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2 毫秒
1.
李潮流  康世昌  丛志远 《科学通报》2007,52(17):2057-2063
为了研究夏季风期间青藏高原冰川区的大气气溶胶元素特征及其来源, 于2006年6~10月, 在青藏高原南部念青唐古拉峰扎当冰川垭口(30°28′N, 90°39′E, 5800 m a.s.l.)采集了7个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样品, 利用ICP-MS测定了样品中27种元素的含量. 结果表明, 垭口冰川区大气气溶胶的元素浓度, 特别是典型地壳元素的浓度不仅低于同时期该地区较低海拔的气溶胶元素值, 而且远低于青藏高原其他较低海拔地区(如五道梁、瓦里关站等)的值. 因而冰川区的气溶胶代表了青藏高原对流层中上部大气的本底状况. 元素富集因子的研究表明, 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元素(如B, Zn, As, Cd, Pb, Bi)有较高的富集, 由于夏季青藏高原南部大气环境主要受西南夏季风影响, 气团轨迹也显示该时期的气团来自南亚大陆, 因而推断南亚的污染物在夏季风期间影响了青藏高原冰川区的大气环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太原市区5个代表性公园的土壤取样调查,测定土壤中Cd,As,Pb,Cr的含量,结果显示,研究区大部分土壤样品Cd,As,Cr,Pb含量低于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但与太原市土壤背景值相比,Pb表现为强烈富集,Cr较强富集,As,Cd有一定的富集,说明这些地区土壤均已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与国内其他城市比较,太原公园土壤Pb和Cr含量相当高;As含量较高;Cd含量处于中等水平。重金属Pb和Cr,Cd,As含量之间呈现不同程度的正相关,说明太原市公园土壤部分重金属来源相似。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灰霾天大气颗粒物浓度及富集元素的粒径分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电称低压冲击仪(electric low pressure impactor,ELPI)在线监测上海市灰霾天和非灰霾天大气颗粒物浓度的粒径分布,并收集0.03~4.4μm粒径段的大气颗粒物.用同步辐射X荧光分析其中K,Ca,Ti,Mn,Cr,Ni,Cu,S,Cl,Zn,As,Pb和Fe等13种元素的粒径分布特征;以Fe为参比元素,根据富集因子定性确定各元素在灰霾天和非灰霾天的污染特征.结果显示,大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在灰霾天显双模态结构,在非灰霾天显单模态结构;灰霾天大气颗粒物的粒子数浓度在0.07~0.3μm粒径段内出现明显的峰值.K,Ca,Ti,Cl,Mn,Cr,Zn,As,Pb在非灰霾天显单模态结构,在灰霾天除了K仍显单模态结构外,其余均显双模态结构;Ni,Cu和S在非灰霾天显双模态结构,在灰霾天除Ni出现三模态结构外,仍显双模态结构,但3个元素峰值在非灰霾天和灰霾天变化明显.K,Ca,Ti的富集因子在非灰霾天和灰霾天均为1左右,Mn,Cr的富集因子也小于10,表明K,Ca,Ti,Mn和Cr来自自然源;Cl,Pb,As,Ni,Cu,S,Zn的富集因子在非灰霾天和灰霾天均远大于10,且Ni,Cu,S,Zn的富集因子在灰霾天明显大于在非灰霾天的值.  相似文献   

