,先秦人性论已经不是简单的性善性恶截然二分,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一切有"善"价值的事物,都是"恶"的结果。性善是由性恶发展出来的。由恶向善的通路是"心知"。本文将从古代宗教中人性论思想萌芽入手,展现人性论是如何从原始宗教逐步转化而来,探讨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思想进而讨论性善性恶的联系与区别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数学界开始讨论数学与文化的关系问题,直至"数学文化"进入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育界兴起了一场"数学文化热"思潮,这种思潮的研究与发展促进了数学学科自身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融合,对中国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在数学文化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还要不断加强数学文化理论层面的规范性研究和实践过程的经验性总结,同时还要强化中西数学文化传统比较和价值观层面的精神引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博物学有两大传统:中土博物学和藏地博物学。藏地博物学深受佛教影响,佛教博物学是藏地博物学的佛教渊源。此渊源不但影响了藏传佛教产生和发展,而且还与藏地本土的苯教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藏地文化特色的博物学:藏传佛教博物学或称"大小五明之学"。  相似文献   

17.
中国金银器自古便蕴含着财富和艺术的双重价值。细金工艺是古代金银器制造的主要技术,钎焊则是细金工艺的技术核心。本文通过结合典型文物,对细金工艺技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将中国古代细金工艺钎焊技术按照加工目的分为两类:一是将附饰连接为整体的钎焊;二是细金工艺专项技法中的钎焊。研究发现,细金工艺钎焊技术是中国古代精细钎焊技术的滥觞,促进了金属器型的精细化发展,丰富了中国古代金属技术文化。  相似文献   

18.
牡丹在中国传统名花中独领群芳,在中华民族的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在中国悠久的花文化历史长河中产生了众多的牡丹谱录。本文在总结前人对中国古代牡丹谱录研究状况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古籍文献进一步考证了中国古代牡丹谱录的数量和存世状况。结果表明,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牡丹谱录共计41部,现尚存世16部,按内容可以将其分为品种谱和综合谱两大类。中国古代牡丹谱录的体例历代各不相同,主要包含序、正文、附记和跋四个部分。现尚存于世的16部古代牡丹谱录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对中国古代牡丹文化的研究以及现代牡丹的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简要分析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并以西方“他者”作为文化参照背景研究了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理论特质,分析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缺陷,揭示了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对发展中国现代科技文明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论道教与科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生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5):12-17,11
道教特有的长生成仙理想和因此形成的重视生命及现实生活的价值取向,使其与中国科学的许多领域产生了密切关系。道教思想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具有内在的构成性的作用,在科学发展史上有重要贡献。道教的宗教文化特征注定它将科学作为服务其终极关怀的“工具”,因而使它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产生内在的制约作用。中西文明差异,尤其是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科学”概念,导致西方学术界——进而是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对道教与科学关系的简单否定。重新认识“科学”,是对中国科学、进而道教与科学关系在真质层面进行把握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