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浅谈科举制     
1905年9月2日,清廷一纸上谕废除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关于科举的功过是非,历来是雾里看花,莫衷一是。百年后的今天,把科举放在历史长河中,我们也许可以更理智地审视这一特殊的考试制度。现在我们可能都能认识到一件事情是有两面性的,有利也有弊,当然科举制也是这样的。先谈一下科举制的弊。  相似文献   

2.
暴侠  索磊 《科技信息》2007,(27):5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从我国历时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视角寻求原因与借鉴,通过对科举制与官文化的形成导致人们鄙薄职业教育和科举制的兴衰革废的分析,对当前职业教育困境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进而总结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停废科举制,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影响深远.在此判定的基础上运用文献检索的方法,对前人有关科举制废止后所产生的政治社会后果的研究作一番梳理.认为:科举制的废止和清政府的倾覆有着重要的关系;其次科举制的废止割裂了文化的传承和连续;再次科举制的废止改变了农村既有的生态,对加速农村的萧条和混乱起了重要作用.而这样的后果,与这一政策制定者和推行者所期许的目标相去天壤.运用目标达成模式对其作以评估,则科举制废止无疑是一项失败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4.
1990年3月,国家教委召开的“全国中学升学考试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全面落实了关于在1994年全面进行高中会考的决定,这是继我国科举制一千多年,解放后高考四十一年来又一划时代的考试制度,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5.
唐五代洛阳的科举活动与河洛文化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阳在唐代、武击和五代做过都城,举办过科举活动。唐高宗时,利举制一些做法的创立成型,与洛阳有关。武则天把洛阳科举活动和执政柄革命唐命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儒学的经世致用功效;首创武举,拓宽科举制领域;强调和发挥河洛文化的主导作用。武则天之后,唐廷或在洛阳出台科举制政策,或在洛阳举行考试。五代时期,洛阳依然有科举活动,十国举子也前来应试。科举制既以河洛文化为主导思想,又作为新成分补充河洛文化,在国家分裂之后复归于统一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 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是封建社会中政治录用的典范,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近、现代各国政体中的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古老的科举制仍然具有其现代意义。作为一种精巧的政治录用方式,科举制具有恒久的价值。因此,在今日的政治实践与政治发展之中,人们仍然需要对科举制不断地作出新的现代政治学的诠释,以从中获得启迪和收益。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和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是封建社会中政治录用的典范,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近、现代各国政体中的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古老的科举制仍然具有其现代意义.作为一种精巧的政治录用方式,科举制具有恒久的价值.因此,在今日的政治实践与政治发展之中,人们仍然需要对科举制不断地作出新的现代政治学的诠释,以从中获得启迪和收益.  相似文献   

8.
行卷诗是科举制衍生而出的“行卷”活动风尚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具有独特的创作特色。唐代是科举制成熟定型和行卷最为盛行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故而其行卷诗在各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形成了选材自由、内容新奇、风格多样及表达技巧高超等特色,并对唐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科举制废除前后,士绅阶层的转变,来观察科举制的废除对士绅阶层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结构的变迁所产生的作用。通过查证史料及相关书籍,本文得出以下三种观点:(1)科举制的废除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但是废除的方法值得商榷;(2)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绅士阶层发生了大的转变;(3)科举的废除,使中国社会结构存在的士绅参与的"双轨形式"管理体系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科举制为什么会衰落?我国许多学者将之归结为三条原因,但却缺乏充足的理由,并未抓住其根本。笔者认为,不是在于这一考选制自身走到了绝路,而是在近代中国新旧文化的大转变过程中,随着西方近代科学文化在中国的兴起和传统儒家文化的衰落,而成为了时代的陪葬品。中国科举制所开创的以平等,公开和择优录用政府官员的原则,在今天,对于我们建立现代公务员选拔制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理应批判继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涉及科举制度的篇章将近百篇,占总篇数的近五分之一。这些篇章中的主人公大多出身寒门,很多文名出众之人都屡败于科场。在蒲松龄的笔下,科举成败有诸多影响因素,然不管如何都不由自己。蒲松龄将自己的科举遭遇融入笔下,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主人公形象。  相似文献   

12.
以广西壮族土官地区科举制度为研究对象,先对唐代至清末壮族举人、进士的人数、人名进行了考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壮族土官族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原因,最后对壮族地区施行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作了三点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的科举制度,到明清两代,弊端已经充分暴露.黄宗羲对科举制度的批判集中在败坏人才与禁锢思想自由上,即"破坏天下之人才"与"限以一先生之言".他的结论是"举业盛而圣学亡".经世致用与学术民主是黄宗羲心目中"圣学"的核心.他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是为了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与倡导学术民主,期望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黄宗羲强调"道非一家之私",以为通过不同意见的争论,可以达到较为正确的、全面的认识.他期望能出现"各持一说,以争鸣天下"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考试制度,存在时间达1300多年,为古代选官与选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西方公务员制度则是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经验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选官制度,它与科举制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自己独特之处.借鉴科举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对我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有关唐代科举中的礼仪活动记载很少,《唐摭言》卷三却系统全面地进行了丰富的记录,不仅在唐代类似文献中以真实、独特和细致的特点,丰富了唐代科举文献的内容,也为我们深化唐代科举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朝廷举行优拔考及举贡会考为士子宽筹出路。不料于考优拔之年,四川巴县及宜宾县竟发生了原科场经费是当尽归学堂还是于考选之年例应拨归士子之冲突。本文以四川省档案馆所藏相关档案及其他资料,细考诸生所持之理据,观察士子于停科举后之心理取向。  相似文献   

17.
蒙元时期活跃于浙东的几代文人,其活动中心多在婺州路,他们当中涌现出了一批批杰出的文学家和理学家。元代婺州路文化的发达与元代短暂的科举有着密切联系。科举的实行促进了该地区理学的繁荣和理学“流而为文”的转变,被称之为浙东“正学”。科举的兴盛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进而促成了以金华为中心的浙东文人圈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魏源为何屡试不第,历史上一直是个谜。文章以翔实的史料,剖析了魏源为何屡试不第的原因。同时,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  相似文献   

19.
清末学制产生于“新政”改革之初,是与科举考试改革举措密切相关的。在1905年废科举之前,新学制的实施举步维艰;只有在废料举后的几年里,中国近代学制才得到真正推广。由此奠定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