4.
沙尘暴期间总颗粒物高达约6000μg.m^-3,比平日高近30倍,主要污染源元素As,Sb,Se的富集系数比平日更高,主要污染不仅来自于北京局部地区,而且来自于其长距离传输过程中的区域污染源,污染源元素Pb,Zn,Cd,Cu相比于平日富集系数下降,主要来源于北京地区自身Al,Fe,Sc,Mn,Na,Ni,Cr,V,Co等9种元素的富集系数均接近于1,主要来自于地壳源。S在沙尘暴中含量高达10μg.m^-3,比平常高出4倍,主要来源于长期传输过程中由气体到气溶胶的转化。沙尘暴饮食包含有大量的细粒子,粒径小于2.1和9.0μm的部分分别占总量的16.1%和76.9%,值得注意的是在沙尘暴中检测出Fe(Ⅱ),Fe(Ⅱ)为大洋表层水带去可供生物吸收的营养元素Fe,从而导致表层生物二甲基硫排放的增加,大气中的铁和硫的相互耦合及其正反馈过程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宜兴典型农用地土壤剖面重金属元素含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宜兴市自然环境与土地利用空间分异特点,选取平原的菜地、稻田与丘陵岗地的茶园、竹林4种典型农用地,通过不同开发利用年限样地土壤剖面0~15,15~30和30~60cm上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研究发现,菜地与稻田土壤剖面Cd,Hg,Cu,Pb,Zn和Cr累积明显,部分剖面Cu,Hg和Cd含量超标;茶园、竹林土壤剖面重金属元素一般没有明显累积,含量尚处于清洁水平;4种用地土壤剖面重金属累积与污染程度的总体排序为:菜地>稻田>茶园>竹林,其中工业企业、交通和城市人类活动以及肥料农药高强度尤其是过度使用,是引起研究区农用地土壤重金属累积与污染的主要原因.各元素在菜地土壤剖面存在较为明显的淋溶下移性,稻田、茶园土壤剖面Cd,Hg,Pb和Zn,竹林土壤剖面Cd及Hg表聚亚表聚现象明显.菜地土壤受到Hg,Pb和Zn的特别影响,4种用地土壤基本上未受到外源As和Ni的污染.随着开发利用年限的增长,菜地、稻田土壤将面临一定危害程度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主要来自于Hg,Cd和Cu,但茶园、竹林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总体较小.  相似文献   

6.
钱汉东  陈武  张根娣  胡勇 《科学通报》1996,41(6):564-568
铊是典型的低温成矿金属元素。在成矿地球化学过程中,它与贵金属Au,Ag以及Hg,As,Sb元素和有机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在低温热液浸染型金矿中(如美国卡林金矿、麦克劳林金矿,以及我国西南滇、黔、桂及其邻省地区产出的金矿)普遍含有较高的Tl,Hg,As,Sb等元素的富集异常。电子探针分析表明,黔西南单矿物辰矿中铊含量可达质量分数为0.617(6170×10~(-6)),局部地段见有铊汞硫盐矿物及与汞矿共生的富铊矿体产出。研究表明Tl,Hg,As,Sb等元素的共存特征及其相应的矿物组合是寻找勘探浸染型贵金属矿床的最佳指示标志。因此加强Hg,Tl,As,Sb体系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行为的基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东海沉积物的矿物组合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丽蓉 《科学通报》1979,24(15):709-709
六十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东海进行了海洋地质方面的研究,其中有些对矿物特征作了一般性的阐述。本文对东海230个表层样品的矿物组合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工作范围为:东经121°—129°,北纬26°30′—32°00′。每个样品选用0.25—0.1毫米和0.1—0.05毫米  相似文献   

8.
固相萃取剂-微晶酚酞分离富集后光度法测定痕量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全民  赵小红  蒋凯  刘国光 《科学通报》2006,51(20):2365-2368
建立了一种利用负载有1-(2-吡啶偶氮)-2-萘酚(PAN)的微晶酚酞作为固相萃取剂分离富集环境水样中痕量Cu(Ⅱ)的新方法. 控制一定的酸度(pH 1.0), 能够实现Cu(Ⅱ)与Cd(Ⅱ)、Pb(Ⅱ)、Mn(Ⅱ)、Co(Ⅱ)、Fe(Ⅲ)、Ni(Ⅱ)、Al(Ⅲ)、Zn(Ⅱ)、Hg(Ⅱ)等常见阳离子的完全分离; 富集因数可达200倍, 检测限为0.03 mg · L-1, 回收率在96.8%~105%之间, 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5%. 该方法已成功用于环境水样中痕量Cu(Ⅱ)的测定,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柏天宝 《科学通报》1995,40(23):2206-2206
鉴于新近喷发的火山灰常常含有很多高浓度Zn,Cu,Cd,Ba,Pb等微量元素的盐份和在中性火山岩熔体与流体之间分配实验资料缺乏的事实,我们完成了Pb,Zn等金属元素在850℃和2×10~8Pa条件下于安山岩熔体与流体相之间分配的初步实验研究.本研究旨在为合理解释火山灰中金属元素相对富集原因提供新的实验证据.1 实验初始物质和实验方法初始物为各含0.1%Pb,Zn,Mn,Ti,Co,Zr和Ni的世界不含Fe安山岩平均成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华北北部中、上元古界海相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与海底热水流体富集元素P, Cu, Zn, Ni和Ba等元素含量及其组合的相关性的探讨, 结果表明, 热水流体富集元素明显在相关层段不仅与TOC呈正相关关系, 而且还和海底热水流体输入的SiO2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应层段海底热水流体输入的SiO2含量也与TOC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部分高于庄组、雾迷山组、铁岭组以及绝大部分下马岭组有薄层状硅质岩出现, 随之TOC和与热水流体活动有关的微量元素也逐渐增大, 暗示部分层位碳酸盐岩中有机质的富集与海底热水流体活动有关. 另外, Al/(Al+Fe+Mn)值常常随着海底热水流体活动对沉积物形成的贡献的增大, 比值随之减小, 而Fe/Ti比值的变化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1.
吴国瑄 《科学通报》1995,40(6):545-545
近年来北大西洋及其毗邻海的晚新生代沟鞭藻囊孢化石研究进展迅速.沟鞭藻囊孢化石的基础性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查明各种囊孢的形成机理及其与活体之间的关系;二是探索沟鞭藻囊孢在现代海洋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规律.本项研究属于后者.1 材料与方法用于本项研究的16个样品采自东经122°37'~126°40',北纬24°42'~27°45'的冲绳海槽南部(见图1).取样地点的海水深度为445~2150m.样品岩性为泥,钙质软泥,粉砂质泥  相似文献   

12.
4∶30系列夹心型钨砷杂多化合物的合成及溶致液晶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 4∶30系列钨砷杂多化合物Na16[As4W3 0 M4(H2 O) 2 O112 ]·xH2 O (M =Zn ,Cu ,Co ,Ni,Mn ,Cd) ,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 183 WNMR进行了表征 ;测定了Na16[As4W3 0 Cu4(H2 O) 2 O112 ]·6 3H2 O的晶体结构为三斜晶系 ,P1对称性 ,a =1 .2 72 1 ( 3)nm ,b=2 .45 1 6 ( 5 )nm ,c =2 .6 4 5 0 ( 5 )nm ,α =89.90 ( 3)° ,β=77.32 ( 3)°,γ =89.96 ( 3)° ,Z =2 .以四庚基溴化铵为相转移试剂将 [As4W3 0 Cu4(H2 O) 2 O112 ]16-从水相转移到有机相 (苯 )中 ,杂多阴离子脱去配位水形成配位不饱和离子 ,当加入乳酸时 ,可恢复饱和配位 ;通过乳酸与胆甾醇之间的酯化反应 ,使胆甾醇间接地连接在杂多阴离子上 ,从而得到一种新的溶致液晶 ,通过偏光显微镜、DSC及变温广角X射线衍射等手段进行了表征 .  相似文献   

13.
西赤道太平洋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良彪 《科学通报》1986,31(6):449-449
近二十年来,不少作者对大洋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对大洋粘土矿物的分布特征研究得更为详细,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所谓大洋粘土矿物分布是按纬度分带的观点就是其中一例。本文将根据西赤道太平洋(150°E—165°W,25°N—15°S)30余个表层沉积样和部分岩芯样的粘土矿物分析,着重讨论该区粘土矿物的分布特征;同时,对本区蒙脱石的形成机理及其地质意义作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4.
冲绳海槽沉积物不同粒级的磁性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冲绳海槽4个沉积环境的代表性样品进行粒度分离, 并测量了多个磁性参数. 对所得结果就不同粒级的颗粒对磁化率的贡献, 磁性矿物成分和粒度大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探讨, 指出不同沉积环境磁性矿物均以磁铁矿为主, 磁性矿物粒度以假单畴为主, 在物源上表现出有一定的联系; 不同沉积环境对磁性矿物富集的沉积物粒级不同, 从陆架外缘、西陆坡到东、西槽底平原对磁化率贡献的粒级由粗到细再到粗细粒级均有贡献的变化规律, 既符合陆源物质由东海陆架向冲绳海槽输入的趋势, 又因受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体现出不同的磁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丁绪賢 《科学通报》1959,4(3):93-93
本文作者之一曾利用几种有机試剂在銅-砷组中直接檢定过Pb、Cu、Cd及Bi。因此就想另用几种有机試剂在該組中直接檢定Sn、Hg、As及Sb。我們的实驗是从Sn的研究开始的。利用有机試剂来检定Sn(Ⅱ)或Hg(Ⅱ)的反应很多,作者也曾試驗过些,例如Cacotheline,Dimethylglyoxime-Fe(Ⅲ)等试剂与Sn(Ⅱ)的反应,但由于有各种干扰,总不能在简便的分析条件下用作直接的檢定。沈乃葵等曾用試镉剂2β为Hg(Ⅱ)的特效試剂,但用一个有机化合物同时为Sn(Ⅱ)和Hg(Ⅱ)的特效試剂者却不曾見过。  相似文献   

16.
海南岛陆蛭水平分布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岛位于东经108°37′~111°2′,北纬18°10′~20°10′,是我国最大的热带岛屿。海南岛山蛭的种类和数量较多,是研究山蛭生态的理想地方。根据海南岛的地形、气候、生态类形等不同情况,分别进行调查。以20分钟内慢走所  相似文献   

17.
徐步台 《科学通报》1987,32(8):606-606
我国首次(1984.12—1985.4)南大洋科学考察中,对南极半岛西部(南纬60°至66°55′,西经55°至69°30′),包括南设得兰群岛周围和阿得雷德岛西北海域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调查研究工作。为了取得有关海底沉积作用的地球化学信息,我们选用12个站位的海底沉积物样品以及对其中7个站位的沉积物分离出石英单矿物,分别做了氧同位素分析;同时,对10个站位的沉积物样品还做了稀土元素分析。根据这些样品的氧同位素组成和稀土元素分布特征,结合沉积物组分和周边地质资料,探讨了该区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形成条件和物质来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孟宪伟 《科学通报》2001,46(Z1):80-83
以冲绳海槽DGKS9603孔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长链不饱和酮分子的不饱和指数U Kη 和沉积颗粒有机碳的δ 13C及浮游有孔虫(G.Sacculifer)的δ 13C重建冲绳海槽全新世表层海水温度和大气的演化历史; 结合浮游有孔虫δ 18O,恢复了全新世海水表层盐度相对变化(?S).识别出了3次降温事件(E1~E3),其发生的时间分别为1.7~1.6,5.1~ 4.8和8.1~ 7.4 kaBP(cal).其中E2和E3事件具有全球可比性,其发生机制是在中全新世北半球日照强度增大、副热带高压增强, 驱动西北太平洋环流加强,导致黑潮主流轴东移;E1事件相当于1550~1850年间小冰期事件,在海槽区E1事件可能与强盛冬季风导致的黑潮主流轴东移有关.  相似文献   

19.
王云鹏 《科学通报》2000,45(Z1):2716-2724
分析了苏北油田4个剖面植物叶中的17种微量元素,测量了植物可见-近红外光谱,通过油、气遥感异常区内外的比较,研究了油、气异常区植物微量元素的组成和富集特征及其对植物可见-近红外光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叶对Mg,Ca,K,Na,Fe,Al,Mn,V,Zn,Cu和Cr等微量元素有很强的富集能力.油、气异常区内植物叶富集铁系元素,亏损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植物微量元素对“蓝移”强度及可见光区反射率的影响较大,Fe,Co与K,Na,Cd,Cu,Ba间的比值是本区较好的植物微量元素遥感指矿因子.  相似文献   

20.
陈春英  章佩群  柴之芳 《科学通报》2004,49(20):2049-2052
肝脏是人体和动物的重要解毒器官, 可作为环境污染物在体内负荷的指示器, 肝脏中的元素含量及其赋存状态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 采用差速离心分离技术将正常人肝组织分离为细胞核、线粒体、溶酶体、微粒体和胞液等5个亚细胞组分, 结合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研究了As, Cd, Hg, Pb等重金属在正常人肝组织及其分离细胞器组分中的相对分布. 结果表明所测重金属总量与已报道的值基本一致. 分离亚细胞组分分布表明, Hg在线粒体、微粒体和胞液等组分中浓度较高; Cd在胞液中浓度最高, 其次为线粒体; As在细胞核中浓度较高; 而Pb在微粒体中浓度很高, 且与Fe的分布模式相类似. 人肝中汞主要以无机汞形态存在, 甲基汞约占总汞的9%~50%, 平均为20.9%±1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